APP下载

中华民族建设中的认同问题

2019-11-17

社会观察 2019年6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共同体利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建设

“民族建设”,或者“民族国家建设”的英文表述是nation-building。原义是借助一种建筑学的比喻,指一个国家内部走向一体化,使其居民成为一个“民族”(nation)的过程。也就是说,通过一种“建设”使多元的族体或民族(ethnic)熔铸成一个民族整体,以对应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想。把分散的多民族打造成一个整体的国家民族的民族建设或民族国家建设,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倾向,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的民族建设自近代以来,或者说辛亥革命以后就开始了,而当前我们所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中国民族建设的继续。在当代中国,强调中华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教育是一致的。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十分强调爱国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也一直在强调中华民族意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建设是一致的。这里的国家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就是中华民族。强调中华民族意识,就是强调爱国主义。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以阶级意识为主导的意识形态逐渐被以文化、“族性”为标志的意识形态所替换。这在国家层面就是国家利益强调的多了,民族利益、民族意识强调的多了,爱国主义、民族建设得到凸显了。所以,我们提倡和强调中华民族意识是时代使然,是顺应潮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华文化认同的三个层面

进行民族国家建设或民族建设,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要抓。物质方面包括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制度建设等,精神方面就要搞文化建设和情感建设。我们的中华民族建设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强调中华民族意识,强调中华民族凝聚力,实际上是在强调中国民族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和情感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解决认同问题,这种认同首先要从文化上表现出来。中华文化认同应该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各民族自身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是由56个具体民族构成的,56个民族层面各自的文化认同是必需的、必要的。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实实在在的存在,都有自己的文化,这就决定了每个民族成员对自己的文化都有一种感情,有自己的文化归属感。这就是文化认同。抹杀它或否定它都是不对的,因为这是文化认同的一个基本面,没有这个基本面,中华文化认同就是一个空泛的存在。

承认各自民族文化认同的合理性,实际上也就是承认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是世界的一个本来面貌,人类社会本来就是多姿多彩的。多元、有色彩才有活力,多元交流才能互鉴互融、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多元或多样性不但是色彩问题,也是创造力的源泉。正因为这样,我们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政策,始终坚持的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政策,而不是民族融合、取消民族的政策。

在各民族自身的文化认同得到承认的同时,还有一点应该提出,就是应该注意分辨哪些是代表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哪些是文化糟粕。我们认同的应该是前者,而不能是后者。一种文化是否值得尊重、值得认同应该做具体分析,弄清哪些是我们应该尊重的、认同的,哪些是该抛弃的,不要搞那种无原则的“文化崇拜”。

第二个层面就是民族之间的认同,即中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 “认同”首先是一个感受、一种自我归属感,同时也包含了肯定和认可的意蕴。所以,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之间的包容和接纳,也是在中华文化认同的范畴之内的。我们要自我认同,也要相互认同、相互接纳、相互包容。这是认同的应有之意,不能把它抛弃在外。

一般而言,我们对不同民族的文化持认同和肯定态度是能够做到的。但是一些具体层面,比方说在网络上,涉及到民族问题的一些讨论,却充斥着大量非理性的声音,暴露了一些人在文化观念上,在对待其他民族的态度上缺乏起码的尊重。所以,我们谈任何理论问题,都是和实践息息相关的;谈中华文化认同,如果忽略了民族之间的认同,这个认同也是不全面的。

第三个层面就是中华共性文化认同。中华文化不仅仅是各民族文化的统称,也有着实在的一体性内容,这就是覆盖中国各民族的共性文化。我们需要尊重56个民族各自的小认同,更要强调中华文化共性层面的大认同。在中国,我们56个民族都各称“民族”,但是放在整个世界范围之内,我们都是中华民族。我们被称为一个民族是基于我们有更多的共性,比其他的人类群体更有一致性。否认了这种共性,否认中国人都有的共有特点,等于否认了中华民族的存在。

在中国,中华文化呈现出较多的汉文化色彩很正常。因为汉族自古到今在人口上始终占绝对多数,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上也是汉文化占主流。但这绝不等于说中华文化就是汉文化。这是两个概念,也和中华民族不能等同于汉族是同一个道理。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却往往会把汉文化和中华文化等同起来。这种观念过去有,时至今日仍然有,汉族社会有,少数民族也有。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但有些人可能意识不到:因为如果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只等于汉民族和汉文化,那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只是汉族的事儿,与少数民族有什么关系?这是很简单的逻辑。民族分裂势力也恰恰是利用这一点来作为分裂理由的。所以,在认同中华文化这个问题上,绝不应该含糊:中华文化是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共有的文化。“要向各族人民反复讲,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做出了贡献,各民族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置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是非常有针对性的。

增强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

“中华民族”一词最早是1902年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开始使用的。此后,对“中华民族”的理解实际上延续着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这个概念指的是谁?指的仅仅是汉族呢,还是也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部中国人?另一条线索是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共同体:它只是民族学意义上的一个族类共同体呢,还是一个也包含着其他属性的综合共同体?这两条轨迹演化的一个结果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中华民族不仅仅是汉族,而是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全体中国国民,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国家民族;演化的另外一个结果是,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或族类共同体,还是一个容纳了政治、经济、地域因素在内的综合共同体。由于这种综合性和一体性,故也称为“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正因为中华民族有这样一个综合的属性,所以我们讲中华民族认同的时候,只讲文化认同就不够了。56个民族的文化尽管有很大的共性,但有些民族之间的文化还是有较大差别的,语言不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同,这样仅仅强调文化认同可能就比较勉强。另外,还有的民族是近代以后才从外面进来的,进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时间不长;还有很多是跨境民族或跨界民族,有着与境外民族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这就使得他们的文化认同有着很大的可变性和多重性,完全靠文化认同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加和加强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还非常有必要。

政治认同包括什么?首先是国家认同。人类有各种社会组合形式,国家是最能满足人类安全保障和生存发展的政治形式。国家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除此之外,国家也有民族性。因为任何国家都由特定民族的人口所组成,都要维护特定民族的利益。我们都讲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什么叫全球化?全球化无非就是人口、资本、信息、技术等等突破国界和地区界限,在世界范围内传布的现象和过程。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全球化的研究十分热烈。一度有这样一种看法,就是全球化将会使民族国家时代成为过去。从逻辑上讲,这是能够成立的。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实践,全球化尽管在突飞猛进地推进,但是并没有使民族国家退出历史舞台。甚至在全球化历程开始得最早、步伐走得最远的西方世界,各自的民族国家立场不但丝毫没有得到动摇,反而更为坚定。当前西方国家正在集体向后转,从拥抱全球化的立场向画地为牢的民族国家堡垒退缩。

所以说从世界来看,中国也没有理由不更加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维护自己民族的利益。中国56个民族都从自己的国家中获得安全、安宁和发展的利益,也要为祖国奉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国家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一环。

国家认同与具体的政治制度分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国情和历史的选择。我们认同国家,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什么叫国家?有两种涵义,一种就是政府。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就是凌驾于社会之上具有强制性的公权力。另外一种就是人们常说的领土、政府和国民三者的结合。所以,我们谈国家认同一定是完整的、具体的。具体到当下,有人认为,国家认同和爱国只应限于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其上的人民,避而不谈带领我们前行的党和政府,这是说不过去的。平心而论,中国如此多的人口和民族、如此广袤的国土、如此复杂的社会构成,离开这么一个强大的党,强大的政府,很难想象会是一种什么状态。

政治认同包括完整地认同国家,也包括认同各民族共同的利益和命运,也就是利益认同和命运认同。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壮丽辽阔的国土、灿烂多样的文化,还是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近代以来抗击列强压迫,争取祖国解放,维护国家独立和中国特色现代化奇迹的创造也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历经数千年的中华各民族早已形成了休戚与共,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我们所讲的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一个命运共同体。

利益认同在认同理论中是非常受重视的。能够决定认同取向的是三个因素:文化、利益和环境。其中文化是“天然”的成分,文化认同最持久、最深厚;而利益则是现实的因素,利益认同最直接、最有力。利益和命运密不可分。就此而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环节中,我们重视文化认同,同样需要重视利益认同。利益认同可以弥合文化认同,也可以分解文化认同。为什么?因为利益涉及的是人们需求的方方面面,包括基本的物质条件,而文化则总是退居其后的精神需求,物质需求相比精神需求总是更直接更基础。人可以不认同自己的文化,但不能不吃饭。原来我们之间有隔阂,但有了共同利益以后就可以摒弃前嫌,在共同的利益和命运下成为一家人。利益认同的确可以起到两个作用,有时候比文化认同还要厉害。所以我们要非常重视利益认同的作用,而我们中华各民族之间原本就有着休戚与共的利益关系,忽视这一点,不强调这一点,原有的文化认同也会失去根基。

中华民族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中华民族的利益共同体属性和命运共同体属性必将愈发凸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每一个民族都不可能独享其荣、独善其身,而只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旗帜

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中国的国运一脉相承、一体两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现代化强国的建成也是一体两面。中华民族既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建设的共同体。所谓客观存在,是讲中华民族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而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按费孝通先生的提法,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自在阶段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自觉阶段是从鸦片战争以来开始的,从原来的“自在”性存在发展到“自觉”意识的形成是逐步演化的。但是,中华民族虽然已经形成,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不完善、不完整和不成熟,至少我们还没有实现完全统一,经济上还有很多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上也都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所以说中华民族既是一个历史和现实的存在,又是一个有待建设和发展的共同体。

近代以来,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或者赢得民族独立的世界各国,都在有意无意进行着民族建设,但建设的基础是不一样的,可以分多种类型。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拉美国家在内的移民国家是一个类型。这种民族建设的主体是外来移民。他们是移民,而且成分还多样化,前后一直在持续。他们引以自豪的,或者是他们很成功的一个方面,就是靠着所谓“宪政爱国主义”来打造政治认同,用移民主体的核心文化来树立文化认同。但是他们远没有中国这么一个强大的、原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基础。美国在这方面非常典型。它的整个国家建设、民族建设应该说是很成功了,但是面临的困难也在逐步加大。因为它的文化结构和民族结构正在不断的复杂化、多元化。原来用以维系文化认同的盎格鲁-新教文化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亨廷顿才那么着急,急切地追问“我们是谁?”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是另外一个类型。苏联建立前的沙俄是靠300年的殖民扩张建立的大帝国。苏联解体有很多原因,但是那么大的地盘、那么复杂的民族构成,不管用什么制度、什么文化来作为自己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恐怕都难以成功,先天条件太差。印度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它的居民人口、文化传承在历史上是断裂的。古印度和当今印度的人口、文化并不是一个系列。非洲直到现在还是一个“部族”传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他们大都接受了西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也在从事民族建设,但他们大都还是部落政治、各自为政,难以建立统一的政治认同,更难形成坚固的文化认同。

唯有中国历经了5000年文明的洗礼,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56个民族多元一体,相互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所以说不管政治认同也好、文化认同也好,中华民族建设同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其他大国的民族建设相比,有着天然的优势。在这方面我们决不应该妄自菲薄,不应该放弃这个优势。为什么国家建设要增加一些民族色彩,搞民族建设,因为:其一,国家本身就有民族属性,是抹不掉的;其二,民族因素有助于国家凝聚力的增强。毕竟,民族仍然是当代世界最具动员力和感召力的因素之一。所以,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剥离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联系,去掉国家的民族符号,等于丢掉了我们自己的一项优势,既不现实,也不可取。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共同体利益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I Love You, Dear China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