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席勒美育思想对青少年艺术教育的启示
2019-11-16时凤玲
摘要:席勒的美育思想主要集中在《美育书简》一书中,其美育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第一,美与主体的状态紧密相关;第二,美育可以让主体通过自由想象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由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两点启示:一是青少年艺术教育应重视青少年的主体性;二是青少年艺术教育应重视青少年的自由想象。
关键词:席勒;美育思想;主体性;自由想象
一、席勒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德国美学家席勒被誉为“美育之父”,其美育思想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席勒认为,完整的人性应该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这种完整人性的培育需要以审美教育作为途径。我们可以从席勒的美育思想中概括出两点进行新的解读。
第一,美与主体的状态紧密相连。席勒的美学是以人为中心的美学,他把美从对象那里扩展到主体的一种状态。他看到了主体和对象的相互作用,把美和人的本性联系起来。对“活的形象”这一概念的分析,集中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他指出:游戏冲动的对象用一个普通的概念来说明,可以叫作活的形象。
席勒举例论证了“活的形象”。他在《美育书简》第十五封中说:活的形象不一定是有生命的东西。一块大理石没有生命,但经过建筑师或雕刻家的加工却可以变为活的形象。一个人尽管有生命和形象,却不因此就是活的形象。只有当他的形式活在我们的感觉中,他的生命在我们的知性中取得(理性的)形式时,他才是活的形象。“活的形象”是在对象之中融合了审美主体的生命内容,从而使对象的形象成为主体自己生命内容的体现,这种对象才是审美的对象。席勒已经意识到美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物,人们离不开主体来谈论美,美与主体的状态紧密相连。
第二,美育可以让主体通过想象力的游戏达到人性的完整。席勒认为美感的形象思维特点,即借助于想象力统一理性与感性,实现人的自由。为了论述这一问题,席勒提出了“过剩精力”说和“游戏冲动”说。
席勒认为“精力过剩”所引起的“游戏”,对于人来说有着不同层次的含义。首先,“游戏”是一种物质的过剩,由此引起身体器官的“游戏”,是一种未摆脱动物性的生理的快感。其次,“游戏”是一种超出物质需求的精神方面的过剩,由此引起的是想象力的“游戏”。但当理性没有参与想象力的游戏之前,这种游戏虽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属于观念的自由的活动,但只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再现,缺乏“创造”的因素,因而仍未完全摆脱动物性。只有在理性参与之后,想象力的游戏才成为审美的游戏,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二、青少年艺术教育应重视青少年的主体性
我们的艺术教育中存在以审美对象为中心的错误观念,认为艺术教育要让青少年掌握艺术门类各自的艺术理论和艺术技能,侧重客观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这种教育活动实际上是与审美背道而驰的。席勒认为,不能仅仅认为美是人的对象,更重要的是,美在于主体的状态。在审美活动中,思维、感觉和情感是交织在一起的,审美活动和科学认知活动是不同性质和类型的活动。席勒关注审美主体状态的美育思想启示我们,青少年艺术教育要把青少年作为艺术教育的主体,充分重视青少年的主体性,关注青少年作为审美主体的状态,尊重青少年作为审美主体的特殊性。
另外,青少年艺术教育要重视青少年的个性差异。艺术教育要尊重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和完善,要把培养青少年积极健康的个性、促进青少年个性充分自由发展,作為艺术教育的宗旨。艺术教育应注重启发唤醒青少年的独特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而不是灌输给他们知识和技能。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人,是人性的和谐发展,而不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三、青少年艺术教育应重视青少年的自由想象
席勒在对美育的论述中,多次提到了“自由”和“想象”以及“自由的想象”这样的概念。在艺术教育中,自由的想象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过于注重技能的教学,忽略了孩子在艺术活动中的自由想象。尽管中小学都设定了相应的艺术课程,但大多过于重视艺术技能或艺术理论的教育。艺术教育的评价也是以考察青少年对艺术理论和艺术技能的掌握水平为依据。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青少年对艺术的感受能力、情感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将被消磨殆尽。艺术活动是青少年心理外化的重要途径,青少年在艺术活动中不仅再现客观事物,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艺术活动来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外化自己的精神世界。青少年在艺术的自由想象中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才能调节身心的平衡,达到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德]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基金项目:2019年度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席勒美育思想与青少年艺术教育研究”(YJ20191117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时凤玲(1979-),女,山东单县人,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从事文艺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