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能失智老年人康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分析

2019-11-16仝青亮

神州·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康复

摘要: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我国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数量已经占到老年人口总人数的16%,尊重和保障失能失智老年人的人权和人格尊严,使他们能够平等的参与到社会生活,共享社会发展的物质精神成果,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构筑医院、居家、社区三位一体的康复模式是保障失能失智老年人美满幸福生活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有利于康复服务得到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失能失智;三位一体;康复

引言:

截止2018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9亿,65岁及以上人口约1.67亿在这些老年人中,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约4000万,占全体老年人口的16%。这就表明了有众多家庭承受着照顾失能失智老人的压力,这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同时还影响着工作,家庭和睦等众多连锁反应。在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顾上也存在不合理,不规范,不及时,不系统的问题,也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改善目前的这种困局,不是单一做好某一项就可以的,这需要医院、居家、社区三方面系统的调解,同时政府部门在做好相应的政策性帮扶支持,才能使三位一体的康复模式更加科学有效,更加人性化,减轻家庭的压力与社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

一、失能失智老年人康复治疗存在的问题

(一)失能失智老年人分类划分模糊

目前国内的康复养老機构对不同的需要进驻的老年人大体划分为能够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三个等级划分。而失能失智老年人在康复治疗方面与单纯的失能老年人存在不同点。许多康复机构并没有把失智老年人的康复单独的去规划出来,直接笼统的归到失能老年人这一列,这就导致了在康复治疗方面存在了问题。失能老人能够按照医生的要求去完成各项训练任务,积极地配合治疗。而失智失能老年人由于存在精神的问题,无法在同等的条件下完成相关的训练任务,这就导致康复治疗的效果远远不如人意。

(二)失能失智老年人占用过多医疗资源

据调查报告显示,并不是所有的失能失智老年人都必须要进行医疗治疗,有些老年人并不是由于疾病的问题导致的失能失智问题。年龄的增大,身体机能的衰弱,外界的刺激都有可能导致非医疗性的失智现象。类似的失智老年人,某些情况反而居家康复效果会更好,换到陌生的环境反而让他们感到焦躁。但是居家康复医药费用无法报销,只有办理住院手续,所产生的照护费用才能得到医保的支持。这就给家庭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也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失能失智老年人需要一个非医疗性质的康复场所去进行治疗,过程漫长,长期的占用医院的医疗资源也是导致目前养老床位紧张的原因之一。

(三)失能失智老年人康复易间断

失能失智老年人康复是一个长期系统的治疗,是一项耗费精力财力的过程,是一个家庭困难的时刻。对于经济基础好的家庭可以承受相应的治疗,但对于条件一般的家庭,长期的支出,不仅让家人产生疲惫与厌恶,而且会影响家庭的和睦,使得老人康复易间断不能持续有效的得到康复治疗。在医院有限的康复时间里,不能得到有效的康复,回家后效果更是差强人意,家人无法提供相应的康复训练,有些经济落后的地方社区也没有专门的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康复训练的医生,缺乏持续性的治疗,无法构成系统的体系。这就是失能失智老年人康复的空白点、间断点。

二、解决失能失智老年人康复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失能失智老年人在康复治疗上医院是首要,居家是基础,社区是保障。促进康复治疗形成点线面分级治疗方式。对于情况不同的老年人采取不同的方式,按照等级划分,轻度的失能失智老年人可以在家进行康复治疗,前提是家人在医院得到医院正规医生的系统传授简单的康复治疗方法,方便在家对老年人进行相应的照顾。这样既解决了失能失智老年人出院无法进行持续康复的问题,也缓解了医疗资源的浪费问题。对于失智严重的老年人,首要还是在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家庭子女如果有条件的可以把老人安放到社区养老机构进行康复训练,这样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又能不用在医院得到相应的康复训练。社区提供的服务会比家庭康复要专业,医院也应和社区相应的康复机构进行相关的协调,保障失能失智老年人能够有完善的康复计划。促进医疗机构,家庭,社区三者协调起来,形成系统的一张康复治疗的网,才能让失能失智老年人享受到优质的服务,享受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三位一体的康复模式不仅提升了服务的品质,也提高了服务的效果。

(二)政府等相关部门在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界定上出台明确的规范,通过规范才能更好地服务失能失智老年人,使得界限不再模糊。同时对于这类人群的医保,坚持能保尽保的原则,通过大数据来观测这类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摒除住院才能报销的原则,控制他们的医疗费用,精准有效的满足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顾需求,这样做既减轻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又有效的减轻了家庭照顾的成本,提高了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康复水平。政府部门也要大力鼓励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创建失能失智老年人照顾科室,使得这类有需要的人群得到相应的照看康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应该注重到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康复上,社区是保障,是居家养老康复的后援,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供专业的康复训练人员,确保失能失智老人能够得到持续系统的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胡宗萍,吕登智,李辉荣,张伦碧.失能失智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探索[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 (23):3633-3635.

[2]彭晨,吴明.我国老年人失能失智及长期照护的现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34 (03):382-384+388.

[3]刘焕明.失能失智老人长期照护的多元主体模式[J].社会科学家,2017 (01):46-50.

[4]赵琛徽,孔令卫.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老年人照护模式的选择意愿[J].人口与经济,2017 (06):13-19.

[5]杨团.以家庭为本、社区服务为基础的长期照护政策探索[J].学习与实践,2014 (06):82-91+2.

作者简介:仝青亮(1995-)男,山东滕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康复
超声低频对人工流产术后康复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康复治疗对周围神经修复再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