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实施问题研究

2019-11-16佟亚秋

神州·上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精益求精工匠中职

佟亚秋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最早提出“工匠精神”一词的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企业家聂圣哲。他是“匠士学位”、“中国精造”的创始人。他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工匠精神”是工匠们根据各行业的不同需求进行产品创造,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执着地坚持,不放弃、不改变自己的初心,充满敬畏感地看待自己的职业。“一丝不苟”是“工匠精神”的态度,“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不变的追求。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对待工作耐心专注,爱岗敬业的精神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工匠精神:

(一)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

“精益求精”在成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精,完美;益,更加。已经十分美好了,还要更加美好。《诗经》中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形容工匠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对于真正的工匠而言,工作并不是追求利益的工具,而是一种执着和信仰,一种把每个细节都做到极致的渴望。

(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爱岗,就是把自己从事的工作看做自己无上的荣耀,视作生命。敬业,就是对自己的工作一心一意,对自己的职位付出踏实的努力,并常怀敬畏之心。“工匠精神”是工匠所特有的一种精神。工匠在熟练掌握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忠实自己的职业岗位,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执着自己的职业追求,这是一名工匠应有的,也是特有的精神境界。

(三)赶超时代的创新精神

没有革新精神的工匠就不是好工匠。工匠精神所倡导的执着、专注与创新并不冲突。它是在强调精益求精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工艺的创新。我国古代的工匠在秉承专注与坚守的精神同时,并不墨守成规,而是不断寻求新的成长。我国当代工匠也应传承这种创新精神,寻求突破与进化。

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2014年5月,国务院在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职业教育的宗旨是服务发展,导向是促进就业,目的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强调,要将职业技能的提高与职业精神的培养相融合,不但要造就大批懂知识会技术的劳动者,而且要让他们树立精益求精、敬业守信的职业精神。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育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要造就中国更多的好工匠,就一定要重视中职教育和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那么,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工匠精神的灌输与培养更有其必要性。

(一)促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需要

“工匠精神”有助于学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立足。中职学生的人生需求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还要有自我实现的发展需求。但是当前的中职教育,往往只关注就业方面的生存需求,而对中职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十分欠缺。中职学生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工匠精神的体现至关重要。拥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工匠精神是中职学生胜任工作岗位的保障。加强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促进中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实现中职学生培养目標的必然需要

中职学校肩负着了解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品质,帮助其在社会立足的伟大使命,除了专业技术的培训,还要促进中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工匠精神作为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应贯穿始终,让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中职学校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最终实现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

三、“工匠精神”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实施建议

(一)营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氛围

“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密不可分,“工匠精神”以校园文化为引领,它是一个精神文化熏陶的过程,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将其与“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校园文化充分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1、“工匠精神”图片展示

首先,大范围、多角度的利用图片展示进行宣传。其次,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图书资源等,在课余时间深入幼儿园进行采集信息,让学生深入了解工匠精神的实质。

2、网络媒介宣传

在宣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网等媒介,定期的发表相关文章、视频、音频等,使师生在课下也能够受到熏陶。

3、幼儿园文化进专业、入班级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最重要的培养动力是幼儿园,人才输出地也是幼儿园,因此“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模式就是校企合作。让幼儿园文化进校园,让学生了解幼儿园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这样将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提升职业素养。

(二)优化课程设置,挖掘“工匠精神”

敬业性、专业性、创新性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这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理念是一致的。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程的重要载体作用,挖掘培养幼儿教师“工匠精神”的内涵,优化课程设置。

1、转变理念,使“适应”和“引领”并存

适应幼儿园需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既要适应市场,又要引领价值。结合《课程标准》和《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培养面向城乡幼儿园发展需求,面向基层的擅长于幼儿艺术教学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强化学生的内在涵养,提高学生对幼儿的观察能力、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和专业素养。

2、平衡学时比例,满足个性化的职业需求

“工匠精神”要有时代特色,能够适应引领学前教育“与时俱进”发展的新型教育价值。从现行的学前专业课程结构来看,学时的不均衡,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理实一体课的课程比例的失调完全不能适应时代性发展。一是我们增加职业拓展课程,增加学生自选课,帮助学生学有所长,满足不同的职业需求。二是现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科学、艺术、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格品行、身心全面的发展要求更加迫切,我们调整课程的比例,增开相应课程,突出人文社会课程知识教育的时代性、经典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关注课程“发展性”,完善课程内容

我们把“工匠精神”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体现即职业性体现,渗透到课程内容之中。课程内容开设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目前学前专业文化基础课还停留在形式单一的课程层面,我们在课程设置中融入了教师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职业道德等方面知识,增开国学、美学、科学百科、世界地理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需要任选课程。

(三)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为人师表与工匠精神的传授对于学生严谨细致的品质培养至关重要。要想将工匠精神融入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当中,并加深其融入度,教师这一主导性角色责无旁贷。因此,我们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落实中职教师行业标准,形成制度,促使教师积极投身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主动优化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献身中职教育,使其成为传承工匠精神的榜样。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标准来衡量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师的从教素养得到提升。我们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促进教师工匠精神的形成:一是制定显示教师工匠精神的评价标准体系,以学年或学期为一个周期,对教师进行考核;二是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要求教师定期学习、培训,或邀请专家来学校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三是运用榜样引领,表彰成绩突出的教师。

结语: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师资的主阵地,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改革和优化工匠精神的创新性、时代性和发展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职学校育人优势,努力培养具备工匠之魂的复合型現代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克强总理提倡工匠精神[J].经济导刊,2016 (4).

[2]李小灵.工匠精神成就世界品质[J].青春岁月,2013 (21):292.

[3]周丽琴,孙玮.当代职业教育需要工匠精神[J].中华少年,2015 (11):230.

[4]戎章榕.职业教育呼唤工匠精神[N].福建日报,2015-8-1 (2).

[5]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 (27):16-20.

[6]潘俊.试论旅游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职教通讯,2016

猜你喜欢

精益求精工匠中职
创新务实谋发展 精益求精铸辉煌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光影视界
工匠赞
推陈出新 精益求精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