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19-11-16慕爱静杨洋王峥王洪宁尹静

神州·上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京津冀创新能力

慕爱静 杨洋 王峥 王洪宁 尹静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当前中国三大国家战略之一。要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面向未来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目标,就需要“强大的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创新人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而教师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界普遍认为创新人才即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创新人格,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在某一領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创新贡献的人。创新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主力军,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阵地,因此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之一。如靳玉乐(2017)提出美国大学的培养目标即“以创新素质为核心”,运用“市场机制与团队协助共生,平台搭建与奖励机制并行”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政策和理论研究。佀冬梅(2018)认为高校应更新教育理念,设置合理专业,培养创新精神,营造创新空间。宣慧(2017)认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应坚持协同机制,即“教育管理与教学工作的协同,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生培养的协同。”

研究者大都提及到高校教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及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高校教师既是创新主体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陈树玉,单巨川,2016)。没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他们提出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校教师培训、进修、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师资交流等提高师资水平的建议(寸守栋,杨红英,2017;陈开燕,2007;周兆君,2015),但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调查现状和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的阶段,缺乏具有数据支撑的实证研究。

此外,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发展过程,涉及政策导向、管理机制、知识结构、心理因素等多个层面。以往的研究大多基于单一理论进行的研究,从跨学科视角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研究把高校教师作为创新主体,以提高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为切入点,综合运用管理学、应用语言学和教师发展理论,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内容

创新人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创新人才培养可以分为职前培养和在职培养两个阶段。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而教师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既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本项目聚焦创新人才的在职培养,通过目的性抽样策略在省内十所转型发展试点院校中实施问卷和访谈调查,了解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选定一所学校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四位教师作为案例,在一个学期内开展实验。以创新能力的建构和发展为突破口,对案例教师进行外界干预,具体包括科研干预、教学干预、行动反思干预和行政支持干预四种手段,观察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的变化情况,分析原因,归纳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路径及其保障机制。

三、现状及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笔者发现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现状及形成原因。

1、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现状,包括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

1)在教师的创新意识方面,具有初、中级职称的教师青年教师创新意识远胜于具有高级职称的中老年教师。助教虽然入职时间较短,对于教学实践还处于摸索阶段,但是他们思想活跃,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对于有十年左右工作经验的讲师,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愿意进行主动的反思、学习和改进。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大多数创新意识薄弱,“无论从自己的教学角度还是从对学生培养的方面,都没有考虑过创新。”总体上安于现状。

2)创新思维与创新知识方面,工作进入相对稳定阶段的中级职称教师优于入职时间较短的初级职称教师和职业发展处于成熟稳定阶段的高级职称教师。但是,总体上来说,教师思维以一般的逻辑思维和集中思维为主,形成思维定式。知识体系较为单一,他们虽然会有意识地扩展学科专业知识,但是缺乏多学科知识及跨专业融通知识的能力,缺乏实践性知识的建构能力。

3)创新技能方面,工作进入相对稳定阶段的中级职称教师优于入职时间较短的初级职称教师和职业发展处于成熟稳定阶段的高级职称教师。助教会尝试创新教学技术和模式,但流于表面,缺乏启发性,未能实质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而言,讲师更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模式,并且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进行实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收到学生和专家的好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具有娴熟的教学技巧和专业技能,但是多数人极少创新,在学习新技能方面进程缓慢,远远落后于中青年教师。

创新能力的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具备广博的多学科知识,形成复合型知识体系。多学科知识不断融合,动态发展,从而激发创新和创造的灵感,拓宽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认知层次水平,促进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经历—反思—经验概念化—新情境应用”这样的过程才能够帮助教师重新构建专业知识和能力(马瑞贤、杨蕾,2018)。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和跨学科能力不足阻碍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

2、高校在培养教师创新能力方面的政策、机制等环境因素的现状

1)激励措施:高校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教师发挥创新能力,例如资助专利项目,兑换创新兑换券,通过竞赛激励教师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方面进行创新。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创新能力的发挥,但是,惠及教师数量有限,在学科专业方面存在不平衡。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或促进科技进步的学科或专业占有明显优势,而语言文化类等不能直接与经济和技术挂钩的学科机会极其有限。

2)课程设置:当前,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课程设置改革需要经过长期调研和层层审查,改革周期长,相对滞后于实际需要,教师的创新受到制约。

3)评价机制:教师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方面的创新,最终受众是学生。学生是否适应、接受或者喜欢不但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评教和教师最终的绩效考核成绩。创新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大多数教师都害怕创新不能被学校领导和学生的认可或者创新失败,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终选择保持现状。在科研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能成为立项课题或者学术论文,文理学科差异显著,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各有不同,同一要求、同一标准进行教师评价不能反映教师工作的真实情况,也不能有效激发教师创新发展的积极性。总之,教师的日常工作仍受到课程设置的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和科研评价制度等制约,在专业发展上缺少自主性的空间,(沈佳乐,2019)在创新过程中顾虑重重,不敢创新。

4)培训制度:在国家“终身学习”的政策指导下,高校对于教师发展越来越重视,纷纷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和专业方面的在职培训。随着在线课程的蓬勃发展,部分高校会通过线上学习的形式组织学习某门课程。这是教师培训的一大进步。

然而,高校教师培训通常缺少规划。没有对教师需求做详细分析并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往往是当前热点或难点问题,培训方式以讲座和会议为主。这样的培训虽然能够给教师带来学科的前沿信息,对难点问题有一个粗略的认识,但是缺乏系統性和实践性,教师很难持续学习相关知识更不用说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创新了。培训后基本不做效果评估和反馈,培训效果不明确。

四、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路径

创新人才是促进京津冀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教师既是创新人才主体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工具”。这双重身份使得高校教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尤为重要。培养教师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高校教师发展机制,完善创新人才管理办法,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提供保障和支持。为教师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制度保障

1)改革评价制度。建立多元化教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激发教师创新动力。根据学科特点,调整评估指标体系,体现共性的同时,兼顾文理学科差异。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相结合,既注意教师的创新成果也重视教师的创新活动,缓解创新实践与评估之间的矛盾。

2)完善培训制度。在职培训系统化,在调研、分析教师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等方面的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培训内容,制定系统的、可行的培训方案;此外,做到培训过程有记录,培训效果有评估和反馈。培训工作常态化,使创新成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内容科学化。培训不仅关注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创新意识,创新人格的培养;不仅注重本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注重跨专业学习和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培训方式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讲座,调研,研讨会,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同时,培训不能纸上谈兵,要进行“实践—反思—概括—实践”这样循环往复的培养模式,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促进创新能力发展。

3)建立教师共同体。教师在独自进行学习、教学或科研时,很难突破个体知识与思维的局限。而交流合作能够促进教师间分享知识、情感、经验等默会知识,从而激发出新的概念,进而通过实践验证新概念,如此呈螺旋式转化过程,实现创新。因此,教师共同体为教师提供了开放、互动、情境性合作环境。教师在此环境中,彼此学习,相互合作,形成创新主体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教师共同体可以根据教研室、课题项目、学科、爱好或专业发展需要进行组合。教师共同体可以打破行政单位、学科和地域限制,跨系、跨专业和跨地域构建。利用互联网+教师发展,搭建京津冀高校教师发展平台,实现高校教师多维度发展和互助发展。

总之,深化教育改革,培养相应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区域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高校教师既是创新主体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高校和高校教师共同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陈树玉,单巨川.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高校创新人才如何培养[J].人民论坛,2016 (20).

[2]寸守栋,杨红英.知识创新理论下的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视域[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 (1).

[3]马瑞贤,杨蕾.高校创新型教师的特征与培养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 (4).

[4]沈佳乐,"创新型教师"的研究困境与未来所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6.

[5]佀冬梅,张晶,刘春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实践办法[J].文教资料,2018,17.

[6]宣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研究——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

[7]易红郡.默会知识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06 (4):11-15.

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自筹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结题论文;项目编号:184576429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京津冀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