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矛盾角度看《飘》中所折射的女性婚恋价值

2019-11-16观白玉

神州·上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对比背景

观白玉

摘要:《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作品,这本小说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并刻画了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中的命运变化,揭示了不同性格和价值观主导下的不同命运走向。小说叙事的每个层面都反映出矛盾问题,时代背景南北战争的矛盾,斯佳丽自身矛盾性格,斯佳丽与玫兰妮人物形象的对比,本文从分析小说中的几处矛盾入手,探讨女性婚恋价值观。

关键词:背景;对比;女性婚恋价值观

引言:

《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从独特观察视角出发,深刻描写了以斯佳丽为主要角色,以白瑞德、玫兰妮和阿希里等人物为依托的社会生活环境,展现了当时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动乱的社会现实,描写了几对青年人的恋爱观念和感情纠葛。美国南北战争摧毁了佐治亚乃至整个南方的经济,昔日奴隶主的好时光随风而逝,为了生存,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奴隶主不得不自食其力,努力奋斗。“生存”是人生的一个永恒话题,人们如何在社会大动荡中生存是作者创作的一个重要动机。尽管斯佳丽年轻貌美,但她的性格却是亦正亦邪,既有热情、善良、勇敢担当的一面,又有残酷、自私、贪婪的反面。她人生中的三次婚姻没有一次出于真心,为了振兴家业,她以爱情和婚姻作为交易,所以她注定无法得到梦想的爱情,当糊涂的她发现今生至爱时,爱又离她而去。小说《飘》虚写战争,实写战争对人类心灵的影响的;其内容不仅描写了南北方关系的变迁,而关键是对人们精神和心灵的刻画。

一、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1.经济和政治环境背景

19世纪工业革命传到美国,美国北部和中部各州都开始了工业革命,而南方则是实行种植园黑人奴隶制度。美国独立后,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都发展起来,南方和北方沿着不同的两条道路发展着。一方面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南方的种植园制度严重限制了北方工商業的发展,导致南北矛盾和斗争日趋激化。两种经济制度的冲突越演越烈,一场南北战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决一触即发,不可避免。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就被放置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中。

2.意识形态与文学创作

女性主义文学开始于19世纪,20世纪开始蓬勃发展。女性主义的飞速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女性革命由最初的人格独立与平等转向经济和政治领域,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工为争取自由平等,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游行活动,广大妇女热烈支持和声援活动。在1910年8月,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德国女革命家蔡特金提议将每年的3月8日定为国际妇女节。轰轰烈烈的女性运动诠释了广大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独立”的诉求,也宣告了新时代的到来。1936年出版的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问世的。《飘》讲述的是一个女人的奋斗史诗。女主人公斯佳丽是南方庄园主的女儿,她美丽活泼、无忧无虑,由于父亲的溺爱,她养成了高傲、叛逆、倔强和贪图虚荣的性格。但是一场南北战争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斯佳丽在一次又一次的抉择中,从一个懵懂无知、刁蛮任性的少女,蜕变成一个勇敢、自信和成熟的女人,曾经的任性和骄傲让她从未认真对待过感情,在经历生与死的离别,爱和恨的考验之后,她终于明白了自己爱的是什么,明天的生活在哪里。

二、分析和对比斯佳丽和玫兰妮的人物形象

1.斯佳丽的三段婚姻与性格的多元性和矛盾性

《飘》这部小说人物性格塑造方法与传统有别,它给大家展现了一个人物形象鲜明,有血有肉,人物性格亦正亦邪的多元组合的斯佳丽。通过这个立体的人物又展示了小说历史环境的每个方面,为我们详细解读一段动荡的历史,刻画了硝烟弥漫的岁月中每个人成长的不易和艰辛。通过对斯佳丽矛盾性格的塑造,揭示了环境对于人的深刻影响,也为其婚姻的选择和婚恋价值观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在少女时代,美丽活泼的斯佳丽就学会了如何打扮自己,吸引男孩子的注意。虚荣心让她觉得自己是所有人都喜欢她,别人都应该羡慕和仰视她,她就是人群中大家的焦点。当她爱上了阿希礼时,也自恋的认为阿希里爱她,当得知阿希里订婚,而且和玫兰妮是真心相爱时,斯佳丽编织的梦幻爱情成为泡影。相比之下,全郡的年轻男子都爱慕她,偏偏来自十二橡树园的阿希里却对她不冷不热,她那高傲的自尊心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受到了伤害和冲击,虚荣心无法得到满足的她负气嫁给了玫兰妮的弟弟,以此来报复阿希里,同时也可以接近阿希里。这场草率的婚姻最终因战争的到来而以悲剧收场,美丽活泼的斯佳丽变成了尴尬的寡妇,不得不承受生活的嘲弄,同时战争也让她的生活变得异常艰辛。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家庭因素是斯佳丽性格形成和保持稳定的客观重要因素,也在潜意识中主导者她的人生走向和命运。她的父亲是爱尔兰人,开朗乐观、豪爽仗义;她的母亲是法兰西贵族,高贵而又典雅。作为家中的长女,漂亮活泼的斯佳丽自然得到了父亲的娇宠,养成了骄傲,爱慕虚荣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但母亲的性格和养育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斯佳丽,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德才兼备的贤妻良母,她不遗余力得操持整个家庭,给斯佳丽树立了良好的道德规范,也养成了她勇于担当的好品性。斯佳丽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这样的环境塑造了一个矛盾的人物。这让她整个人游走在善良与邪恶,担当与自私,宽厚与狭隘,征服与放弃,傲慢与愧疚之间,也为她不幸的婚姻埋下了伏笔。在斯佳丽的第二次婚姻中,她嫁给了她妹妹的未婚夫弗兰克。这场从妹妹手里掠夺过来的婚姻并不光彩,但斯佳丽是在现实与道德规范之间选择了前者,从亚特兰大逃回塔拉时,家中出现了巨大变故,父亲痴傻,母亲身亡,妹妹病弱,黑奴逃散,自家庄园也被洗劫。强烈的责任感让她认为自己必须像母亲那样撑起这个家,现实是自己没有赚钱的能力,还背负巨额的税款。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保住家业,她耍尽手段将弗兰克迷的神魂颠倒,让弗兰克最终帮他还清了税款。斯嘉丽的第二次婚姻更无任何感情成分,就是一场纯粹的金钱交易,斯佳丽的性格就是她要争取,她要赢,她要守护自己的家人,这也是她面对的那无可奈何的现实。

历经世事变迁,经过战争洗礼的斯佳丽变得越来越现实,她深知金钱的重要性,为了赚更多的钱、为了物质利益的需要,在弗兰克死后,她答应了白瑞德的求婚。白瑞德对斯佳丽爱慕由来已久。从性格的某些方面来讲,两个人具有一些相似之处,白瑞德来自南方的大家庭,他性格叛逆,精明,强悍,狡猾,但为人幽默风趣。白瑞德具有很好的洞察力,他精准得分析战争时局,发战争财。在潜意识里,斯佳丽确实是爱白瑞德的,但当时的斯佳丽并不知道自己对白瑞德的爱,仍是糊里糊涂一心想着阿希里,在这段婚姻中她性格中的冷漠、精明和自私自利彻底暴露出来,这种性格也让她和白瑞德互相吸引,正是由于与她自身的这种矛盾性格的交织,磨尽了白瑞德的爱,使她第三次婚姻失败。正印证了少时不知情何物,待到懂时爱已晚。

2.玫兰妮与斯佳丽婚姻观之比较

在小说中,玫兰妮善良、宽容、勇敢,她把一切都献给了自己的丈夫、孩子和家庭。玫兰妮是旧礼制统治下南方妇女的典范,她正统、温和、宽厚、仁爱。但是在她温柔谦和、沉静顺从的外表下有着勇敢无畏的精神。在战争时代,她不惜一切地支持家人和朋友,坚定地与斯佳丽并肩作战,一起面对命运的挑战。斯佳丽与玫兰妮,两个都是非常出众的女子,她们被作者喜剧性的揉捏在一起,一个是天生丽质、骄傲、外向的美丽公主,用自己的狂野和相貌迷倒了很多男子,另一个则是相貌平平,温文尔雅的智慧女神,同样也以自己的善良和人格魅力赢得了所有人的爱。小說中所有的人都爱玫兰妮,阿希里爱玫兰妮,还娶她当妻子,白瑞得爱玫兰妮,并且说玫兰妮是他一生中最尊敬的女子。斯佳丽和玫兰妮这两个女子就好似张爱玲笔下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小说中这两个看似形象如此对立的女人竟然是可以托付生死的至交。她们彼此深爱着对方,尽管很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她们都深爱着同一个男人。一般剧情中,爱同一个男子的两个女人都会水火不容,但作者创作的与众不同就在这里,两个本该是情敌的女人却惺惺相惜,玫兰妮甚至在临死之际把自己深爱的丈夫托付给斯佳丽,这也是斯佳丽爱了很多年的男人。只是两人的爱是不同的,斯佳丽对阿希里的爱更多的是少不更事,是骨子里得不到的占有欲和虚荣心作怪以及少女梦幻般的爱,而玫兰妮的爱是具有强烈道德规范和充满伟大母性的犹如圣母的爱。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把“矛盾”作为出发点,为读者展现了个性鲜明的又对立统一的女一号和女二号。她们骨子里是一样的勇敢、坚强,但外在表现形式不一样,她们都爱同一人,但爱的本质和方向又不一样,在经历了与白瑞德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历经沧桑的斯佳丽悟透她的所爱,坚定地去迎接明天。

参考文献:

[1][美]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陈良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2]周明燕:一曲无尽的挽歌——评美国小说《飘》,《外国文学研究》,1997.

猜你喜欢

对比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黑洞背景知识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背景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