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慈禧在戊戌变法中态度变化的原因

2019-11-16王玉珠王建辉

神州·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慈禧太后

王玉珠 王建辉

摘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慈禧与戊戌变法运动有著紧密的联系。她做出的每一个判断与下达的每一个指令都非常重要,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慈禧和光绪都决心改变晚清政府现有的危险局势,力图变法改革。实际上,最开始慈禧并不是完全否定戊戌变法的,她对戊戌变法的态度也从最开始支持到后期的反对。慈禧对戊戌变法的态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触及到封建专制统治的权威,所以最终转变为打击和镇压。

关键词:慈禧太后;戊戌变法;态度变化

一、慈禧在戊戌变法中态度变化

(一)戊戌变法之前,支持、赞同变法

清政末年,各个区域的资本主义帝国为了在海外寻找可供发展的殖民地和原材料市场,加大了对落后国家和地区侵略和瓜分,闭关自守的中国也没有避免沦为殖民地的厄运。泱泱大国被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屈辱的《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又付出了割地,赔款惨痛的代价,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迫使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新的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人民对腐朽落后的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彻底失望,爱国主义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甲午战败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人士代表了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思想,希望通过变法来拯救国家的命运,提倡维新变法,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只有变法才能救亡图存。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国家有可能灭亡的情况下,光绪皇帝也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想要立志变法,希望国家强大起来。同样,作为晚清政府实际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出于维护自己权力需要,起初也是支持维新变法的,也希望通过变法使晚清政府强大起来。慈禧也认识到只有变革一些旧制度,才可以使得国家强盛。但她也劝诫光绪对待变法需要慎重考虑,不能太过于急躁。变法启动后,她特地叮嘱光绪说:“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这些都可以看出慈禧对变法还是赞同的。

(二)变法进行中,慈禧反对变法

虽然在变法的起步阶段,慈禧太后是赞同光绪帝和维新派变法的,但作为一个国家决策者来看,国家局势的稳定是施行其他政策的前提。然而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和光绪皇帝在整个变法的过程中,有些急于求成,没有从实际出发考虑国家现有情况,民众都还没有理解和接受这些政策,就急于去推行这些激进的策略。光绪帝在短短三个月之内就下达了几百条诏令,而且要求在短期内罢免闲杂官员的官职,这无疑断了许多人的生路,激起了许多人的不满,树敌太多,增加了敌对势力,不利于戊戌变法的顺利实施。违背客观现实太过急躁的变法很不明智,也没有给民众一个思考和接受的过程,就强行推行政策。改革本身没有错,都是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国家。但变法革新都会涉及到一些人的私人利益和既得利益,所以找到一种较为稳妥的方式进行改革也是必要的。过于激进、急躁的变法改革,遭到了顽固守旧派的百般阻碍。所以,顽固派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极力反对康梁维新派,把他们视为“洋奴汉奸”,企图变祖宗之法,不可饶恕。正如梁启超所言:“凡年之间,凡七上书,其不打也如故,其频上也如故,举国俗流非笑之,唾骂之。或谓之为热中,或斥为病狂。”(1)

其实,慈禧反对戊戌变法并不是在于变法是守旧派还是改良派,主要的矛盾在于变法方式和变法速度上意见的不统一。戊戌变法最大的矛盾在于按照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提出温和式的自强革新方式还是启听从光绪帝意见采用激进的变法方式。光绪帝在密诏里也提到过,“近来朕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大臣罢黜,而登用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2)光绪帝也明白慈禧也是有变法的打算的,只是在看待变法的方式上两个人意见不统一。慈禧还更加倾向于温和式变法,不想把祖宗制度全部改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戊戌政变发生后看到,慈禧还在继续推行新政,她并没有变法革新。

当时顽固派在朝廷中的势力还是很稳固的,慈禧通过权衡各方面利益关系,为了笼络人心,使自己在政治上地位更加稳固,从而表明自己反对戊戌变法的态度以获得顽固守旧派的支持。实际上,在镇压戊戌变法之后,她推行的各项政策中,提到最多的并不是对变法改革本身的反对,而是对康梁维新派急躁,激进变法方式的批评,是典型的针对人而不针对事。戊戌政变后慈禧重新掌握权力后,也提到:“前因中外积弊过深,不得不因时制宜,力加整顿。而宵小之徒,窃变法之说,为煽乱之谋,业经严拿惩治,以遏横流。至一切政治有关国计民生者,无论新旧,均须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废食。迭经明降谕旨,剀切宣示,大小臣工,当能仰体此意。”(3)“嗣后大小臣工,务当以康有为为炯戒,力扶名教,共济时艰,所有一切自强新政,胥关国计民生,不特己行者亟应实力举行,即尚未兴办者亦当次第推广,以挽回积习,渐臻上理”(4)。从上述中可以看出,慈禧玩弄手段镇压戊戌变法,并不是反对变法本身,而是不希望光绪帝通过变法逐渐实力强大起来,威胁到了自己统治地位。

二、维新变法过程中慈禧立场变化的原因

首先,慈禧个人统治的权威受到挑战。戊戌变法不只是一场简单的变法革新,也是一场宫廷权力的抗争。它主要表现在以光绪皇帝和慈禧之间权力之争。慈禧权力欲极强,她立光绪为帝,就是为满足一己私欲,牢牢将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垂帘听政。慈禧经过几十年在政治上的势力积累,整个清王朝已经遍布了她的亲信,已经形成一个政治势力庞大且实力深厚的后党集团。光绪虽然有皇帝之名,却没有皇帝所拥有的实际权力;只要涉及到用人行政大权,最终仍然由慈禧来做决定。而这种做法无疑对想有所作为的光绪帝产生了强大的制约,且引起光绪帝极大不满。中日甲午战争后,以慈禧为首的后党集团签下了丧国辱权的卖国条约,失去了人心。光绪帝想通过这次机会进行变法革新,希望通过一定程度的变法来达到替换顽固派而任用新人的目的。从而能真正摆脱慈禧太后这个实际上的掌权者,自己能真正的掌握国家的大权。对于光绪来说,变法维新是迫在眉睫需要去做的,夺取权力也是真实的也需要去实现的,戊戌变法就变成一个很好的夺权机会;而对于慈禧来讲就有可能大权旁落。所以对于戊戌变法的看法上,慈禧始终处于一种矛盾、被动的心态:从国家现有局势来看,变法无疑是最正确的方式,她也想通过变法为岌岌可危的清王朝统治寻找一条救亡图存的出路;从个人利益来看,她又不想因为变法而影响到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然而历代变法难免会触动权贵的利益,慈禧的这种担忧正是她纠结的原因。“凡所施行之新政,但不违背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即不阻止。”(5)从上述也可看出慈禧的真实想法,如果变法影响到了慈禧的个人利益,甚至挑战她的权威,她是万万不会接受的。她会坚定地站在以光绪为核心的维新派的对立面,成为阻碍变法的强大实力,也不会允许光绪通过戊戌变法培植新势力与自己对抗。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她与光绪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以至于在变法中她血腥镇压维新运动。

其次,慈禧对光绪任用的新人不满。慈禧对于维新人士也是相当戒备的:“凡皇上有所亲信之人,而后必加遣逐”,(6)现在由光绪主持新政,慈禧对戊戌变法人士排斥性加强。在光绪帝施行了各种政策后不久,她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以光绪帝为核心的维新派进行严密监视和防范:一是宣布罢免光绪帝的授业恩师、戊戌变法主要倡导者翁同和所有植物,命令其告老还乡,以此削减光绪帝势力。二是严格控制光绪帝的新人的任命,只要是身居二品以上要职的官员都得和慈禧报备,并且向慈禧谢恩。三是任命她的信赖的官员荣禄为直隶总督,并且统率北洋军队,并且任命一些后党官员负责京城重要事务,必要时向她汇报情况,这样慈禧在军事上完全控制着整个北京城。随着光绪帝罢免原来礼部堂官、任命谭嗣同等维新人士为军机章京后,慈禧与光绪帝的矛盾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光绪帝让普通知识分子谭嗣同等人直接成为权利中心,拥有“实宰相”权力。这对于以慈禧为核心的后党集团是不能容忍和接受的,所以势必遭到顽固势力的反扑,最终戊戌变法以失败收尾。

最后,腐朽落后顽固守旧势力的阻碍。大多数而言,由上而下推行的变法革新,由封建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也是一条行得通的道路,比如早在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和1868年日本策划的明治维新改革,(7)也都是由上而下进行的改革,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上述变革必须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与赞同,或者有足够强大的社会力量迫使他们认清现有局势,从而发动变革。显然,戊戌变法不具备这种条件。当时拥有实权的是洋务派和顽固派大臣,他们对待戊戌变法都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主要从三方面来看,一是直接否定变法,坚决抵制任何变革,二是暮气沉沉,苟安眼前。三是个人前途地位至上,丝毫不顾国家安危。掌握实权的人心态也是这样,都报有消极或者反对的心态,戊戌变法的阻力可想而知。与当局统治者有千丝万缕关系的、担心个人私利受损的社会各阶层腐朽势力也在横加干预。例如宣布旗人自谋生计,取消先前由国家供养的权力,自然会引起依靠寄生生存的旗人极大的不满。再比如,废除八股科举考试,也会遭到来自寒窗苦读依靠科举改变命运的知识分子的反对。并且全国参加科举考试的知识分子数量也很多,因而反对力量也不小。再比如废除淫祠等政策,就会引起僧侣们的反对。

结束语

在清王朝命运岌岌可危之际,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慈禧、光绪帝无计可施,只能先解决眼前安危,暂时逃到西安躲避灾难,也答應赔偿4.5亿两白银给外国侵略者,使得本已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更加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就如同她自己所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只要能保住她的权力,她宁愿牺牲国家的利益。由此可知,慈禧在面对个人权力和国家安危的选择时,还是会自私地选择个人私欲,放弃国家的利益。

戊戌变法的失败进一步激发中国有识之士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也激起了人民群众对腐朽落后的清王朝统治的深恶痛绝,加速了其灭亡。它的失败,使得更多爱国知识分子去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同时也激起了中国人民对腐朽落后清王朝的不满,使得变法理论为更多人所接受。社会各界人士也都认识到,不变国家将亡,变国家才有出路。维新派由于受到阶级限制,不敢提出“民主”,戊戌变法之后,民主共和思想在社会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先进西方学说被引入我国,对我国各阶层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慈禧及顽固势力统治下的晚清政府,将受到维新思想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注释:

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四)[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英 约翰·奥特维·布兰德,埃特蒙德·白克浩斯.慈禧外传.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

蔡东藩.清史演义.北京.北京中电电子出版社,2004.

朱子彦.垂帘听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戴逸.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刘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马勇.超越革命与改良[M].上海:三联书店,2001。

[2]梁启超.变法通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一)[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4]徐珂.清稗类钞(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戚学民.《戊戌政变记》的主题及其与时事的关系[J].近代史研究,2001。

[7]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四)[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8]王晓秋,尚小明.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0]侯德云.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慈禧太后
Painting the Buddha
慈禧太后与燕窝
京剧武生的机敏
京剧武生的机敏
戊戌政变前后的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
慈禧太后“万寿” 嘲讽联
清慈禧《蟠桃图》品读
慈禧的御用司机:中国醉酒驾车第一人
为什么称慈禧太后为“老佛爷”
英赠慈禧太后巡洋舰今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