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2019-11-16岳金霞吴琼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讲授基础教学模式

岳金霞 吴琼

摘 要:对分课堂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权责对分”为核心理念,课堂教学过程分为三阶段,即讲授、吸收和讨论。对分课堂将课堂时间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对等分配,其中一半课堂时间由教师进行指导讲授,另外一半课堂时间以学生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目前,对分课堂在各类课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基础课”教学模式主要采取传统讲授式、西方慕课式和混合教学式等模式,综合分析现有教学模式效果,文章提出将对分课堂模式引入“基础课”教学,并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以探求构建更为科学有效的思政课堂。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SWOT分析法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4.019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4-0103-04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对分课堂是2014年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针对当前本科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传统课堂与讨论课堂各自优势而提出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1]该教学模式以“权责对分”为核心理念,将课堂时间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对等分配,其中一半课堂时间由教师进行指导讲授,另外一半课堂时间以学生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构建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分为時间上相继且清晰的三个阶段,即讲授(presentation)、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也可简称为PAD课堂(PAD class)。[2]其中,讲授环节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区别于以往的传统授课模式,教师只讲授课程的知识脉络、重点和难点,而不进行细节性内容的讲解。教师讲授结束后到下一堂课讨论环节开始前的一段时间留给学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查找资料、完成作业。该阶段学生结合个人能力或需要,自主完成个性化的理解、内化、吸收。在讨论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就教师上堂课所讲内容根据自己课下个性化的理解和内化的学习结果进行组内交流讨论,组员之间分享自己的心得、感悟、疑惑,互相答疑,互相启迪,并做好记录。小组讨论完毕,讨论范围扩大到全班,针对每一个小组的普遍性问题教师组织大家共同思考,解惑答疑,最后进行总结。[3]对分课堂主要包括三种不同的教学类型,分别是当堂对分、隔堂对分和混合对分。当堂对分即针对相关教学内容,教师在经过一定讲解后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当堂进行分组讨论,教师随机抽查一个或者几个小组与全班分享小组讨论成果。隔堂对分就是指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发生在两堂课上,在教师一堂课结束后,要求学生课下自主思考、学习,第二堂课时再进行讨论。所谓混合对分,就是隔堂对分与当堂对分联合使用,这种类型的对分比较适合上课间隔时间长且每次课时较大的课堂。

二、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概述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贯彻落实全国思政会议精神,各高校思政课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改革,就课程实施现状来看,“基础”课教学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类:即传统讲授式、西方慕课式、混合教学式。

1.传统讲授式

所谓传统授课模式,即在班级内,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一般情况下教师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学生则相对被动。在传统授课模式下,“基础”课教学方式及考核形式往往比较单一,教师针对书本内容进行专题设计或采取案例教学,考试一般采取纸笔测验的终结性方式。传统讲授式课堂主要由教师主导,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压力,于是学生低头玩手机、写专业课作业、交头接耳等现象屡见不鲜。有的老师为了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讲授过程中加入许多社会热点、网络段子等内容,有的甚至过分迎合学生趣味,只关注课程的“精彩”,课堂的“活跃”,课堂生动性虽然提高了,但思想性降低了。[5]而结果式考核,无论采取开卷还是闭卷,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不重视平时课堂学习,认为只要最终考试通过就万事大吉。传统授课模式由于没有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最终易陷入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一方面由于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往往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学习,其自主性和自律性要求更高。社会环境与就业压力致使学生学习功利化,许多大学生对于公共课和专业课采取了明显的区别对待方式。尤其是对于公共必修课中的思政课,学生普遍认为这些课程对于就业与升学影响不大。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错误认识外化于行动中就表现为“基础”课到课率低、低头率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另一方面受学生的消极影响,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得不到呼应,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会大打折扣,极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2.西方慕课式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12年传入国内后,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成为一股潮流,被称作是继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以来教育界最重要的革命。有专家甚至认为“没有哪样事有这么大的潜力,能让我们重新构想高等教育。”[6]慕课在“基础”课堂上的应用以2014年复旦大学牵头建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程为代表,采取“在线视频+面授直播”的方式开展教学。2016年武汉大学开设的4门思政课慕课也正式开课。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是将西方的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由于“基础”课主要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单纯的在线学习无法完全取代面对面的答疑解惑,正如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叶中教授所说的:“在线课堂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注重线上和线下课堂的配合,但无论何时都要‘敬畏讲台”。[7]西方慕课式课堂实际是割裂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联系,师生之间缺少了及时的交流与互动,从而也降低了思政课发挥思想引领、政治引导和价值塑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混合教学式

混合式教学法,是由传统课堂转变而来的整合了各种灵活的教学方式的学习范式。尤其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许多课堂努力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二者互补,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目前混合式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重重挑战,如教学资源生态环境欠佳、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割裂、有效评价机制缺失等,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深度学习期待,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8]“基础”课堂中的混合式教学常常被演变成了各种教学法的大杂烩,各种新媒体、新技术轮番植入课堂,学生一会儿被要求通过网络平台学习,一会儿被要求扫码进入在线测试,这周要准备辩论、下周又要准备讲演,要么是编排情景剧、要么又要制作幻灯片……教学课堂看上去形式多样,实际上却令师生在相互糅杂的多元教学模式中忽略了教与学的初心。事实上,无论课堂教学采取何种模式,“基础”课应该始终坚持的是“内容为王”,所有的形式都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内容的消化吸收而展开的。课堂教学改革不能走进只是片面追求改变教学形式,而忽视对教学内容深入挖掘的误区。那种为了创新而创新,或是为了改革而改革的做法已经完全背离了教育教学的本质。

三、“基础”课对分课堂实施过程

基于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性质和对分课堂简单易操作的特点,目前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对分课堂,其中“基础”课因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联系密切,因此更适合采取对分课堂模式。

1.讲授(Presentation)

对分课堂的第一阶段以教师的讲授作为起始,这一阶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的进一步展开也需要以此为依据。与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不同,教师不再去关注细节知识的反复解读,而是先将单元知识的框架结构分析出来,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性认识,把握学习的大致方向。以“基础”课教材(2018版)第二章为例,教师对理想信念是什么进行讲解时,重点就是对于这两个概念的抽象理解和现实概括,难点则是对于其特征和意义的表达,即使是抽象的概念,一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也会变得生动鲜活,因此文字、音频、视频等相关材料也是必不可少。[9]教师讲授结束后,可根据所讲内容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作业形式:“亮考帮”,“亮”即对于教师给出的资料或者学生自己查找的资料,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亮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或问题;“考”即学生对所思考的内容自己感觉有深度且可以回答但别人可能觉得有难度的部分提出一个问题来考别人;“帮”即通过个人独立思考但是仍然解決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

2.吸收(Assimilation)

吸收是对分课堂的第二个阶段,即针对教师上一堂课讲授的内容和布置的作业,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对教材以及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学习,通过独立学习思考将相关的知识内化、吸收。思考的过程也是最容易发现问题的过程,期间有同课上老师讲授内容的共鸣也必然会有思想观点冲突的部分,这些会引发疑惑和更深入的思考。学生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自己对该部分内容的“亮考帮”,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自己个性化思考成果的一部分。吸收和内化是全体学生都要参与的环节,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点个性化地进行,这就很好地解决了以往“基础”课学生重视度、参与度较低的问题。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个人情况进行相应地学习思考,个性化突出,针对性强。

3.讨论(Discussion)

对分课堂的第三个阶段是“讨论”,即在随机组建的小组内,大家针对上节内容课下思考形成的“亮考帮”进行讨论。小组内成员之间畅所欲言,互相学习,针对大家的问题互帮互助。小组成员能够相互回答的问题可以组内解决,解决不了或者存在共性的问题最后提出请全班同学一起思考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时间的把控,注意关注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以便最后总结时做到全面化系统化。小组讨论结束后,随机请任一小组提炼出本组内的“亮考帮”,全班同学共同思考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对本堂课做总结,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过程性评价。这可以看作一次对分的完成。讨论结束后,教师开始对新的内容进行讲授,学生课下内化吸收,下一堂课讨论,如此开始新的对分过程。

四、对分课堂在“基础”课教学应用中的SWOT分析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基于对分课堂模式在“基础”课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我们运用SWOT分析法来对其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

1.优势(Superiority)

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就是师生权责对分,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权责主体,成为参与课堂的主人。这种权责对分是落实到具体实践中的权责对分,师生各享其权、各负其责,明确的权责意识才能明晰相应的课堂任务,具体课堂实施才会更加顺利。在传统的课堂授课中,教师是课堂实施的主体,而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往往是教师精心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学生却忙于别的事情,不以为然。教师自己担负着沉重的教学负担,课堂实效性却不高。而在“基础”课对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扮演的角色得到更新,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支持者,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和监督者;教师和学生是合作者,不再存在根本的对立,课堂变得更加民主、平等。[10]

2.劣势(Weakness)

对分课堂作为一种在传统教学方法下演变而来的新型教育模式,除了自身需要进一步完善系统的理论支撑体系之外,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不同性质课程的具体运用办法。“基础”课也应该结合教材内容采取当堂对分或隔堂对分或混合对分的灵活教学模式,而不能只是机械地将传统讲授和讨论式学习简单相加拼凑。生硬地使用某种教学手段,只是形式上完成了教学方法的适用,而对提升教学质量并不一定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基础”课对分课堂不是仅从时间上将教师和学生的任务简单分配,而是从权利与责任上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充分扮演好主体角色。真正意义上的对分课堂不论是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还是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都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参与、互动、交流。只有师生各自能动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各自才华充分施展,才能产生思想火花,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机遇(Opportunity)

“基础”课对分课堂为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提供了一种简单易操作的模式,能够使师生双方各自的才能得以充分施展和发挥。在讲授环节,教师不必面面俱到、費尽心机地去囊括教材中的众多知识点,只需要集中精力将课程的要点、难点向学生进行梳理概况。这些要点和难点又可以促使教师更好地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围绕某一知识要点进行深入的阐释,学生也会在这样的教育引导下有更深入的思考。在吸收环节,因为带着课上讨论的任务和压力,学生需要将课上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知感悟,在这种内化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建构起自己的知识架构和价值体系。而在讨论环节,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得到进一步的锻炼。更主要的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加强,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说明了学生真正参与到了课堂教学,真正思索了教学内容。而对学生讨论进程的把握、对共性疑难问题的解答、对讨论结果的总结等,都需要教师能够很好的把握好度,将课堂的主线握在手中,防止课堂秩序的无序和混乱,这无疑对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挑战(Threats)

任何新型教学模式的推进都会受到多方面的阻力和障碍。首先“基础”课对分课堂对教师授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不同于以往课堂的单一讲授,教师需要在教材结构、内容分割、精讲留白、作业布置、问题引导、讨论组织、答疑总结等多个维度来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素养充分发挥和展现,因此只有怀着对教学的高度热爱,对当前教学缺陷的清醒认识,以及对新生观念和事物的开放心态,敢为人先探索进取的勇气,才能使“基础”课对分课堂取得应有效果。其次,“基础”课对分课堂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而且要求学生课后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还需要在课堂讨论中充分展示自我的优势和疑惑,这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多挑战。另外,由于当前“基础”课普遍采取大班授课制度,人数过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对分课堂的实施效果。大部分学校“基础”课的人数都在100人以上,有些课堂人数甚至超过150人。这对于对分课堂小组讨论或者交流等环节,都无法达到小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牛田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创新模式比较分析及启示[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92.

[2][10] 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5,75.

[3]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7-11-21].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6-12/08/c_129396382.htm.

[5] 李忠军,孟宪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年度发展报告(201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5.

[6] [美]乔纳森·哈伯.慕课:人人可以上大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

[7] 思政课慕课: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焕发新活力[EB/OL].[2017-09-06].http://www.sohu.com/a/190126098_323819.

[8] 甘容辉.高校混合式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7):174-176.

[9] 本志红.对分课堂: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08-112.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讲授基础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