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与“不变”
2019-11-16洪涛高军礼马冰玉
洪涛 高军礼 马冰玉
摘 要:进入新时代,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开拓新境界、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对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媒体融合、教育生态、教育供给和育人方式的诸多变化,采取有效应对,渐次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同时,面对新形势,精准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与“不变”,更加笃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变、初心不变、根本不变、精神不变的核心要素。深刻把握“三大规律”和依循“三培养”要求,勠力同心,方能将大学生培养为思想合格、政治可靠、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4.01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4-0094-05
一、问题的导入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新的起点和更高的阶段。新表述、新论断、新思想,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南和价值遵循。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领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深入分析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矛盾、环境、技术等要素的“变化”,明确与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方向、初心等“不变”的内核要素,严格“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四“变” 进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主动积极应对与适应变化,把握变化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
1.媒体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手段之变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快速普及,新媒体正向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张,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与渗透是全方位全领域的。正如麦克卢汉所言:“一旦一种新技术进入一种社会环境,它就不会停止在这一环境中渗透,除非它在每一种制度中都达到饱和。”[3]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融合与渗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环境、新手段、新思维,教育者必须发扬创新与开放的精神,抢先掌握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和技术运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途径,做到为我所用、高效融合、趋利避害,使之符合学生的“视觉”与“味觉”,具备“色香味”具佳的特色,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性。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要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在实际运用新媒体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线上线下相融合,强调隐性教育。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发起内容丰富的线上学习活动,并且与线下讨论充分互动,寓教于乐,做到时间与空间的全覆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学生理论滋养、思想内涵和人生启迪,增强学生学习获得感;其次是积极发挥校园“红色大V”的引领与示范效应。校园“红色大V”紧跟网络潮流和热点,采用学生青睐的“三微一端”和网络直播等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政治术语、教育词汇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网络热词表达出来,抓住学生兴趣点、触动点和共鸣点[5],让说教的语调“降下来”、让交流的方式“赶上来”、让语言的风格“活起来”,实现学生“聚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就做到哪里[6];再次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融合的规律和尺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在充分掌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三大规律”的前提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的融合,按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守正创新,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特质、紧抓新机遇、开拓新境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领域的主导权。
2.教育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之变
思维方式是指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人的各种思维要素及其结合,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即认识的发动、运行和转换的内在机制和过程。思维方式总是与特定的时代相关联,并且作为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认识与把握。[7]新时代伴随着新媒体的高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鉴教育生态学科中各因素统筹协调、契合平衡的理念,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以迎接新环境、新要素、新情况的诸多挑战。教育生态注重从整体、开放、规律的角度宏观把握教育的生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生态的一个重要环节。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思维方式转换时,要重视教育生态主客体因子之间的关系,弥合不足、埙篪合奏,提升教育方法效用,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整体合力。主要體现为:一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位的融合,使各种生态因子各尽其责、有序运行。其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关键生态因子中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要主动融入教育生态理念。从教育主体来看,要下移生态位,教育客体要上移生态位。二是顺应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趋势,使各载体多元协同发展。载体作为教育生态因子之一,在新时代背景下,日益呈现多元趋势并成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而言,在多元趋势的影响下,要注重载体的协同发展。宏观层面,要注重各载体之间发挥功效的同步性,保证大学生能够及时接收到信息资源。微观层面,要注重大学生对各种载体的选择性,使大学生各取所需,充分选择,保障各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效用的发挥;三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营造良好的教育情境。在强调教育主客体和教育载体等教育生态因子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情境,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方向,要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投资和投入,更要发挥教育主客体的能动性,自觉吸收价值观念中的合理成分,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中,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火”起来,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精神的指引。
3.教育供给: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之变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基本矛盾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们对文化教育领域的需求越来越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人民在教育领域中有获得感,就同样要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体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正如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8]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信息传递,而是一种育心育德的思想启迪、价值引导和道德涵育。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多元、知识渠道多面、人生目标多样,[9]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为旨向,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结构转型。第一,要从优化教育供给方面着手。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侧重于理论灌输供给,表现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乏味,从而忽视了“需求侧”自身的个性需求、发展需要以及多样需求。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课程内容供给,注重教育内容优化,发挥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改变“教师独白式”的教学模式,实施探究式、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专题讨论和研究,并加强师生的互动交流,营造健康积极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需求的施展开辟空间。探索创立“双证、双职、双能、双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注重教师教学供给能力的综合提升;第二,要从学生切身需求方面着手,而不是为了简单的迎合学生需求,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例如建立“菜单式”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文化体系,让更多的学生根据自身需求“下单”,教育者给予学生的不是过多的“干涉”,而是“游戏式”及时互动反馈,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和思想的成长,努力促使学生在思想指引与专业学习中协调共振;让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效力、焕发活力、展现魅力,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更多的获得感和亲近感。
4.精准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方式之变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0]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老话题,更是新命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与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表现为单向的知识传授与群体的理论灌输,类似一种“大水漫灌”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多样需求和高端需求,缺乏亲和力、针对性和有效性。面对新形势、新气象、新场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随时代发展,亲密围绕学生,最大限度的关照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多样需求和高端需求,在实现普遍教育的基础上必须推行精准培养和贯彻分类指导的理念和方式,从“千篇一律”转向“个性化定制”和施之于“精准滴灌”的育人方式,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精细化程度。师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紧密关联的主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育人方式和环境需求不仅仅局限“在场化”,更多的是“隔空对话”,师生关系转变为“媒体的师生化”和“师生的媒体化”,即形成了网络世界的虚拟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自由、更加轻松,实现心与心的真正联通。虚拟的育人环境引发了虚拟的育人方式,如MOOC(慕课)、SPOC(私播课)、MOOL(大众开放在线实验室)、DOCC(分布式开放协作课)等,教学方式多样、环境多变,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身临其境”的教育效果;其次是借“势”化事,精心引领师生的时代性心动。“势”作为一种形式,它表征一种载体;作为一种模式,它表征一种风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要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坚持求同存异,坚持模式多元,用时代新风化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困境,以“势”的多样性切实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性与吸引力,加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再次是要注重学以致用,切实发挥师生的实践性颤动。要注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融合,以实践增强学生的价值导向的体验化,提升话语表达的生活化,促进教育创新的时代化,不断“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充分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实践性、针对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和能力上得到总体跃升。
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四个“不变” 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养思想合格、政治可靠、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大任务。无论面对何种情况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立德树人、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在意识形态多样、文化多元的交流交融交锋中站稳脚跟。
1.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不变
习近平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1]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大学生才能目标清晰,踏实走好每一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要充分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12]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像盐一样融化于大学生内心,把握政治方向,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不动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3]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辩证法。列宁曾指出: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14]社会主义革命证实了“代数学”的科学性,同时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表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的代数学”。因此,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到其他学科中,浸透到各学科深处,全面开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实现“三全育人”体系,以形成课程思政的良好氛围与整体合力;二是要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各国交流和沟通不断增强,高校逐渐成为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的集结点,容易形成意识形态多样化、文化多元化局面,成为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渗透的主要场所,并试图影响和改变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5];三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樹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教师的职责第一位就是传道,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播道理,只有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道理,做好学生的精神指引。
2.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变
习近平多次讲到:“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16]理想信念的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所在。理想信念是民族、社会和个人进步成长的明灯和方向指标,只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有明确的前进方向,才会为“梦”的实现铺好阶梯。新时代大学生普遍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政治观,总书记多次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17]要正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目标,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一是要加强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可以从经典著作入手,认真研读经典著作和系列讲话,深刻领会其中蕴涵的理论和精神,真正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用理论武装头脑,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二是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增强大学生理论修养的同时,要培养大学生善于运用理论参与指导实践的能力。在实践中历练品德修养,在日常生活点滴中坚守理想信念,实现梦想。不断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民族愿景相融合,在践行理想的道路上敢于有梦、勤于追梦,不断圆梦;三是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8]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教学管理、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3.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不变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9]这是总书记基于新时代发展战略制高点上对我国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的科学论断,也是强调其改革发展创新的指南和方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新的历史方位,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新的时代任务,即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要将立德与树人相统一,坚持育人是先导,育才是基础的原则。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第一,要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20]关系“培养什么人”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第二,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习近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的总体要求。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新特点,不断探索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优化创新思政课的有效路径与方式方法,满足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和期待;第三,要加强大学生的实践养成教育。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特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法要体现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的发展动向,[21]在实践中提升学生体验、感知、认知能力,验证道德发展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在实践中自我体验、相互教育、共同促进,使大学生真正成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高端人才,造就和培养大批既能“仰望星空”志存高远,又能“脚踏实地”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大学生。
4.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不变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2]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追求。高校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关注学生的日常养成中注重成长体验,在创建和运用文化载体中发挥文化育人优势。文化自信是对于国家、民族、社会、集体、个人的理想和价值的确信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展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和底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以文化自信为精神和底气,培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大学生讲好“文化故事”、传播“文化声音”。一是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说到底本质上是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烙印和精神营养。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忘根本,吸收精华;要领悟革命文化,继承革命精神,不断创新;要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话语,阐释中国特色。二是要立足于大学生实际,提升大学生文化创造力。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根植于大学生,才能真正焕发出魅力。要充分激发大学生的文化创新,为文化创新搭建平台,以学生生活实际为落脚点,凸显大学生的所思所想。三是要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增强文化生存能力。社会在进步,文化也在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开展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只有主动占领学生,加强大学生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文化渗透的能力,不断为大学生注入先进的文化基因,才能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23]
参考文献
[1][2 ][4][8][19][20] 习近平在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6.
[5] 郑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与针对性的路径[J].高校辅导员,2017(5):16-20.
[6][9] 寇红江,马驰知.着力推动思政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J].中国高等教育, 2018(5):44-46.
[7] 顾超.新时代呼唤思想政治教育要思维转型[J].德育,2017(9):72.
[10][11][13][1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377,323-324, 349.
[12] 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三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1(1).
[14]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2.
[15][22][2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人民出版社,2017: 41,40-41,5.
[17][1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 50,164.
[21] 吳育林,赵悦彤.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方法研究的三重进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136-140.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