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11-16徐一大
徐一大
摘要: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一个城市人居环境都是一个巨型的有机体。人居环境规划建设是一种可以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理性实践手段,它以人居环境科学为指导,帮助政府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想走向现实。以上海新城的规划建设实践为基础,探索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开发实践的理论模型。
关键词:城市人居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模型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9.05.013
我们身处智能时代,这是一个效率优先的时代,智能时代又是一个芯片和传感器的时代,由此不断推进技术世界前进的脚步;如何把最新的技术进步应用到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让每一个地球人享受到这些成果,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习总书记于2013年3月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公平优先的人类理想。“人居环境规划建设”是一种可以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理性实践手段,它以人居环境科学为指导,帮助政府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想走向现实。
本文以上海新城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实践为基础,从基本概念、操作方法、理论模型逐步展开,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 当代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相关概念
(一)六个核心概念
人居环境是一个生态学的概念,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本文中所涉及的六个相关概念如下:
狭义的人居环境,特指居住社区的综合环境,它是居民赖以生活的场所,也是进行社交、与自然接触的空间。
广义的人居环境,其基本内涵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物理环境三大部分。其中社会环境包括安全的社会秩序、开放的民主政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高质量的教学体系、完善的医疗体系和舒适的居住社区;经济环境包括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城市资源转化效率;物理环境包括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城市用地功能结构的合理布局,同时还包括城乡发展的协调和区域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地球生物圈内的人居环境包括:原始部落、游牧民族迁徙地、乡村、乡镇、城镇、城市、都市圈、国家、洲,地球生物圈外的人居环境包括:太空站、其他星球定居点。
人居环境-建筑,建筑作为社区的子系统,它主要提供城市人口各项活动的物质空间与人造环境。
人居环境-社区,社区是城市人口根据地缘、业缘等关系组织在一起的空间系统,它往往担任城市空间功能的某一项或几项内容,是城市空间的子系统。
人居环境-城市,从城市规划角度看,城市是人类高密度聚居的空间系统,它与乡村相对立,是具有高度协作能力的城市人口进行生产、生活、交往、休息等活动的场所。
人居环境-景观,是各层次人居环境中空间系统和人造环境的风貌总和。
(二)城市人居环境在智能时代的相关概念比较
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一个城市人居环境都是一个巨型的有机体。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的集成,智能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人类正在面对一个由于技术快速迭代而催生的全新世界,纵观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城市形态和城市理想,以下概念将可以帮助我们梳理不同角度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诠释,最重要的三个核心概念是“地球村”“人居環境”“城市”,而“无线城市”“智慧城市”“智能城市”是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角度提出城市建设的技术要求和规范,“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是从能源和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角度对城市提出建设标准,“宜居城市”是从城市居民的角度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建设标准,“理想城市”“田园城市”“未来城市”是各个时代提出的城市理想模型,“工业城市”“集群城市”等是从产业角度提出的城市建设要求。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展开介绍。
当前,我国智能城市的建设已经起步,提出或在建智能城市有230多个城市,“十二五”期间投资规模超过万亿元,智能城市的建设有利于解决各种“大城市病”,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同时使公共服务更加透明、高效、公平。
通过5G通讯技术的商用化,智能城市的服务能级将被放大,而且会在生产制造、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率先商业化使用。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时代意义
全球人口的增速与城市化的进程是同步的,从20世纪70年代起,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数开始超过发达国家,到2020年两者之比将为3.5∶1。这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根据联合国的估测,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86%,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72.9%。
但是,全世界还有40%至50%的城市居民居住在贫民窟中;整个人类住区(城镇和乡村)有10多亿人缺少住房或居住条件十分恶劣,至少有1亿人无家可归,有6亿人生活在各种危害健康和生命的环境中,这些数据表明提高城市人居环境的公平福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让人类的文明成果让全球共享是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的当代课题,也是每一位城市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共同使命。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其中,“共商共建共享”①,“天下一家”“民胞物与”②,“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③,这些思想饱含了中华文化与智慧,是中国贡献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富。
二、从“空间营造”到“产城同构”——上海新城(镇)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的实践回顾
从2000年始,当你在上海有序的城市环境中漫步或行车时,一个脱胎换骨的上海正在默默地成长!
从“十五”到“十二五”,上海开始进入城市发展提速阶段,上海常住人口在“十二五”后期已经突破2000万。为有效控制主城区人口增长,向郊区新城(镇)疏解人口成为必然,上海逐步提出“一城九镇”“1966”“三大新城”“五大新城”的规划建设思路④,有力地缓解了中心城区的人口增长和交通拥堵的矛盾,而且,通过轨道交通的建设布局,使城市中心区人口逐步向郊区转移,许多“新上海人”直接定居新城。期间,各大郊区新城同步产业转型,许多落后的工业制造业和有污染的企业迁出郊区新城,取而代之的是“四新”产业⑤,上海新城镇建设摆脱了“卫星城”和“卧城”的困扰,进入全新的“产城同构”时代。但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上海新城镇的开发建设者与政府共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因为从改革开放到2015年,上海人口净增长850万,这相当于一个伦敦市的总人口。
(四)人居环境-景观
南翔心园项目是由上海大越自筹自建的一个实验性景观项目(图3),位于嘉定南翔智地企业总部园区内,自2013年始,把原来是一个废弃的工业建筑材料堆场的场地722.25平方米改造成为一个人居环境“综地改造”的微型样板,因此在部分建筑材料回收利用的基础上,进行了“废弃建筑材料就地回收利用”“场地小型管线沟”“场地土壤和生态改善”等工作,2016年,又协助园区把约2万平方米厂房改造成为室内体育与文创空间,成为南翔地区最大的、也是室内体育种类最全的社区型体育中心。2017年,上海大越绿色建筑研究与创作交流中心(即南翔心园)、翔立方体育综合体两个项目被“REARD@中国地产星设计大赛”评为优秀“城市更新”项目。
四、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的理论探索
以上从人居环境的六个基本概念出发,经过二十年从城市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多层面的实践检验,以及十余年上海两大新城人居环境开发建设项目持续追踪实践,初步探索了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开发实践的理论模型和理论基础。
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实践的理论模型包括用于不同层次实际操作的多个模型,本文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建设顾问服务流程图》和《大地块开发纵横工程关键节点图》作介绍,理论基础包括两个范畴、三个层次和一条纵贯线。
(一)《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建设顾问服务流程图》和《大地块开发纵横工程关键节点图》
这两个框架图是笔者对上海新城镇开发建设的理论模型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建设顾问服务流程图》可用于第三方顾问咨询机构为新城(镇)开发建设业主提供全程开发顾问服务的操作流程(图4),也是上海大越人居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开发建设顾问服务业务流程图,最早成型于青浦新城上海实业淀山湖新城一期“海上湾”项目中,这个图也可应用于业主技术团队的项目管理中。
《大地块开发纵横工程关键节点图》主要针对开发区域中将来设置独立物业管理的地块,尤其是跨街区的大地块,内容涉及规划建设的方方面面(图5),从大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到各类市政规划、城市设计,以及建筑、景观绿化、室内工程等,作为建设骨干,图中列了一条主线,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设计、建设施工、物业管理五个层面,按照土地批租的年限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限于篇幅,图中对建设施工和物业管理没有展开,但开发建设的基本框架一目了然,便于对照使用。需要说明的是,在最后一列“其他要求”中有两个空格,以备不断完善。
(二)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的理论基础——两个范畴、三个层次与一条纵贯性
由于城市是“地球村”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有机体,因此它有“生命周期”。要准确把握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理论,必须从两个维度对人居环境进行有效认知,笔者认为必须把握两个范畴,第一个范畴是关于“空间维度”的,即地球生物圈内的人类聚居地区,城市、社区、建筑包含其中;另一个是关于“时间维度”的范畴,即“全生命周期”,针对不同规模的人居环境,它们的生命周期完全不一样。在接下来的三个城市人居环境层次的解析中,“全生命周期”的范畴中引入“可持续”的概念,使城市有机体的本质清晰可见(图6)。
《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的理论基础——三个层次》解析了城市人居环境的城市、社区、建筑三级空间模式(图7),与可持续含义的“生态”“环保”“绿色”相对应,即构成可持续人居环境的“城市”“社区”“建筑”三个层次,整体构成可持续的城市人居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的理论基础——一条纵贯线》解析了城市人居环境中“可持续的人造景观”如何贯穿三个层次而在概念上涵盖城市空间系统和人造环境(图8),由于篇幅有限,这些概念不再展开论述。
五、“山水城林”——“智能时代”城市人居环境的自然回归
当代中国的城市人居环境开发建设经历了从“以人为本”到“道法自然”的过程。随着“智能时代”的来到,城市生活、工作节奏还在不断加速,然而,城市居民需要一个可以“慢”下来的人居环境,因为人是自然之子,城市人居环境产生于自然,必然要回归自然!
“山水城林”是一个关于“回归自然”的城市人居环境模式,“城”是核心,“山水”是城市的外部环境,“林”是生态、环保、绿色的城市建设与运营手段,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有力保障。
附注:
①2019年3月26日,习近平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
②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③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④“一城九镇”中一城就是以“松江大学城”为中心的松江新城,“1966”中的1是指中心城区,9指九个郊区新城镇,第一个6指60余个中心镇,第二个6指600个中心村,“三大新城”指松江新城、青浦新城、嘉定新城,“五大新城”指松江新城、青浦新城、嘉定新城、闵行新城、宝山新城。
⑤“四新”产业指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医药这四个高新产业。
Abstract: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is a complex system, and each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is a giant organism.Living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 a rational practical means that can take into account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which is guided by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science to help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the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from the ideal to the reality.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Shanghai New City,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is explored.
Key words:urban living environment;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theoretical model
責任编辑:王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