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与教学方式探析
2019-11-16陆琼亮
摘 要:小学科学素养能力是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性素养,是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是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的基本素养。因此展开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和教学方式探析迫在眉睫。文章主要针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的现状,分析新课程背景为小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变革的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育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具有十分重要作用。通过科学课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最终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成为新一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的优势
新课程背景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的同时,其也为小学生科学素养培育活动带来了多个方面的支持:
1.新课程标准改变了小学科学素养培育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基础课程教学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在此转变下,教师展开科学素养培育的课堂效率更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技能也越来越高,学生发展科学素养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第一是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小学科学素养培育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即课堂教学中能够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发展能力,从而使得学生科学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如教师过程中,教师能够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科学素养掌握情况、科学实践探究能力的发展情况与科学教学的目标要求等统筹结合,从而制定好课堂的教学任务,并且创设好课堂教学策略。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凭借着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好的发挥自己在科学素养培育中的角色地位,引导和启发学生完成科学素养发展。第二是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基础性教育活动的要求的变更,使得小学教育活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改变单向式的教学模式为双向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创造力和探究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主动权放给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使学生逐步能够独立和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2.新课程标准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新的目标任务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其对于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内涵定义较为狭小,又受到教学基础条件的影响,致使很多科学实践操作活动都被演示教学所取代,小学生往往无法自己动手完成科学实验,从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提出科学问题,并且自己动手动脑解决科学问题。其科学素养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而在新课程标准下,其为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实践应用发展创设了条件也提供了机会。如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要求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借助实践活动展开教学活动,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也由此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让教室、实验室外更广阔的空间成为科学学习天地,如校园、家庭、社区、田野、科技馆……为当前的小学课堂提供了丰富的科学实践的设备、场所,让课堂内所学的内容有活化、整合、运用的机会,让科学经验与科学概念建立有机联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式探究
1.结合多学科展开科学素养知识的探究活动
在传统的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和教学活动中,其仅仅只能够依靠于科学这一门学科所展开,即课程结果过于强调学科的本位性,各个学科之间呈现出相互割裂,毫不相关的趋势,导致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育和教学活动的效率低下,质量不佳。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其实现了综合课程发展,对于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的有机结合,从而适应不同素质能力基础的学生的发展需求。如在展开语文教学活动时,新课程标准实现了语文教材内容的优化,在其中增加了一些科学知识。如说明文《鲸》中,通过文字描述的方式为小学生呈现了“鲸”的生长方式。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来看,要求小学生能够掌握好语文文字的表达能力,而在科学角度来看,则要求小学生能够通过对说明文中关于鲸鱼的几个数据的描述,掌握到科学的思维,即科学必须是严谨的,是通过动手实践所得来的,其还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得到。所以说,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科学思维得到了综合化的实践发展,各个课程结构中的素养分布也具有更强的均衡性和选择性。
2.优化教材课程延展具有丰富科学素养的内容
在传统教材中小学课程内容偏向于重视书本的知识的现状,即更强调对学生的勤奋能力的培育,学生能够只需要认真听讲,死记硬背就能够掌握。这很不利于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例如在科学课程中教会学生如何种植植物,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常常见到的花是怎么来的呀”,学生回答“种子发芽来的”。后由教师带领学生感受植物种植的过程,即在学期开始的时候,由教师给学生分发种子,让学生回家或是将小盆栽带到学校来,在班级学习园地中种植并且繁育自己的植物,在这一过程中研究植物生长过程。通过这种学生自己动手与观察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自然生态的认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借助教学评价活动提高科学素养的实践应用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的成效如何一直以来都无法得到一个评价,致使有的教师都不知道其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程度。在新课程背景下,其優化了课程目标和评价方式,使得科学素养目标得到量化发展,对于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掌握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从而更好的对症下药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育方案。如在新课程标准下,采用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评价方式。小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指导开展过程性评价,由此指出教师的教学不足,提出自己的学习疑惑,使得下一阶段教师的教学计划更加贴和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新课程标准中实现了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情况的评价考核,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来对学生展开评价,按照各个项目的权重情况,得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最终发展情况。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中科学素养占据着重要地位,它能够推动小学生养成科学逻辑思维和科学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科学素养能够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推断,展开合理的有效的探究活动。因此必须在小学教学阶段,必须能够重视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借助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式的优化创新的契机,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素养,能够展开科学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王龚.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建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2]莫俊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文学教育(上),2017(7):62
[3]韩齐齐.小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及培养问题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陆琼亮(1981—),女,广西钦州人,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