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2019-11-16朱礼仁江苏连云港市黑林中学

教书育人 2019年31期
关键词:一节课助学资助

朱礼仁 (江苏连云港市黑林中学)

一、缘起:一节课引发的思考

笔者在一个四年级班上道德与法治课,课题是《从一滴水说起》。这是难忘的一节课,它激发了我的责任情感,也是我开展本次调查的缘由。

临近下课我总结说:“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当节约每一滴水,同时我们要感恩大自然的恩赐。”谁知一个“感恩”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反响,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大家七嘴八舌。这时一个傅姓同学挑高声音说:“俺班×××,还有×××就不知道感恩,人家每年给他几百元钱还有东西,可他却说都是应该的。”冷不丁的一句话,只见被说的学生红着脸默不作声。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说什么的都有。待同学们尽情议论之后,我应机作了适当的话语抚慰。

当我走出教室的时候,一个平时不善言语的学生悄悄地跟着我,我故意对他说:“你跟我去一下办公室,行不行?”这个学生低声告诉我:“我想感谢帮我的那位阿姨。爷爷说,家里没什么东西,给点地瓜、花生行不行?”多好的孩子,一时我被感动得强忍着热泪,我说:“不用,人家不缺这个(因为他是孤儿,家里很困难)。”“那怎么办?”我接着说:“想着向人家汇报你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就行了。”后来,这个受国税局“爱心妈妈”资助的同学表现得很好,资助方夸这个孩子懂事多了。

真是教学相长,是学生给我上了一节课。那一节课让我之后久久不能平静,至今记忆犹新。我坚定地告诫自己:人,必须学会感恩。就这样,一种强烈的育人责任感催生了我历时一个月的学生感恩情况小调查。

二、调研: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

我校是苏鲁两省三县交界处的一所山区镇级中心小学,德育工作富有成效,被评为市级德育先进学校。现有53个教学班,2943名学生,其中家庭“吃低保”的学生41名,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231名。对本校坚持常年资助的单位有3家,常年资助的个人36名,另有社会团体、个人不定期的捐助。为了解受助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笔者选择了该校四年级4个班17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跟踪访谈。

(二)调查内容

问卷一(请在下列符合你情况的选项上打√):

(1)你觉得需要感恩的对象是谁?可以多选。(A、父母B、老师C、同学D、其他)

(2)你帮助父母做家务活吗?(A、经常帮B、偶尔帮C、不帮)

(3)平时父母是否经常教育你要懂得感恩、回报?(A、经常说B、有时说C、从来不说)

(4)你在父母生日时表达过祝福吗?(A、每年都会B、偶尔会C、不会)

(5)你对父母的说教会心烦甚至有反抗情绪吗?(A、会B、偶尔会C、不会)

问卷二(请在下列符合你情况的选项上打√):

(1)当身陷困境时,你想得到别人帮助吗?(A、想B、不想C、无所谓)

(2)你感受到身边的人和社会对你的关爱了吗?(A、经常B、偶尔 C、从没有)

(3)在得到别人帮助时你说声“谢谢”了吗?(A、经常 B、偶尔C、从不)

(4)你是否得到过外地人现金或物质方面的帮助?(A、经常 B、偶尔 C、没有)

(5)你觉得应该不应该感恩那些帮助过你的人吗?(A、应该B、没考虑C、不用)

(三)调查结果

1.家长感恩教育缺失

“问卷一”是针对学生与父母的。其中感恩对象的回答主要是“父母”,其次是“老师”,感恩同学或者其他人的很少;帮助做家务吗?几乎都是“不帮”;父母过生日表达过祝福吗?也只有极少同学回答是“偶尔”,这不难理解,农村过生日的人总是不多,尤其是成年人;面对父母的说教心烦吗?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说“不会”,如此回答让人比较顺心,可能与小学生还不到逆反期的年龄有关。“平时父母是否经常教育你要懂得感恩、回报?”调查结果如下:

平时父母是否经常教育你要懂得感恩、回报(答卷174人)

从这张表不难看出,半数以上的家长没有向孩子灌输感恩意识。学生感恩教育的导向如何,不能说与家长无关。

反思:我们的孩子,对他人、对万事万物都没有感恩的心理意识,将来怎么融入社会,还有什么团队精神可言?看来亟须家校沟通,校方应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等相关的活动,经常告诉家长感恩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以期形成合力,把感恩教育提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应有位置。

2.学校感恩教育缺失

“问卷二”是对受助与感恩而言的。其中学生回答在困境时都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另外,大部分同学都说感受到了关爱,跟踪访问得知,学生说的关爱都是来自家长或老师;得到别人帮助时能说声“谢谢”吗,经常说、偶尔说和不说的各占三分之一。得到外地人的现金或物质帮助,应该不应该感恩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调查结果如下:

你觉得应该不应该感恩那些帮助过你的人(答卷,被资助过的45人)

不问不比不知道,被人资助知道感恩和没考虑感恩(包括说“不用”)的人各占二分之一。既然得到了人家的资助,有的还是连续的,而且是无偿的,受助人“没考虑”感恩的有半数之多,感恩意识竟然如此淡薄,不能不令人忧心。也难怪资助人有时会体味出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反思:在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的地方是这样,富裕的地方呢?在农村小学是这样,城市小学呢?在一所德育先进学校是这样,其他学校呢?笔者无意责怪学生,如果说孩子在家父母不讲感恩是家长的不足,那么,学生在校受资助,是学校教师牵线对接的,我们不及时引导学生感恩,这不能不说是德育工作内容的欠缺与失落,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三、探寻: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目前单位、个人主动捐资助学的多,真正懂得感恩的却不多,有的受助者认为得到现金、物品是应该的,甚至催问“那钱怎么还不给的”,在某种程度来说严重挫伤了资助人的情感。基于这一点,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已到了非重视不可的程度。

(一)助学仪式,学校要搞得隆重,让感恩意识深入人心

不论单位还是个人的捐赠助学行为,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极好时机。

千万不要以为仪式是搞形式。仪式和仪式感的产生,是同时的也是并存的,虽然都不是人类的刚性需求,但这是随着人类文明进化而产生的精神需求。人类需要仪式是因为仪式可以带给人不一样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感受。仪式是一种传统,可以强化某种行为的神圣性;仪式代表一种庄严肃穆,是在强化某种活动的重要性,给人制造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仪式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一个人数众多的仪式,可以激发和凝聚团体的斗志。所以,人类需要仪式,也需要仪式感,学校也不例外。

(二)经常沟通,学校要为学生的感恩搭建交流平台

感恩,尤其是学生的感恩,他们不可能也没有能力使用物质的东西表示感激,这也不是助学者所渴求的。更多的应该是来自思想、情感、精神方面的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受助的学生做人、做事,好好学习,长大了也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学校和教师应该主动、热情地为学生搭建便于相互交流的平台。一是利用校园网络系统互建互通,如果学生家中没有电脑,学校可以规定时间让他们进入机房交流,如此既方便又不需要费用。二是互通电话,如果是常年连续助学的,受助者每月至少向对方汇报一次在家在校的表现。也可以用书信交流,拉家常、聊学习或者畅谈理想愿望。三是学校可以每学期或者是每年组织一次,邀请助学人走进校园与帮扶对象联欢,让更多的人从中受到教育。四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适时适当地教给学生基本的礼貌和交际用语,并且要经常督导、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在学校、家庭和助学人之间及时传递、矫正、补充一些必要的信息。一如既往的坚持,不论对哪个方面来说都是应该的、有益的,学生不仅能从中得到愉悦促其进步,而且能教育他们抱定感恩信念,将来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三)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履行报恩的义务

报恩教育,即引导小学生知恩图报的教育。因为任何权利与义务都是对等的,享有了一定的权利,就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不懂得感恩,而有些学生心存感恩却不知道如何报恩。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让他们意识到感恩的方式多种多样,懂得感恩并不一定要物质,也并非得要做得轰轰烈烈。一句话、一个拥抱、伸一次大拇指、一个眼神等,在这些自然流淌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中恰恰能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感恩教育活动绝不能只流于形式,而要注重各种活动的实际效果,真正促进学生内在感恩情怀与外在自觉行为的形成,从而提升他们的思想素养,使其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坚定不移地为建设美丽祖国而奋斗。

猜你喜欢

一节课助学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