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系母猪背膘厚对产仔性能和断奶再配间隔的影响
2019-11-16曹俊新赵云翔曹婷婷曲朝杰张从林
曹俊新,赵云翔,2*,曹婷婷,2,曲朝杰,张从林
(1. 广西扬翔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广西 贵港 537000;2.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 佛山 510475)
近年来,受国家对畜牧业政策的优惠和鼓励,标准化规模化生猪养殖规模及数量在不断地扩大。其中母猪繁殖性能是衡量养猪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猪场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配种时、怀孕末期、断奶时母猪体况对繁殖性能尤其是产仔数和断奶发情间隔以及受胎率有显著影响[1]。膘情是衡量母猪体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母猪在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状况和体能储备,容易受品种、营养水平、胎次、不同生理阶段等因素的影响[2]。由于背膘厚度与体脂含量密切相关[3],能较好地反映母猪体况,且易于测量,故常作为研究对象[4]。因此,研究分析不同品种、品系母猪配种后107 d 背膘厚度和断奶背膘厚度与繁殖性能的关系,为进一步指导母猪生产的饲养管理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分组
试验选用扬翔农牧猪场的扬翔1 号配套系在2017 年5 月—2018年6 月期间与母本美系长白、美系大白、丹系长白、丹系大白配种后的背膘测定记录和繁殖记录。试验中使用运高背膘测定仪(Renco, Leanmeter)测定母猪妊娠107 d 背膘厚度和断奶背膘厚度,根据妊娠107 d背膘厚与断奶时背膘厚,每项分析均将猪群如表1 所示分为6 组。
1.2 试验方法
1.2.1 母猪饲养管理
母猪配种方式全部采用深部授精,根据发情静立情况进行配种,平均配种2.5 次,在配种完成后即转入妊娠舍定位栏进行饲养管理。妊娠期每日饲喂2 次,妊娠期人为划分为3 个阶段:妊娠前期(1-35 d)、妊娠中期(36-91 d)和妊娠后期(92 d至产前),依据不同品系、妊娠阶段及母猪体况对饲喂量进行调整。分娩当天喂料量为2 kg,哺乳期不限饲。猪场采取批次化管理,产房饲养为全进全出,场内仔猪平均断奶日龄为24.5 日龄。
1.2.2 母猪背膘厚测定
使用超声波测定母猪活体背膘厚,测定方法为:在猪左侧最后一根肋骨距背中线4~6 cm处(P2点),剪毛涂油(植物油或耦合剂)测定,待背膘仪显示读数稳定后读取数据并记录。
1.2.3 母猪再配时间的记录
记录母猪断奶日期及下次配种日期(即静立反应当天),计算断奶至再配间隔天数并记录。
1.2.4 统计分析
记录试验中所有母猪的产总仔数、活仔数、出生24 h 内窝重、断奶至再配种间隔、计算7d 内发情比率(断奶母猪中7d 内发情母猪所占比例)。用Excel 2010 对数据进行统计,SPSS 22 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邓肯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表1 根据背膘厚度的分组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妊娠107 d 背膘厚度对产仔性能的影响
由表2 可知,丹系大白妊娠107 d 时背膘厚与窝产活仔数的关系为A1、B1、C1 组窝产活仔数显著高于D1、E1 组(P <0.05),显 著 低 于F1 组(P <0.05),但是由于F1 组只有6 窝数据,统计量较小,因此代表性较小;妊娠107 d 时背膘厚与分娩窝重的关系同样为A1、B1、C1 组显著高于D1、E1 组(P <0.05),显著低于F1 组(P <0.05)。说明丹系大白母猪妊娠期背膘不宜过厚,过厚会导致母猪产仔数下降,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
由表3 可知,丹系长白妊娠107 d 时背膘厚与窝产活仔数的关系为B2、C2 组窝产活仔数显著高于A2、D2、E2、F2 组(P <0.05);妊娠107 d 时背膘厚与分娩窝重的关系同样为A2、B2、C2、E2、F2 组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D2组(P <0.05)。说明丹系长白母猪妊娠期背膘不宜过厚或过薄,过厚或过薄均会导致母猪产仔数下降,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
由表4 可知,美系大白妊娠107 d 时背膘厚与窝产活仔数的关系为B3、C3、D3 组窝产活仔数显著高于A3、E3 组(P <0.05);妊娠107 d 时背膘厚与分娩窝重的关系同样为D3 组,显著高于C3、B3 组(P <0.05)。极 显 著 高 于E3、A3(P <0.01)说明美系大白母猪妊娠期随着背膘增厚产仔性能明显提高,但是不宜超过19 mm,否则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
由表5 可知,美系长白妊娠107 d 时背膘厚与窝产活仔数的关系为D4 组窝产活仔数显著高于其他5组(P <0.05),同时E4 组显著高于A4、B4、C4、F4 组(P <0.05);妊娠107 d 时背膘厚与分娩窝重的关系同样为D4 >E4、C4、B4 >F4 >A4,差异显著(P <0.05),其 中E4、C4、B4 之 间 差 异 不 显著,说明妊娠期美系长白母猪需要保持适宜的背膘厚,背膘厚在17 ~19 mm 最佳,否则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
2.2 断奶时背膘厚对断奶至再配间隔的影响
表2 丹系大白妊娠107 d 背膘厚与窝产活数和分娩窝重的关系
表3 丹系长白妊娠107 d 背膘厚与窝产活数和分娩窝重的关系
表4 美系大白妊娠107 d 背膘厚与窝产活数和分娩窝重的关系
表5 美系长白妊娠107 d 背膘厚与窝产活数和分娩窝重的关系
由表6 可知,丹系大白断奶时背膘厚与断奶至再配间隔的关系:B1、C1 组<D1、A1 组<E1组,B1、C1 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与其他3 组,差异显著(P <0.05)。说明丹系大白母猪断奶背膘厚与断奶至再配间隔存在显著性关系,当断奶时背膘厚在维持在11 ~16 mm 时,断奶至再配间隔短,但是7d 内发情比率由高到低排序为D1 >C1 >B1>A1 >E1。说明丹系大白背膘过薄或过厚均会影响母猪的断奶至再配种间隔和7d 内发情比率。
由表7可知,丹系长白断奶时背膘厚与断奶至再配间隔的关系:B2、C2 组<A2、D2、E2 组,差异显 著(P <0.05);B2、C2 组 之 间差异不显著,A2、D2、E2 三组之间差异不显著。7d 内发情比率排序为C2 >A2 >B2 >D2 >E2。说 明丹系长白断奶背膘厚与断奶至再配间隔存在显著性关系,当断奶时背膘厚维持在11 ~16 mm 时,断奶至再配间隔短,7d 内发情比率高。
由表8 可知,美系大白断奶时背膘厚与断奶至再配间隔的关系:C3 组<D3、B3 组<E3、A3 组,差异显著(P <0.05);B3、D3 组之间差异不显著,A3、E3 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美系大白断奶背膘厚与断奶至再配间隔存在显著性关系,当断奶背膘厚在14 ~16 mm时,断奶至再配间隔最短,7d 内发情比率最高。
由表9 可知,美系长白断奶时背膘厚与断奶至再配间隔的关系:D4 组<B4、C4、E4 组<A4 组,差 异 显 著(P <0.05);B4、C4、E4 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美系长白断奶背膘厚与断奶至再配间隔存在显著性关系,当断奶背膘厚在17 ~19 mm 时,断奶至再配间隔最短,7d 内发情比率最高。
3 讨论与结论
试验表明美系长白、美系大白、丹系长白、丹系大白背膘厚与产仔数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母猪妊娠107 d 背膘厚最大组和最小组,其窝产仔数和分娩窝重都明显降低,表明在母猪妊娠期间应进行适当的营养调控来控制其背膘厚,防止母猪过肥或过瘦,导致生产力降低。这与钟铭等[6]、范镇先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母猪分娩时适中的背膘厚度对产仔性能有积极的影响。Lavery 等[8]也研究表明产仔数和产活仔数的增加与妊娠后期母猪活重和背膘厚的增加有关,较重、较胖的母猪在出生时有较重的仔猪,也会有断奶较重的仔猪。但是不同品种品系母猪的适宜背膘厚不同,试验中妊娠107 d 时,丹系大白和丹系长白在背膘厚为14 ~16 mm 时窝产活仔数达到最佳,美系大白和美系长白背膘厚为17 ~19 mm 时窝产活仔数及初生窝重达到最佳。马小军等[9]研究表明法系大白母猪分娩时背膘厚在20 ~24 mm 时仔猪初生窝重最高,而背膘厚≤16 mm组其对应仔猪初生窝重最低。孙彩霞等[10]研究发现美系大白系母猪背膘厚16 ~22 mm 时,平均窝重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同时背膘厚为16 ~22 mm 的母猪断奶至发情间隔显著短于背膘厚小于16 mm 的母猪和背膘厚大于22 mm 的母猪。
表6 丹系大白断奶背膘厚度与断奶至再配间隔和7d 内发情比率的关系
表7丹系长白断奶背膘厚度与断奶至再配间隔和7d 内发情比率的关系
表8 美系大白断奶背膘厚度与断奶至再配间隔和7d 内发情比率的关系
表9 美系长白断奶背膘厚度与断奶至再配间隔和7d 内发情比率的关系
HOUDE 等[11]研究表明断奶母猪背膘厚对繁殖性能具有较大影响,背膘厚直接影响到母猪发情和排卵。本试验得出同样结论,母猪适宜的背膘厚可以缩短断奶至再配间隔,提高断奶7d 内发情率。相对而言,丹系大白、丹系长白和美系大白均是背膘在14 ~16 mm 时断奶至再配间隔最短,断奶7d 内发情率最高,而美系长白最适宜背膘厚为17 ~19 mm,此时断奶至再配和7d 内发情率达到最佳。Skorjanc 等[12]同样表明,妊娠后期膘情较薄的母猪产活仔数显著降低,其断奶发情间隔以及受胎率都会受到影响,导致母猪淘汰率上升。Tarrés J 等研究发现杜洛克母猪在妊娠后期背膘厚低于16 mm 会导致仔猪出生重较低,同时产仔数量低于7.5 头。也有研究表明母猪在背膘厚度薄状况下,不仅影响其正常生理过程,同时对维持妊娠也存在很大的影响[13]。
因此,在饲养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品种品系母猪及不同生理阶段的需求提供合理营养,控制膘情,保持其适宜的背膘厚可以提高母猪产活仔数,增加仔猪初生重,缩短母猪断奶至再配种间隔,提高断奶7d 内发情率从而使母猪发挥出其最大繁殖性能,提高养猪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提供更精准的饲养。该研究为不同品种品系母猪体况管理及精准饲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