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期耐力与力量训练对长跑运动员跑步经济性及耐力表现相关指标影响的Meta分析

2019-11-16郜卫峰顾大成

体育科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异质性长跑耐力

郜卫峰,冯 鑫,顾大成

(1.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3.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 530299)

0 前言

跑步经济性(running economy,RE)指维持某次极限(submaximal)特定跑速时的能量需求,与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O2max)及无氧阈(anaerobic threshold,AT)一起,可解释长跑项目成绩70%的变异来源(Midgley et al.,2007),是评价一般水平长跑运动员有氧能力的重要指标(Jones et al.,2000),更是区分高水平运动员成绩的关键指标(Denadai et al.,2017)。影响RE的因素众多,如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力学及环境因素等,但依运动能量生成与利用效率的特点,可将其粗略地归为内因和外因两类。内因指消耗单位氧气生成能量的效率,主要与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强弱有关;外因指消耗单位能量转化为跑动机械功的效率,主要与人体对地面支撑反作用力的利用有关。因此,如何从内、外两个层面增强跑动过程中的机能节省化,是RE训练设计的主要依据。

用以强化RE的训练方法有很多,典型的如耐力跑训练、高原训练和力量训练等。尽管耐力跑训练能有效增强骨骼肌线粒体的体积和功能、优化血液成分、提高缓冲能力,但训练周期较长,一般需14~20周才能观测到运动员 RE 的明显改善(Barnes et al.,2015)。而海拔 2 000~4 500 m的高原训练虽能通过低氧刺激进一步缩短血液成分、心血管机能及代谢效率产生适应性变化的时间(2~5 周)(Gore et al.,2007;Saunders et al.,2009),但训练实施又存在一定的困难。比较而言,力量训练能有效提高运动单位募集的水平和协调化程度,强化肌肉拉长-缩短周期工作的效率(Yamamoto et al.,2008),增加弹性能量的储存与释放水平(Fouré et al.,2010),不但可从外因层面促进机能的节省化,且实施简单,收效时间也相对较短(4~14周)(Barnes et al.,2015),因此,更具应用前景。

对于长跑运动员而言,在特定训练阶段单独实施力量训练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将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安排在同一时期的训练计划内,即实施同期训练(于洪军,2014;Wilson et al.,2012),会因机体对力量训练与耐力训练刺激产生的适应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及交互的影响,面临着一系列不可回避的问题:1)力量训练,尤其是最大力量训练是否会引起体重(body mass,BM)的增加;2)额外的力量训练,尤其是将力量训练取代部分耐力训练,是否会造成VO2max的降低;3)在耐力训练的同期,实施不同类型、持续周期、训练频次和训练量的力量训练,会对RE的改善有多大程度的影响;4)RE的改善,是否能转化为专项能力的提高。

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跑运动员的同期训练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在上述问题上,即使被试及训练设计十分相似,原始文献(Berryman et al.,2010;Blagrove et al.,2018;Mikkola et al.,2007;Spurrs et al.,2003)的结论间仍存在着诸多分歧;综述研究(Midgley et al.,2007;Rønnestad et al.,2014;Saunders et al.,2006)则更多地提示了原始文献的分歧所在及造成分歧的可能原因,也没能就以上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现有的Meta分析(Balsalobre-Fernández et al.,2010;Denadai et al.,2017)仅关注了同期训练对RE的影响,却并未对其他耐力表现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有更全面的评价。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拟对已发表的相关随机对照实验研究进行全面检索,采用Meta分析技术系统评价同期耐力与力量训练对长跑运动员的RE及BM、O2max、场地跑计时成绩(time trial,TT)等耐力表现相关指标的影响,并着重对耐力训练与力量训练间的交互作用进行讨论,以期为长跑运动员的训练实践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检索

于 CNKI及 Pubmed(含 Medline)、Springer、Embase、Sportdiscuss、ScienceDirect数据库检索文献,以(“跑步经济性”或“跑动效率”或“跑步能耗”)和(“力量训练”或“抗阻训练”或“爆发力训练”或“超等长训练”或“增强式训练”或“同步训练”或“同期训练”或“功能性训练”)为中文主题词进行布尔逻辑检索;以(“running economy”OR“running efficiency”OR“cost of running”)AND(“strength training”OR“resistance training”OR“explosive training”OR“plyometric training”OR“plyometrics”OR“concurrent training”OR“functional training”)为英文主题词进行布尔逻辑检索,未进行语种限制。检索时间截止于2019年6月8日,以追溯法保证文献查全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根据考克兰系统评价PICOS原则,本研究文献纳入标准包括:1)研究对象:受试者为不同水平的长跑运动员(不含铁人三项运动员),实验期间同时接受耐力及力量训练;2)干预及对照措施:实验组接受力量训练干预,期间对照组仍进行耐力训练、一般身体训练或无训练;3)结局指标:含实验前后的RE测试结果;4)研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含配伍设计。

1.2.2 排除标准

1)受试者有系统的力量训练经历或VO2max≤55 ml/kg/min;2)实验组力量训练主要为提高核心肌群的功能;3)RE的所有测定速度均>AT的研究。

1.3 文献的筛选与纳入

利用Endnote X8软件管理文献的检索记录。由2名有经验的评价员根据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完成文献的初筛和全文筛选。筛选结束后,2人对两篇文献(Senado et al.,2013;Skovgaard et al.,2014)存在意见分歧,后经协商达成一致(图1)。

1.4 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

制作数据提取表格,由上述2名评价员独立提取文献基本信息、纳入研究合格性再证实信息、研究对象特征信息、干预措施信息、结局指标与结果信息,并评价研究质量。出现分歧时,若2人协商仍不能达成一致,请第三方仲裁解决。

2)干预措施:干预周期、干预频率、训练量、干预训练类型等。其中,最大力量训练(heavy weight training,HWT)指重复≤10次,负荷≥70%1次最大重复力量(repetition maximum,RM)的训练;爆发力训练(explosive training,EXP)指负荷≤40%1RM,但强调肌肉快速收缩的训练,包含超等长训练(Plyometrics);力量耐力训练(endurance strength training,EST)指重复≥15次,负荷≤50%1RM的训练;混合力量训练(mixed strength training,MIX)指包含HWT和/或EXP训练及其他力量训练类型的训练。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Figure 1.Flow Chart of Study Selection

4)质 量 评 价 :依 据 PEDro(Physiotherapy Evidence-Based Database)量表进行研究质量评价。量表共有11项标准,满足第2~11项各得1分,满分10分。其中,9~10分为高质量,6~8分为较高质量,4~5分为一般质量,低于4分为低质量(Maher et al.,2003)。

1.5 统计分析

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数据合并、亚组分析、绘制森林图。因研究间RE评价单位的不同以及TT测试距离的不同,故以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SMD)及其95%可信区间(CI)作为结果的效应尺度;以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及其 95%CI作为O2max和BM结果的效应尺度。以Q统计量判断研究间的异质性,取P<0.1为显著性水平。同时,以I2值定量评价异质性,I2值0%、25%、50%、75%分别指示无异质性、轻度异质性、中度异质性及高度异质性。异质性明显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数据,反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应用Stata 12.0软件进行敏感性分析(Metainf及Galbr检验)、Meta回归。制作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采用Begg及Egger检验量化发表偏倚,取P<0.1为显著性水平(Eng et al.,2014)。以剪补法(trim and fill analysis)估计发表偏倚对合并效应的影响。除以上特别注明外,其余统计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P<0.05,非常显著性水平为P<0.01。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及基本特征

经筛选,共15篇文献、总计17份研究报告纳入本Meta分析,其中,从Berryman等(2010)和Senado等(2013)的文献中各提取研究2份。17份研究报告共含样本量276人(男:85%;女:15%),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53人和123人。研究被试均为有系统训练的长跑运动员(高水平:30%;一般水平:70%),年龄在14~47岁之间,以青少年为被试的研究4份,青年12份,中年1份(表1)。

纳入研究中,以EXP为主要干预手段的研究9份,以HWT为主的3份,以EXP和HWT为主的MIX训练3份,以HWT和高强度速度耐力训练为主的MIX训练1份,以HWT和EST训练为主的MIX训练1份。从力量训练的类型与发表年份的关系来看,单纯以HWT或EXP训练为主要干预类型的研究,开展时间相对较早,而新近的研究多采用MIX训练。在实验组接受力量训练期间,对照组进行等量耐力训练的研究6份、无训练的研究10份。值得注意的是,在Vorup等(2016)的研究中,实验组采取了力量训练配合高强度速度耐力训练的模式,故整体训练量较对照组低58%。多数研究的力量训练干预周期在6~12周之间,但Beatie等(2017)的干预周期达40周。干预频率最少1次/周,最多4次/周。9份研究的RE测试负荷为绝对速度,4份为相对速度,2份为绝对速度测试的均值,2份为绝对速度与相对速度的合并值。在结局指标方面,RE数据提取完整,1份研究未提供VO2max后测信息、6份未提供BM后测信息,9份无法提取完整TT数据(表2)。

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估

纳入的17份研究报告中,含随机对照实验10份,随机区组设计7份。研究被试纳入条件明确,被试能够按分配方案完成实验,测量报告比较完整,但均未实施盲法。除薛锋等(2014)的研究中主要结局指标的基线不一致外,其余文献基线一致。整体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较高(表3)。

2.3 Meta分析及发表偏倚评价

2.3.1 BM效应量的Meta分析及发表偏倚评价

共11份研究纳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I2=0%,P>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得到合并研究的总效应量及 95%CI为0.94[-0.20,2.08],未达显著性水平(P>0.05)。亚组比较表明,HWT及包含HWT的MIX训练,与EXP训练对BM的变化有着相似的效应(P>0.05,图2)。Begg及Egger检验未发现纳入研究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P>0.1)。

表1 纳入文献基本信息Table 1 Summary of Included Studies

表2 纳入研究主要实验设计及结局指标Table 2 Experimental Protocols and Outcomes of Included Studies

(续表)

表3 纳入研究的PEDro量表评价情况Table 3 PEDro Ratings of Included Studies

图2 同期训练对长跑运动员BM的影响Figure 2.Effects of Concurrent Training on BM in Distance Runners

2.3.3 RE效应量的Meta分析及发表偏倚评价

全部17份研究纳入分析。因RE的测量单位不统一,以SMD作为合并的效应尺度。同时,在薛锋等(2014)的研究中,因实验组和对照组RE基线不一致,故以实验前后的变化值合并研究(Higgins et al.,2011)。Meta分析结果显示,研究间存在着中等程度且显著的异质性(I2=46%,P<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得到合并研究的总效应量及 95%CI为-0.52[-0.86,-0.18],达中等程度效应(|SMD|>0.5)(Higgins et al.,2011),且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图4)。Begg及Egger检验结果(t=-3.61,P<0.01)均提示了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发表偏倚(图5),但进行Trim and fill检验后发现,并无研究剪补,数据未改变。

图3 同期训练对长跑运动员O2max的影响Figure 3.Effects of Concurrent Training onO2max in Distance Runners

为探索异质性的来源,进一步考察训练因素对RE合并效应量的影响,分别进行敏感性分析、Meta回归及亚组分析发现:

1)剔除Paavolainen等(1999)的研究后,异质性明显下降(I2=32%,P>0.1)。但进一步分析该研究后发现,其对高水平运动员实施了持续9周、每周3次、负荷0%~40%1RM的各种爆发力及20~100 m的短跑训练,力量训练量约占训练总量的32%。无论从被试特点上,还是在力量训练方案上,与其他研究并无明显差别。且剔除该研究后,合并效应量虽略有降低(剔除该研究后的合并效应量及其95%CI为-0.42[-0.73,-0.11]),但结果仍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故仍保留该研究合并分析。

2)将各训练因素作为协变量进行Meta回归,发现训练总量可能是造成异质性的主要因素(P<0.05,表4)。

3)分层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不同类型力量训练对RE的促进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保持与对照组相同的耐力训练量,实施额外力量训练的效果,要明显弱于训练总量相同的训练模式(P<0.05);9~12周的训练效果明显优于6~8周(P<0.05);2~3次/周的训练效果可能优于1次/周(P=0.05,表4)。

2.3.4 TT效应量的Meta分析

共8份研究纳入分析。因测试距离不同,将原始成绩统一换算为以s/m为单位,后以SMD合并效应量。Meta分析结果显示,研究间存在着中高程度的异质性,达非常显著性水平(I2=65%,P<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得到合并效应量值及其95%CI为-0.34[-1.01,0.34],未达显著性水平(P>0.05,图6)。因纳入研究不足10份,故未作漏斗图及Begg与Egger检验评价发表偏倚。但Trim and fill检验结果表明,无研究剪补,数据未改变。

如何限制管理人的破产解除权,应当通过两方面理解。一是从破产解除权行使本身限制。对于认定为消费型购房合同的,管理人一般不能行使破产解除权,应当恪守最大限制原则,除非破产解除权的行使促成购房消费者权益保障和破产企业财产保值增值同步实现。当然,如何认定消费型购房合同是关键所在,可参考本文上述分析并结合案件具体情况而定。二是从破产解除权外部限制。在管理人基于破产企业财产保值增值原则对消费型购房合同行使破产解除权后,应当对被解除后的消费型购房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其基本生存保障权进行制度上的优先保护,如将合同相对人已经给付的房款本金规定为公益债务可以要求随时受偿。

进一步探索异质性的来源,以训练水平为分组依据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发现,两个亚组的异质性均明显降低,其中,高水平运动员组I2=26%(P>0.1),一般水平组I2=0%(P>0.1)。提示,训练水平可能是造成合并研究间异质性的主要来源。另外,由图6可见,高水平运动员组合并结果处于无效线以左(Z=3.32,P<0.01),说明,同期训练对高水平运动员的TT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一般水平组合并结果与无效线相交(Z=1.19,P>0.05),说明,同期训练对其TT无明显作用。同时,组间比较结果也表明,高水平组的合并效应非常显著地优于一般水平组(P<0.01)。

图4 同期训练对长跑运动员RE的影响Figure 4.Effects of Concurrent Training on RE in Distance Runners

图5 RE结局发表偏倚检验Figure 5.Plots for Evaluating the Publication Bias of RE

3 讨论

3.1 同期耐力与力量训练对长跑运动员BM的影响

现有研究中,长跑运动员同期训练中力量训练的类型主要包括HWT、EXP以及兼有二者的MIX训练3种。从训练适应的角度讲,力量训练,尤其是HWT训练很有可能引起肌肉的肥大。因肌肉肥大造成的BM增加,易对运动技术、有氧代谢的相对水平等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进而引起耐力表现的下降。故在长跑运动员的训练实践中,仍有不少教练员对系统的力量训练持怀疑态度。

通常,4~8周的最大力量训练就足以引起一般人群BM的显著增加(Kraemer et al.,2003)。然而,当对长跑运动员施以同期力量训练时,绝大多数研究却并未发现增重现象,仅见Mikkola等(2007)报道青少年运动员在进行8周爆发力训练后,以及Blagrove等(2018)报道青少年运动员在进行10周最大力量训练后,BM显著增加。但当与对照组比较时,BM变化的差异仍不显著(Blagrove et al.,2018;Mikkola et al.,2007)。Denadai等(2017)曾指出,力量训练的周期较短,可能是鲜见耐力项目运动员BM增加的原因。然而,一份来自Beattie等(2017)的新近研究却发现,长达40周的MIX训练也不会引起长跑运动员的BM、体脂、瘦体重以及腿部瘦体重的增加,说明训练周期的长短不是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

Mcbride等(2009)在实验中发现,运动肌糖原的排空会抑制肌纤维肥大。提示,力量训练未引起BM增加,可能与运动员在力量训练同期还从事着大量的耐力训练有关。现有研究发现,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转导通路对肌肉肥大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Bodine et al.,2006)。力量训练造成的肌细胞机械性紊乱,会引起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1,IGF-1)的分泌。IGF-1可上调mTOR的磷酸化表达,促使其功能活化。而耐力训练会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kinase,AMPK)。作为细胞能量的感受器,AMPK一方面可通过强化线粒体的功能,促进耐力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也可通过抑制mTOR的活化,进而影响肌蛋白的合成。一般一次运动即可使上述原发和继发的信号转导分子功能上调达 3~12 h(Yang et al.,2005)。以此为据,本文所纳研究中每周约6~13次的耐力训练,可能抑制了每周1~3次力量训练引发的增肌效果。同时,这也解释了本Meta分析发现的“即使是HWT及包含HWT的MIX训练也不会引起BM显著增加”,说明耐力与力量训练之比在7:3~8:2范围的同期训练并不存在增重的风险,为长跑运动员进行同期训练的有效性提供了实践依据。并且,本文纳入研究间无异质性以及极低程度的发表偏倚,也进一步增强了该证据的可靠性。当然,由于本文所纳研究的力量训练方案无论在持续时间、训练频率方面,还是在负荷强度、训练总量方面都相对较低,为进一步探索不同负荷及比例的耐力与力量训练间的交互作用,未来有必要继续从分子层面给出实证依据。

表4 力量训练方案与RE改善效果的分层分析结果Table 4 Stratified Analysis of Pooled Benefits of Strength Training on RE

图6 同期训练对长跑运动员TT的影响Figure 6.Effects of Concurrent Training on TT in Distance Runners

3.2 同期耐力与力量训练对长跑运动员O2max的影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纳入的研究非但无组间差异,组内比较也仅见Paavolainen等(1999)报道了对照组VO2max有显著提高,而其余15组对照组及所有16组实验组,实验前后的VO2max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说明即使无力量训练的影响,对照组的耐力训练也不足以引发VO2max的提升。Tanka等(1986)曾发现,当有着良好训练的长跑运动员将训练量从90 km/周增加至120 km/周时,VO2max提高4.8%(P<0.05),说明训练量对VO2max的改善是十分重要的。为进一步分析力量训练期间耐力训练量的变化对VO2max的影响,本文将纳入研究分成3个亚组:1)等量训练组:实验组力量训练期间,对照组进行等量的耐力训练(或包含少量的一般身体训练),实验组耐力训练总量降低20%~30%;2)增量训练组:两组耐力训练总量相等,实验组进行额外的力量训练;3)减量训练组:实验组进行力量训练的同时,大幅降低耐力训练。由于减量训练组只含1份研究,故本文只对等量和增量训练组的亚组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亚组的VO2max合并效应量并无显著变化。更令人意外的是,增量训练组VO2max合并效应量甚至还有低于等量训练组的风险(P=0.08),与Tanka等(1986)的研究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Midgley等(2007)指出,对于提高VO2max的训练而言,强度的设定比量更为关键。由于研究侧重点的不同,本文纳入的文献并未提供十分详尽的耐力训练方案,但就已有信息来看,等量训练亚组的6份研究中,有5份提供了耐力训练信息,其中仅Mikkola等(2007)使用了均在95%AT以下的较低强度的训练,其余4份研究的耐力训练中都包含高强度间歇运动;而增量训练组的9份研究中,有6份提供了耐力训练信息,仅见Saunders等(2006)在每周10~13次的训练中采用了3次高强度间歇训练,其余均采取了长时间持续跑训练。需特别指出的是,Vorup等(2016)在其研究设计中,不但将力量训练组1.6±1.3 km/周的高强度间歇训练提高至6.6±0.9 km/周,还大幅减少了低强度训练的量。虽然实验组耐力训练的总量下降58%,但VO2max却无显著变化,更说明了耐力训练的强度对维持VO2max水平的重要作用。加之对有着系统训练的运动员而言,一般训练14周以上才可能观察到VO2max的显著进步,而本文纳入研究的实验周期多在6~12周之间,因此,耐力训练强度低、周期短可能是本文纳入研究中对照组同样未能观测到VO2max出现变化的原因。

综上所述并结合本Meta分析结果,本文认为,同期训练期间,耐力训练量约20%~30%下降幅度并不会影响运动员的VO2max,耐力训练的强度对维持VO2max的水平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为尽可能地提高训练效益,未来研究还需关注同期训练中用以保持最大有氧能力的耐力训练最小计量。

3.3 同期耐力与力量训练对长跑运动员RE的影响

3.3.1 RE提取标准对同期训练效应量的影响

截至目前,已有2份Meta分析(Balsalobre-Fernández et al.,2010;Denadai et al.,2017)讨论了同期训练对 RE 的影响。本文发现,同期训练对RE影响的合并效应量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这2份研究的结果相似。不同的是,本Meta分析所观测到的RE合并效应量值(SMD)为-0.52,明显弱于二者报导的-1.43(Balsalobre-Fernández et al.,2010)及-4%(Denadai et al.,2017)水平。分析原因,固然与文献检索时间及被试纳入标准的不同有一定联系,但更重要的,是与研究间RE数据提取标准的不同密切相关。

标准的RE测试,首先不应超过AT强度,其次还要反映运动员的专项特征(郜卫峰,2012)。Denadai等(2017)仅笼统地指出了“提取多级测试中第2、3级的RE数据”,Balsalobre-Fernández等(2010)更是未对提取标准做出明确说明,很有可能造成夸大相应指标权重现象的发生。如 Balsalobre-Fernández等(2010)在 提 取 Mikkola等(2007)的研究数据时,选择了4个测试速度下唯一在实验前后出现明显差异的1组数据,而该测试速度不但显著超过了青少年长跑运动员的AT负荷(82%VO2max),且不能反映运动员的专项特征。最终,在Balsalobre-Fernández等(2010)纳入的5份有关优秀运动员的研究中,100%地提取了具有显著差异的RE数据。相似地,Denadai等(2017)也提取了有关运动员及业余跑者的20份研究中75%(15组)的有显著差异的RE值。有鉴于此,本文进一步规范了RE数据的提取标准,根据一般及高水平长跑运动员的专项特征,提取了不高于无氧阈且最接近专项负荷强度的RE测试值。依此标准,本文提取的17组数据中仅70%(12组)显示RE在训练后有显著改善。因此,RE提取标准的模糊,夸大了RE的合并效应量,可能是上述两份研究与本Meta分析结果出现分歧的关键原因。

3.3.2 同期训练中力量训练方案的设计

3.3.2.1 训练类型

从训练效应上讲,无论是HWT训练还是EXP训练,均可强化运动单位的激活,提高募集的协同化水平,增加肌-腱联合体的硬度(Rønnestad et al.,2014)。不同的是,EXP训练主要通过降低运动单位募集的阈值以及提高募集的频率,引起力量-速度曲线曲率的减小(Cormie et al.,2010),以促进肌肉拉长-缩短周期运动的工作效率,并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跑动中储存和释放弹性能量的能力(Lum,2016);而HWT训练可通过改变Ⅱ型肌纤维不同亚型的比例(Vikmoen et al.,2017)、增强神经激活的水平以及增加肌纤维的生理横断面积,促进力量-速度曲线的外移,从而降低同一物理负荷的相对重量(Cormie et al.,2010),并提高肌肉的抗疲劳能力。因此,在探索以力量训练促进RE改善的研究中,学者们较为一致地选择了HWT、EXP训练以及包含以上2种类型训练的MIX训练。然而,当进一步比较不同类型力量训练所带来的RE促进效益时,研究间却出现了较大的分歧。Gulielmo等(2009)及Barnes等(2013)分别在实验中观察到,HWT较EXP或MIX能更大程度地提高一般水平长跑运动员(VO2max约64 ml/kg/min)及越野跑选手(VO2max约64 ml/kg/min)的RE。而Mikkola等(2011)及Taipale等(2010)对业余跑者(VO2max约48~53 ml/kg/min)的研究却表明,HWT及EXP训练对RE的促进作用并无差别。

为解决上述研究间的分歧,本文以Meta分析技术,定量考察了现有研究中不同类型力量训练对RE的作用,发现HWT、EXP或MIX训练对长跑运动员跑步时的机能节省化有着相似的益处(组间比较P>0.05)。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纳研究的被试均为无系统力量训练经历的长跑运动员,且力量干预周期多为6~12周。而对有着较强力量训练背景的长跑选手实施不同类型的力量训练,或进一步延长不同类型力量训练干预的时间,是否仍能取得相似的RE促进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现有成果已证实,相比其他类型的力量训练,HWT训练的损伤风险更小(Lauersen et al.,2014),且更易在短期内收到较好的训练效益(Cormie et al.,2010);而EXP训练无论在动作的结构上,还是神经肌肉的工作特点上,都与跑步技术有着更强的相似性,其训练效益更可能转化为专项成绩的进步(Gamble,2006)。因此,对较长周期的同期训练而言,综合上述2种训练优点的MIX训练可能更具前景。从本文所纳研究的发表年份特点来看,也发现了新近研究更青睐MIX训练的趋势。

3.3.2.2 训练周期

机体对力量训练产生的适应,随训练持续周期的不同而不同。通常低于8周的力量训练,其适应主要表现为神经激活功能的提高、ⅡX型肌纤维募集比例的减少以及协同性的增强,而这些适应均有助于RE的提高(Staron et al.,1994)。8周后,肌肉肥大及肌-腱联合体硬度的增加,则成为适应的主要表现形式(de Souza et al.,2013)。Arampatzis等(2006)曾对影响RE的生物力学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发现RE表现最好的运动员其趾屈肌群的力量以及跟腱的硬度也最大。因此,中长期同期训练的益处可能主要与下肢肌-腱联合体硬度的增加有关。

本文发现,尽管不同周期长度的同期训练均对RE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9~12周训练的合并效应量却显著强于 6~8周(SMD:-1.22 vs-0.28,P<0.05),可能也与9~12周的训练能更大程度地发展下肢肌-腱联合体的硬度有关。为进一步探索训练周期与训练效益的关系,Beatie等(2017)设计了为期40周的MIX训练方案。结果表明,20周的训练就可使一般水平长跑运动员的RE提高4.8%,与多数更短周期训练的效果相似。20周后,将训练频率从2次/周降低到1次/周,却发现40周训练结束时的RE甚至较20周时还有1.3%的回落,说明延长力量训练的周期并不能维持RE持续的进步,而RE的改善可能还与训练频率等其他训练学指标密切相关。

3.3.2.3 训练频率及训练量

对一般的力量训练人群而言,4~5次/周的训练效果优于3次/周,3次/周又优于1~2次/周;有些专业举重运动员为获得更强的训练效果,训练频率最高甚至可达18次/周,表现出训练频率越高,训练效果越好的规律(Kraemer et al.,2003)。本Meta分析同样发现,2~3次/周的力量训练对RE的促进效果要明显优于1次/周。不同的是,在本文所纳研究中,Vorup等(2016)采取了最高的力量训练频率(4次/周),但8周实验结束后,实验组的RE非但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甚至与实验前相比也无显著提升。提示,更高频率的力量训练可能与同期的耐力训练间出现了不兼容现象(于洪军,2014)。

Doma等(2013)曾对长跑运动员同期耐力与力量训练安排的顺序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现中等负荷的力量训练后,恢复<6 h,会影响RE;恢复<8 h,会影响运动至力竭的持续时间;恢复<24 h,会影响力量表现及专项成绩。而高强度耐力训练后,恢复<6 h,会影响RE及力量表现;恢复<24 h,会影响运动至力竭的持续时间。为此,Doma等(2013)推荐,力量训练后,即使安排中低强度的耐力训练,也要隔日进行;而高强度耐力训练后,无论后续训练是何内容,都要安排不低于24 h的恢复时间。

在本文所纳研究中,运动员力量训练的频率在1~4次/周之间,而耐力训练一般为6~13次/周。结合本Meta分析及Doma等(2013)、Vorup等(2016)的研究结果,有理由认为,力量训练频率2~3次/周可能是避免长跑运动员同期训练不兼容现象的最高阈限,与于洪军(2014)的观点一致。同时,本Meta分析所发现的以力量训练取代常规耐力训练中20%~30%的训练量,保持与对照组训练总量一致的等量训练,对RE的促进效果要明显优于增量训练(SMD:-1.21 vs-0.20,P<0.05),也可由上述分析得到解释。

综上,本文认为,HWT、EXP及包含这2种类型训练的MIX训练均可有效促进长跑运动员的RE。但持续9~12周、训练频率2~3次/周、以力量训练替代等量耐力训练的同期训练,更有利于获得RE促进的效益。

3.4 同期耐力与力量训练对长跑运动员TT的影响

任何一种训练方案的实施,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专项成绩。然而,在实验中多次测定极限强度的专项成绩是不现实的。尽管VO2max、RE等实验室测试能为长跑运动员机能评定提供更为细致的参考,但就与长跑专项成绩的关系而言,其外部效度远不及在运动场进行的计时跑测试(Currell et al.,2008),故很多研究习惯以TT间接指示专项成绩。本文发现,同期训练并不能引起运动员TT的明显变化(P<0.05)。同时,亚组分析结果提示,训练水平可能是异质性(I2=65%,P<0.01)的主要来源:高水平运动员更有望通过同期训练获得TT的提高,而一般水平者成绩的变化还与其他因素密切相关。

决定长跑成绩的关键因素是有氧运动能力,而影响有氧运动能力最重要的3大指标即VO2max、AT和RE。本文4.2节已证实,同期训练不会引起VO2max的明显变化,并且在纳入的17份研究中,虽仅有6份测评了AT,但均未发现同期训练对AT有显著影响,这就将TT变化的原因更大程度地指向了RE。然而,与VO2max、AT等指标和TT间有较为明确的统计学关系不同,RE与TT间的联系还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不少研究并没能发现RE与TT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另一方面,在排除其他因素对成绩的贡献后,有的研究(Berryman et al.,2010)观测到RE 4%的改善即可带来TT 4%的提高,而有的研究(Paavolainen et al.,1999)却发现RE 8%的进步只引起TT 3%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与RE自身的特点有关。

与VO2max、AT等更多地受有氧代谢水平的影响不同,RE的改善来源于内、外两个方面。内依赖于消耗单位氧气生成运动能量的效率,外取决于消耗单位能量转化为跑动机械功的效率。对高水平运动员而言,经历多年系统的训练,其最大有氧能力受遗传的限制进步空间十分有限。因此,从外因层面促进RE的提高无疑是更为可取的一种方式,RE的改善也更容易直接反映于成绩的提高。然而,相比于高水平运动员,一般水平者在包括RE在内的各项机能、素质,甚至技术,并不稳定,且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其RE的进步并不一定能直接转化为成绩的提高。并且,Saunders等(2004)曾明确指出,代谢因素对RE影响的权重要明显超过生物力学因素。提示,对于一般水平者,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而言,更要注意通过耐力跑等改善RE的水平。如此,Lathop等(2001)才建议将力量训练作为青少年长跑运动员耐力训练的有益补充,以增强训练的多样性,但并不宜长期系统实施。

综上,本文认为同期训练引起的RE改善更有可能在高水平运动员人群中转化为成绩的提高,而一般水平者则还需重点关注通过有氧代谢水平的提高来获得RE及成绩的进步。当然,本Meta分析纳入的相关研究较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证据的可靠性。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调查同期训练期间,包括无氧代谢能力在内的其他理化及生物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以明确特定人群RE的改善对运动成绩的贡献水平。

3.5 局限性

1)尽管本文纳入的文献除1份硕士论文外,其余均来源于国内核心期刊及SCI运动科学一、二区的高水平研究,且制定了严格的数据提取标准,但仍发现了非常显著的发表偏倚。不过Trim and fill检验并未对研究进行剪补,表明发表偏倚对合并效应量的影响不大,结果相对稳健。

2)训练生理学相关研究由于其实验设计本身的局限性,在施盲及扩大样本量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影响了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

3)多数纳入文献未交代详细的训练安排,尤其是缺乏对耐力训练课次、强度、量等信息的描述,致使无法就耐力训练与力量训练间的交互作用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文研究结果的证据强度。

4 结论与展望

同期耐力与力量训练能有效改善无系统力量训练经历的长跑运动员的RE,但这种RE的改善更易在高水平选手中转化为成绩的进步。HWT、EXP及MIX引起的训练适应都能对RE的改善起到促进作用,也并不会引起BM的明显增加。训练频率2~3次/周,持续9~12周的力量训练更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为避免同期耐力与力量训练间不兼容性的发生,力量训练期间可相应降低耐力训练量,但应注意保持耐力训练的强度,否则会有损害最大有氧代谢水平的风险。

竞技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训练学参数的变化都可能对运动员的成绩造成影响。因此,未来研究还应从周期训练的宏观角度出发,结合耐力训练的负荷特征探索不同训练周期内力量训练方案设计的特点,并着重关注耐力训练与力量训练的交互影响,如力量训练期间用以维持有氧机能的耐力训练最小计量,耐力训练期间用以保持RE训练效应的力量训练最小计量,长期训练中不同类型力量训练的组合方式、训练效应、RE的提升幅度及可能的平台期等。另外,从方法学角度讲,未来研究还有必要规范RE的测评方案、统一评价单位,进一步纳入女性受试者,并注意随机对照实验的设计。

猜你喜欢

异质性长跑耐力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倍耐力原配世界最强动力超豪华SUV——全新阿斯顿·马丁DBX707
城市规模与主观幸福感——基于认知主体异质性的视角
管理者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异质性、机制识别与市场价值效应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老人与海》读后感
长跑
十一年长跑的爱情:此生只爱你
长跑囧事
“分秒速递”创始人——陈汝刚 创业是一次长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