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工作坊模式开展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思考

2019-11-15李娜潘红

学生之友 2019年1期
关键词:工作坊艺术类生涯

李娜 潘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教育部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文件要求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2013-2015年的高校就业年度通知中,连续三年明确提出“加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

2018年上海应届毕业生人数达17.4万人,大学生就业问题依然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随着国家战略布局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变,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艺术类大学生在专业学习和个性发展方面具有不同于综合院校学生的特点,在就业时也出现其特点及问题。如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对职业定位不清、对职场和职业了解不足、自身职业素养不高以及职业能力缺乏等问题。根据国内外高校的探索实践,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职业干预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笔者将结合实际工作中职业生涯工作坊的开展情况,探索艺术类大学职业生涯教育途径。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舒伯认为,生涯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在人的生涯发展过程中,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能力、自我改变等都会随着时间及经验而发生改变,从而可以将人的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连续的阶段。成长阶段大约是由出生一直到14岁左右,主要的特征是个人能力、态度、兴趣及追求的发展。探索阶段大约是从15岁一直到24岁,个人尝试有兴趣的职业活动,而其职业偏好也逐渐趋向于特定的某些领域,但这些特定的领域不见得是个人最终的决定领域。

按照舒伯的理论,大学生基本处于生涯探索期,这个阶段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大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在学校学习,他们通过学习考试、课外活动、参与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进行各方面的探索。生涯工作坊的开设恰好可以提供给大学生更为丰富的活动及生涯指导的平台,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自我认知,从而更好地进行生涯探索。

二、生涯工作坊的研究背景

1、国内外生涯工作坊的情况(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及上海东华大学为例)

关于如何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已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焦点之一。国内外有一些好的经验可以借鉴,笔者认为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为大学生开设各种类型的职业生涯工作坊。职业生涯工作坊以小团体的形式,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运用职业咨询、心理咨询、职业发展等方法,带领学生共同参与、体验、探索、分享和建构的成长过程。在工作坊中,学生通过活动、讨论、演讲等方式和成员一起探索职业生涯中的问题,寻找自己的盲点,发掘内在成长动力,认识自我的核心价值和竞争力,开发潜能。西方国家的高等院校已经把开设各种类型的职业生涯工作坊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笔者2016年走访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以下简称VCU),VCU艺术学院学生管理中心2016年秋季开展了不同的工作坊:认识你自己、你的职业兴趣、你的生涯规划、就业能力、作品集指导。每一个设计好的工作坊都会开设几次,学生只需要跟进自己的时间和需要,在网上申请即可参加工作坊活动。近几年,国内也开始了职业生涯规划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如上海东华大学陈雁老师“职面人生”生涯工作室,开展了“奔跑吧,东华!”、东华奇葩说、新生适应工作坊等不同主题的工作坊活动。应用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理论作为指导,开展工作坊实践,学生的职业计划执行力加强,职业角色的同一性更加完整。

2、应用工作坊模式的优势

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工作方式有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就业指导课程及工作坊等形式。而目前采用做多的是讲座和就业指导课程两种方式。讲座参与的人数虽然多,但学生投入较低。就业指导课程虽然已经纳入高校教学计划,但多数高校存在课程人数较多,针对性较弱的情况。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一刀切”、“大锅饭”的模式显然不适合思维活跃的他们。

工作坊参与人数在15-30人之间,采用一半讲解、一半练习的方式,学生既可以接收知识和理念,也能进行技能练习,成员之间沟通充分,除了社会实践外,几乎所有的生涯规划内容都可以采用工作坊的方式进行。带领工作坊团队的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坊主题选择不同的老师,职业兴趣探索主题可以邀请心理辅导老师;面试技巧、简历书写可以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各行业发展领域的现状可以邀请职场校友,参加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工作坊。

三、生涯工作坊的实践

笔者根据本校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不同年级设计不同主题的工作坊,2015年至今有近三年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1、一年级新生“自我探索”工作坊。目前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多数参考父母或相关人士的意见,缺乏对于自身及相关行业的深入思考,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时没有专业探索的内驱力,形成学习无动力现象。大一阶段,设立相关自我探索的工作坊,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我,同时,使用职业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未来专业学科领域,尽早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找准努力的方向。该阶段主要有心理咨询教师及专业教师以及高年级学长学姐参与。

2、二年级学生“提升职业能力”工作坊、社会实践工作坊。通过大学一年级的学习及生活,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了初步的方向,强烈渴望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工作坊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目前自己的各种能力,挖掘潜在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了解生涯发展相关信息,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职业知识,锁定目标。大学二年级学生开始考虑具体的职业目标,工作坊的设置有助于学生更详细地了解职场环境和职业发展线路,了解具体的工作内容、岗位职责、需求的能力、教育背景、升迁状况、可能遇到的阻碍等。同时,该阶段的学生需要实习、社会实践等内容的工作坊。初步确定职业群,就需要寻找各种锻炼和实践的机会。一直在校园学习的学生缺乏职场能力,包括劳动保护法、职场交往技能、简历的书写及面试技巧等。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时专业知识学习的黄金阶段,学生如何管理自己的学习,确立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课堂之外,如何利用和分配实践,也需要学生在实践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到自己的方法。

3、三年级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工作坊、毕业方向专题工作坊。经历了二年级专业课的学习和寒暑期实践活动,学生取得了新的能力,熟悉更多有关职业发展的网络,这时需要重新思考并确立自己

的职业选择。随着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入及对职业领域的探索了解,需要重新調整早起的选择。在这个阶段,需要考虑自己是准备大学毕业就找工作,还是为获得更高一级的学位准备考研或者出国。在重新确定目标后,有针对性地开设创业工作坊、留学、考研等不同主题工作坊。近年来,国家提倡毕业生自主创业,艺术类专业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艺术类学生在创业时往往存在有想法,却不知如何落地的现象。这需要专业人士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实的指导;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决定学生需要有较为宽广的视野,故近年来,在笔者高校毕业后选择出国深造的学生也日益增多,关于作品集的制作及出国流程等问题,多数学生存在盲区,需要求助中介机构,而市场中介机构鱼龙混杂,学生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因此需要相关领域的人来指导。

4、四年级学生“强化职业能力”工作坊。大学四年级的学生面对从高校到社会人的转变,要提前做好求职准备。工作坊主题根据不同就业方向的同学开设大学四年级阶段的专题工作坊。 求职工作坊。内容涉及求职途径、简历制作、面试技能、行业介绍等。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求职,对于求职途径、简历制作及面试往往缺乏经验,需要专业人士根据学生的不同行业做个性化指导。比如服装设计师及市场策划的职业需求不同,需要区别对待。留学工作坊。内容涉及语言、作品集准备、学习申请事务、专业学习推荐等等。三年级时,学生通过工作坊,有初步的准备,而四年级时,是学校申请的关键时刻,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指导,避免学生走弯路。

应用工作坊模式开展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我们需要结合艺术类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适合艺术类学生的生涯教育内容和方式。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侯士兵 杨薛雯 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工作坊艺术类生涯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吐槽退役生涯
艺术类专访心得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