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9-11-15敖勇
敖勇
摘 要: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模式只会将数学知识的枯燥乏味带给学生,学生也因此无法积极地投入到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教师的教学效率可想而知。为了缓解这种现象的发生,初中数学教师需要研究新的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法就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本文笔者基于此,对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围绕合理布置任务、有效呈现任务和小组探究任务三方面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数学教学;初中
何谓之任务型教学法?其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而设计一定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进行知识学习的教学方法。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师在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主动的地位,而不仅仅只是被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接收。这样的话,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保持积极的状态,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因此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合理任务
在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任务。那么什么样的任务才称得上合理呢?那就是其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此时教师就需要布置不同难度的任务,进而使之能够适用于在学习上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他们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因而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任务的权利,而不是明确规定学生需要做到的任务。例如:在进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节内容的课堂教学之前,笔者就对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基础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学生在前几节内容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基础,因而笔者为学生所布置的任务就是让他们去自主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断方法。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就为该任务设置了难度,分别是探索出一种、两种、三种或者四种判断方法。在课堂教学的时候,笔者就会让学生去自主进行任务的选择,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则会得到不同的分值,笔者最后会按照得分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奖励或者惩罚。
二、研究学生性格特征,有效呈现任务
当完成了设计合理任务这一环节之后,初中数学教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所设计的任务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呈现给他们。教师的呈现效果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因而教师必须要对其加以重视。此时他们就需要考虑到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和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进而选择能够吸引他们探究兴趣的呈现方式,如情境创设、游戏引入、多媒体导入等。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在看到任务的一瞬间就进入到探究的状态,进而有效节省了教师的课堂时间。例如:在进行《轴对称现象》这一节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为学生所布置的任务就是探索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且能够将两者有效地进行区别。因而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笔者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了如下生活场景:小明的姐姐快要结婚了,他的妈妈在家里剪着双喜字的窗花来增添喜气。在剪之前,妈妈首先会将红纸进行对折,这样所剪出来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接下來笔者就为学生呈现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现象,然后提出了该节课的探究任务。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以最快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他们会去思索这两种现象的不同之处。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小组探究任务
初中数学教师在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的过程中,第三个环节就是学生对任务的探究和完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自己则需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能够做到的就是为学生提供方法和思路,具体的决定还是需要学生去做。为了让学生探究的效率更高,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探究工作。在此环节中,教师还需要做到的一点就是保证分组的科学合理性。例如:笔者在布置了任务之后,就会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征为他们进行分组。对于前者,笔者会参考学生在以前课堂中的表现以及对他们课前预习的检测成果;对于后者,笔者则会要求将性格外向和内向的学生交叉分组,进而保证他们小组交流的正常进行。当笔者分组完成之后,还会在一定程度内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让他们进行自主调整。接下来笔者就会为学生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自己则走下讲台去进行巡视,并且通过问问题的形式来为他们提供思路和方向。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探究效率。
总而言之,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适合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师也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进而达到在课堂上发挥其最大作用的教学效果。而教师要想做到这一点,他们就必须要秉承着“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理念来对任务型教学法进行贯彻落实,如他们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研究学生的性格特征,还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教学课堂中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李俊.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学周刊,2018(07):27-28.
[2]杨桂荣.浅谈任务驱动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