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家河》的大学问中找到力量源泉
2019-11-15贾学斌
贾学斌
习近平总书记说道:“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家被查抄。当时,习近平作为“黑帮”的家属被揪了出来。那时,他不到15岁。习近平没有被关起来,他被抓进派出所,到了派出所又被拉了回来,改送少管所。可少管所的床位已满,要排一个月才能进去。于是,习近平报名下乡插队。插队习近平选择了延安,习近平后来回忆说:“他们一看,是到延安去,基本上等于流放了,就让去了。”
1969年1月13日,不满16歲的习近平登上了开往延安的“知青专列”。于1月16日,习近平他们到达延安文安驿公社。然后,习近平他们共15名知青被分派到了梁家河。
梁家河大学问之一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汲取为民谋利的初心力量。自习近平同志到梁家河后,始终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苦、同呼吸、同创业、同欢乐。与群众(真正的老百姓)共命运,把百姓当家人当亲人。他每一回到延安,都要抽空到梁家河去看一看那里的村民,每一次到梁家河都要到村民家中问寒问暖,了解每一名村民的生活过得咋样?村民有的生病了,他只要知道了都要寄去医药费,或是接到工作地去治疗。1994年,吕侯生右腿患了骨髓炎,在医院治疗了两个多月,花了6000多元不见好转,习近平知道后,给他寄来500元路费,请他到福州去治病。在福州治疗期间,习近平只要在市里,几乎每天晚上都到吕侯生的病床前来一趟,对他说:“侯生,给你治病,花多少钱都愿意。”经过治疗,有了好转,要回陕北了,习近平给他买了飞机票,还把2000元钱塞到他手里。1999年10月底,吕侯生在太原做了截肢手术,习近平知道后,支付了全部医疗费,等等。这样的事例很多。像这样的人民情怀,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有的领导当了大官以后,就忘了人民,忘了老百姓,远离百姓,甚至瞧不起农民。但总书记不是的,他时刻都挂念那里的百姓和那里的发展。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发展的原点。
梁家河大学问之二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汲取勇往直前的奉献力量。不怕吃苦是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的本色。在村民的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长时间不换肩,“干活不惜力”,“吃苦耐劳的好后生”,正是他与群众一块苦,一块累,一块干的过程中,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才先后入了团,入了党,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那是用汗水和意志换来的。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他毫无怨言,与村民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打坝,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攻克了一道道难关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奋斗的动人乐章。为填饱肚皮,常常只吃几个糠窝头或苦菜充饥;没有菜吃,向老乡要一点酸菜就成了美味佳肴;因柴火不够,知青常吃夹生饭,体力活很累,常常是处在饥饿状态。到了夏天,窑洞里卫生条件差,跳蚤特别多,咬的实在是难受,最后也就不怕咬了。
梁家河大学问之三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的表率品格,汲取敢创敢干的担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里,无处不表现在他干事创业的过程中都是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带头苦拼实干,正是这种品格磨砺了他那坚强的意志,他那敢于创业的勇气,他那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在打坝淤地时,水沟旁铲土是谁都不愿意干的苦差事,每次习近平同志总是主动去水沟旁铲土。修筑梯田过程中,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习近平同志都是带头站在水中凿冰清理坝基。从不“撒奸儿”,正是他的模范带头,梁家河先后建成14座淤地坝。成为了乡亲们持续增收的主渠道。学习梁家河精神,就是要从中汲取身先士卒的表率力量,紧紧围绕党校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奋勇争先,不怕苦,做表率。
梁家河大学问之四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实现理想的坚定意志,汲取报效祖国的革命力量。2014年8月,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接受《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他教了我做什么。”习总书记为人民奉献的信念来源于梁家河。2015年,习近平访问英国,又一次回忆起梁家河:“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庄当了农民,在那里度过了七年青春时光——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因此,习近平同志经受各种难以想象的磨难和考验,八次申请入团,十次申请入党,用自己执着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去拼搏,求进步,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得到了群众和组织的认可。我们就要学习习总书记那种执着而坚定的信念去奋斗的精神,搞清楚入党是为了什么,入党是要做什么,只要是为祖国为人民奉献就是对的。这就是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悟到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