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陕西发展枢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2019-11-15董文静
董文静
摘 要:本文从考察陕西提出发展枢纽经济的背景出发,诠释了发展枢纽经济的基本内涵、特征和重要意义;从现代物流、商贸市场和先进制造业这三个陕西省发展枢纽经济的基本要素出发,对陕西省发展枢纽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和判断;最后从产业格局布置、交通枢纽建设、信息高地打造和制度创新建设四个方面为陕西发展枢纽经济提供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枢纽经济;经济要素;现代化产业体系
2018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以促进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三个经济”的提出是陕西自十九大以来,围绕“五新”战略任务和“追赶超越”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与重要举措,充分地体现了十九大关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与动力变革的要求。其中,枢纽经济的提出是对陕西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后,针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模式与新机制做出的重要战略规划。
一、陕西省发展枢纽经济的背景
2017年11月,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提出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其中,枢纽经济的提出从战略高度出发,着力于紧跟全国甚至全球的经济发展动态,根植于新时期以来我国枢纽形态发生的迅速变化。
1.枢纽经济的含义
枢纽经济是物流学界提出的一个专业概念,相关研究可见于城市规划、经济管理、物流运筹等领域。从现有研究内容来看,枢纽经济可定义为一种基于特定的地理空间位置规划“枢纽”,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经济要素以形成规模经济,进而通过极化效应与放大效应形成辐射经济、网络经济的经济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背景下,枢纽经济这一概念的核心远远超出了最初基于区位交通、市场需求、原料资源等要素建设交通枢纽城市的内涵,它强调从经济要素流动的方向、内容和速度等方面去考量和构建要素的枢纽。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共同支撑下现代化经济迅速发展,经济要素流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建构的方式去聚集经济要素貌似颠覆传统的思路,却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发展枢纽经济的背景
枢纽形态的变化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陕西省提出发展枢纽经济的时代背景。在“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我国中西部协同部署、同步推进的历史新时期,我国枢纽形态的发生了几个重要变化:
首先,枢纽辐射作用的空间范围发生变化,区域枢纽向国际枢纽转变。任何城市或地区,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支持即可建设出发达的网络,并能通过不断发展和延伸成为国际枢纽。其次,从组织形态来看,实体枢纽呈现出向组织枢纽转变的趋势。传统经济枢纽多为集中协调和管理货物流通的枢纽站场,运载工具与货物对象是其发挥功能的基础;而现在,区位地理因素的优势逐渐让位于现代信息与管理等技术,实体枢纽转变为指挥调度、信息中心的组织枢纽。最后,从枢纽结构的复杂级别而言,交通枢纽将持续向物流枢纽转变,枢纽城市更多地着眼于供应链服务能力的建设,强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供应链服务商在空间中的快速聚集。
枢纽形态的重要变化推动了我国枢纽的代际更替,为各省市带来了借力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契机。在此背景下,陜西省作为“一带一路”向西开放起点、国家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之一,应把握发展机遇。
二、陕西省发展枢纽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如前文所述,枢纽是要素的枢纽,是城市吸引和聚集客货、商贸、信息和人才等经济要素的枢纽。这些新经济要素的组合是吸引相关产业聚集的基础,为城市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在诸多要素中,笔者认为现代物流、商贸市场与先进制造业是陕西省当下发展枢纽经济的前提条件,构成陕西发展枢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1.现代物流
近几年,陕西经济的发展与政策平台的搭建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在强化原有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的基础上,又培育出了航空枢纽、国际物流枢纽等新优势:2014年,西安国际港务区成为中国首个获得国家代码和国际代码的“双代码”内陆港;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建成后,新加坡丰树集团、圆通、海航、京东等物流企业先后落户。这些平台的建成是陕西进一步发挥物流产业要素聚集辐射作用的前提,构成陕西建设枢纽经济的重要机遇。
然而,陕西的物流业增加值指标和全社会固定资产价值在全国排名较为靠后,落后于河南、四川等中西部省份;中欧列班长安号去程多、回程少,表现不及渝新欧、郑新欧、蓉欧快线。这些内部发展压力和外部竞争压力都为陕西的枢纽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挑战。
2.商贸市场
枢纽城市作为各种“流”的汇集地,是经济体系的控制中心,对发达的商贸市场、高效便利的营商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目前,西安国际港务区拥有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核心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西咸新区获批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陕西获批国家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些试点建设和政策支持都将构成陕西聚集企业的强大基础,为推动陕西建设发达的商贸市场迎来重要机遇。
然而,尽管陕西迎来了发展商贸市场的重要契机和机遇,但全省尤其是西安的招商引资能力并未显著得到改善:截至2017年底,自贸区内新增注册企业8063家,其中外资企业仅86家;注册资本新增2698.3亿元,外资占比仅11%多;同时,入驻企业国企较多,民企较少。由此可见,陕西目前的商贸政策与制度对招商引资来说的吸引力有限,在短期内借助国家级试点和试验区平台打造枢纽经济的构想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3.先进制造业
“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为陕西省制造业的升级与转型提供了重要机遇。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陕西省在促进能源化工业高端化的同时,着力培育战略支柱产业。2017年,六大新支柱产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38%。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合作,将陕西的优质产能和优良装备,同沿线国家的市场需求相结合,将成为促进陕西向产业链中高端水平迈进的重要机遇。
然而,由于条块分割、军民分割的机制体制弊病,装备制造业市场投资主体受限,资本运作水平较低,技术成果转换效率低下、聚集辐射水平低;制造产业内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严重阻碍规模经济效应的形成;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研发水平较低,如2016年研发经费仅占GDP总值8.8%,低于全国水平。因此,企业规模尚可、实力不济、研发能力低下,将是陕西进一步发展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挑战。
三、发展陕西枢纽经济的建议
《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8年行动计划》提出,要以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为核心,优化发展环境、强化组织协调,构建陕西内陆改革新高地和“五通”中心。为此,陕西必须通过选择适宜的经济产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信息高地和搭建制度创新平台,发挥枢纽经济的聚集和带动作用,在以下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与突破。
1.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打造差异化产业格局
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决定着城市资本、技术、信息聚集的形式,其规模、产值决定城市吸引经济要素的能力和速度。陜西应根据新的形势明晰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塑造区域、城域间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首先,要明确城市的产业分工,防止城市间的同质化竞争。目前,陕西省内城市产业发展政策趋同,城市间产业竞争力相互削弱。根据关天经济区的规划和大西安总体战略规划,西安应全力于打造国家级中心城市,带动周边的商业贸易和旅游文化产业;临潼应定位于国际旅游城市,与国家级航空城——阎良一同促进陕西东部航空旅游的发展;渭河区域则要致力于发展新兴制造业,致力于实现陕西省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明晰合理的产业分工是一个区域经济成熟的标志,陕西应以关中城市与大西安都市圈互为推进和补充,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和城市间产业分工。
其次,要有计划吸引现代服务业入省,打造强有力的制造业服务化投入体系。在客户需求多元发展、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背景下,为配合西安硬科技制造业服务化需要,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新技术研发、市场调研和广告、信息咨询以及金融租赁和保险等方面优先考虑引进国内外先进企业。与此同时,应加快升级陕西国家级平台和试点,如西咸新区、丝路国际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国家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等,进一步提高其技术支持、人才对接、交流培训、孵化营销的功能,为枢纽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强化航空枢纽港与陆路国际贸易港建设,打造综合的交通物流枢纽
《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8年行动计划》提出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和国际物流枢纽。交通枢纽地位是枢纽城市形成的重要条件,在现有腹地经济不强的情况下,陕西应着力建设航空枢纽港和国际陆路港,形成陆空联运的综合交通枢纽。从具体作法上来看:
首先,应进一步加快完成国内支线和内贸线,形成以远航干线为骨干、近航支线和内航支线为支撑、内贸线为补充的航空货物运输体系。2017年,咸阳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26万吨,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64万吨差距明显;与此同时,咸阳国际机场的国际航线仅有57条,全货运航线较少。陕西应加快推进咸阳国际机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机场的运营保障能力和客货运输能力,拓展和优化国际直飞航线,打造以咸阳国际机场为主的国际航空枢纽。
其次,要放大中欧班列(西)的辐射牵引作用,发挥“中欧安全贸易智能航线试点”优势,鼓励物流供应商申请加入,推动面向丝路的航空、陆路贸易融入安全便利的智能化国际贸易运输链管理,开拓国际直飞线航线以及中亚与西亚地区货源,将丝路物流新通道做大做强。
最后,要推动智慧空港建设,提升枢纽经济竞争力。随着客、货运吞吐量的提高和临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陕西的陆空运输在提高运营和管理效率等方面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在未来的发展中,陕西应加快引入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所开发出的运筹优化、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建设空港智慧园区、时空地理信息云平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智慧空港运营中心等平台;要根据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按照以服务民生为主、支持产业发展为主的原则,构建航空高端带动,铁路与公路等无缝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3.建立信息门户联盟,打造西北内陆信息枢纽
信息高速流动是效率、质量和动力变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高质量、高层次枢纽经济的先决条件。基于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搭建各省市之间技术和信息的交流共享平台,是当前西部城市发展枢纽经济所达成的共识。为在省市之间激烈的技术竞争中取得成功,陕西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区位和技术优势:
一方面,陕西应与欧亚大陆桥19个国家的中心城市以及国内地区节点城市建立联盟,做到信息互通共享。“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四年以来,陕西与34个国家正式缔结86对友城关系,实现了“五通”发展的良好开局。下一步,陕西应通过高端外事活动与国内友好城市共建关系与丝路沿线节点城市缔结双边友好关系,促进城市间经贸、科技、文化、教育、农业等合作,实现城市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另一方面,陕西省应着力于解决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创造性开展联盟工作平台和载体的建设,为产业发展、经贸投资、便民服务提供各类信息支持实现联盟成员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促进联盟国家及城市之间的深度合作、协同发展,提升人才、科技供给质量和水平,打造西北内陆信息枢纽。
4.发挥政策的主导作用,打造西部城市制度创新高地
创新扩散理论认为,一项创新的价值会由于其提高系统运行效率而产生扩散。对于陕西省发展枢纽经济而言,制度创新的价值正在于其能够在提升自身经济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外扩散,为整个系统增值。2017年4月,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国际化、行政法治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制度创新既是中央在陕西设立自贸试验区初衷,也是陕西打通向西开放市场、发展枢纽经济的客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