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工作于微观层面助力农村精准脱贫的途径
2019-11-15杜贞仪李盼盼王萌泽
杜贞仪 李盼盼 王萌泽
摘 要:现阶段各部门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得脱贫工作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技巧欠缺、形式单一等不同程度的不足。本文从社会工作理论出发,通过理论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立足于对贫困村——承德市F县Y村的研究与深入分析,提出了社会工作助力精准脱贫的途径,希望能对脱贫攻坚的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社会工作;贫困;脱贫攻坚
一、承德市F县Y村现状分析
1.选承德市F县Y村的原因
F县于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新世纪扶贫重点县,2016年7月,恰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人有幸成为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的一员,随小分队来到Y村进行支教活动,同时参与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该村的状况进行进一步了解。
2.致贫原因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的整理分析,本人将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概括分为以下几类:
(1)文化素质偏低。根据调查研究发现,贫困家庭文化素质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我们走访的对象中,也存在完全没有接受过基础教育,甚至连简单的汉字也都不认识的调查者。由于文化水平较低,他们无法与大城市的知识分子一样从事脑力劳动,被迫从事体力劳动谋生,以农业、牧业为主。但同时他们接受知识和生产技能的能力偏低,难以脱贫致富。
(2)疾病困扰。疾病也是忧扰贫困户的重大问题之一。大多数贫困户家庭依靠体力劳动获得收入,然而,如果农户受疾病困扰而难以进行劳动,那简直就是切断了他唯一的生活来源。与此同时,高昂的手术和药物费用为农户的生活添加了沉重的负担,为他们带来经济和心理的双重打击。
(3)科学技术缺乏、农产品营销渠道单一。如今互联网、报刊等传播方式还未普及,除了电视这一相对传统的传播媒体,农户们再无其它获取知识的渠道。因此,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经验多靠世代、邻里相传,很容易造成生产技术落后的现象,同时盲目调整产业结构的现象也会因此而出现,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发展缓慢。
(4)贫困户的主观脱贫意识差。通过对贫困户的观察分析,我们发现,虽然有些贫困户被当前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困扰,奋发图强力求改变贫困的现状,但也存在部分思想相对消极的贫困户,他们把自己定义为只能依靠政府帮扶的“困难户”,逐渐形成了对政策的依赖心理,自身缺乏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
二、社工助力精准扶贫的对策
1.总体战略
在解决服务对象自卑或懒惰的心理问题时,我们要运用个案工作的手法,对贫困户进行单独的辅导与服务。运用个别化的原则,对不同服务对象的致贫原因与脱贫渠道进行具体分析,确保评估后的服务实施精准到位。因为每个服务对象的致贫原因和所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所以需要我们在介入时详细了解每个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家庭情况、经济状况、收入情况、致贫原因、个人性格特征等多个维度,由此最精准地把握服务对象的需要。
在面对服务对象普遍存在的问题时,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工作及社区工作的办法,增大受众面,确保服务的覆盖面。集中开展工作既能节省人力物力,又能促互服务对象相互学习沟通,促成一个齐心协力、共同向上的良性系统。通过促成一系列的活动提高扶贫对象能力,解决他们的现实困境。
2.具体途径
具体执行途径可分为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助人自助”的理念,着力促进服务对象自身改变当前处境的期望与能力。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使服务对象重新思考个人当前的处境,既要避免自怨自艾,也要避免怨天尤人,而是理智地分析当前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同时看到阻碍自身脱贫的因素并寻求解决方案。对服务对象的改进行为进行持续跟踪,并运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给贫困户的脱贫致富的努力予以肯定,增强其脱贫致富的意识和信心。
(2)注重培养服务对象劳动技能、开拓创业视野。充分调配所有可利用资源,为服务对象摆脱贫困助力。组织建立“村民致富互助协会”,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科学知识,提高生产技能,并组织村民外出考察,学习前沿技术。创办创业致富学习班,讲述经典致富案例,鼓励居民发散思维,因地制宜地开拓出适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3)用“优势视角”理论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进行二次整合。将优势视角与整合社会资源相结合,不仅能扩大专业服务的资源获取渠道,丰富资源供给,更能弥补社会工作者个人帮扶能力的不足,给予扶贫对象更全面的帮助。[1]利用当地优秀的农副产品与优越的生态资源,打造特色营销模式。创办当地农产品网站,帮助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搭建全新的经济贸易平台。根据当地旅游资源打造生态观光基地,发展乡村旅游业。
(4)链接资源,使一切能够发挥作用的因素达到最大程度的整合。针对当地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入外界资源,促成生活、就业、升学、医疗等多方面的救助力量的输入。争取企事业单位、爱心人士的资金支持,联系公益组织、社会团体参与帮扶工作。
(5)建立社会工作影响的长效机制。创建社会工作站,培养本土社会工作者,向驻村工作组、村委会领导教授社会工作助人的方法和理念,确保反贫困效果的持久性。
(6)总结在帮扶過程中的经验,将工作经验反馈给政策制定者。能为国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出谋划策,又能为贫困户争夺更满足自身需要的资源和权利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成文、姚晓、廖欢.社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的推进器[J].社会工作,2016(03):10-16+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