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六化”标准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2019-11-15率华娟黄福军
率华娟 黄福军
摘 要:提升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是实现职业院校治理现代化、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和重要保障。本文系统总结了济宁职业技术学院3年来“践行‘六化标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的经验做法、特色创新和取得的成效,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六化”标准 管理水平
2015年9月,教育部出台《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全面启动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10月,山东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深入贯彻教职成〔2015〕7号文件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管理水平的通知》,要求各高职院校进一步完善制度标准、创新运行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为发挥管理工作对学院改革发展的推动、引领和保障作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践行“六化”标准,系统推进治理体系与监督体系双元联动,制度标准与管理程序一体建设,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同步推进,保证体系与诊断改进有机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文化育人与技能培养双向嵌入,形成了基于“六化”特色的“济职模式”和“济职经验”。
一、实施过程
1.治理体系与监督体系双元联动,促管理法制化
(1)完善学院治理结构。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领导班子工作分工,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成立学院理事会,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依法设立院系两级学术委员会,出台《系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学院民主管理、科学决策。
(2)夯实学院监督体系。聚焦纪委监督执纪问责主业,实行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年度责任目标“双清单”制度,制定《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方案》《作风效能问责实施意见》《单位年度绩效考核办法》。调整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建立信息公开专栏,公开招生考试、财务资产等信息81项。
(3)专项治理突出问题。开展诚信招生承诺活动、学籍信息核查活动和教学标准落地活动。建立学生顶岗实习信息管理系统,实施顶岗实习“合同三签”。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开展财务管理规范活动,实现账实相符。
2.制度标准与管理程序一体建设,促管理规范化
(1)制定学院章程。界定了办学活动、师生权利与义务、管理体制、外部关系、财务资产与后勤等方面的运行规则,保障了学院科学决策、民主参与、依法治校、规范管理、高效运行。
(2)完善决策制度。修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学术委员会章程》,制定了《教职工代表大会章程》《学院理事会章程》,规范了民主决策制度、学术决策和社会各界参与决策监督制度。
(3)健全配套制度。制定和完善教学、科研、考试招生、就业、资产、财务、后勤、安全、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制度、标准共计143项,进一步推进了依法治校。
(4)优化管理程序。依据制度标准,规范工作程序,细化管理流程,形成规范、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将管理制度、标准、规程的宣传和学习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奖惩机制。
3.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同步推进,促管理科学化
(1)定岗定责,细化能力要求。制订并实施《管理队伍能力提升计划》,针对学院领导、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围绕发展、育人、教学、管理、成长五个方面,分类制订岗位标准,引导管理人员不断提升岗位胜任力和执行力。
(2)加强分层、分类培养培训。制定各类管理人员培养培训方案,举办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领导干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辅导员专题培训等系列活动,学院新媒体及时发布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前沿职教理论,促进了教职工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
(3)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培养、选拔优秀管理人才的科学机制。2015年以来,选拔任用干部116人;实行辅导员职级管理,聘任了一批正科级和副科级辅导员;实施专业技术岗位首次分级聘用;完善《教职工年度业绩考核办法》,激发教职工的内在动力。
4.保证体系与诊断改进有机融合,促管理精细化
(1)培育质量文化。编制《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强化“精细化”质量意识,形成凸显“济职”特色的“规范、精进、卓越”质量文化,营造“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质量文化氛围。
(2)构建质量保证体系。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依托智能校园数据共享平台,构建全要素网络化“五系统、五层面、一平台”的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在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
(3)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各部门单位依托智能校园数据共享平台,按照诊断项目、诊断要素、诊断点实施过程诊改,开展集中诊改,实现“自定目标、自立标准、自主实施、自我诊断与改进”的闭合循环提升。
5.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管理信息化
(1)打造智能校园。与中国移动济宁分公司战略合作,以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建设为契机,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建设大数据采集制度与平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建成优质教育共建共享型资源库支撑平台。
(2)健全管理信息化运行机制。建立基于信息化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信息管理中心职能定位,确定不同岗位专职人员职责,健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保证系统数据的全面、及时、准确和安全。
(3)提升教职工信息化应用能力。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举办信息化管理和教学大赛,提升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不断增强诊断和改进学院管理的能力。启动教师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改革、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6.文化育人与技能培养双向嵌入,促管理人本化
(1)树立“文化育人”教育理念。确立“质量立院、特色兴院、人才强院、精品建院、文化铸院”发展战略,明确“以德树人、以能立人、以文化人”育人理念,确立培养“品优技高有才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
(2)建构“四维四阶”育人模型。首创“生态树型”文化育人成长模型,建构出培养“身心素质健康学校人、品格修养优秀社会人、职业素养良好职业人、人文涵养丰实文化人”“四阶递进”和“身心、思想、职业、人文”“四维素质”全面提升的全新育人模型。
(3)构建“一主三融六进”育人文化体系。构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融合经典儒家文化、融通现代工业文化、融入地域“非遗”文化,创立文化育人“进校园、进专业、进课程、进教材、进活动、进实践”的“一主三融六进”育人文化体系。
二、特色创新
1.完善治理监督体系与激励机制
完善学院治理机構,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行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年度责任目标“双清单”制度,完善决策监督制度;建立管理人员培养、选拔和考核的科学机制。
2.建立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
形成凸显“济职”特色的“规范、精进、卓越”质量文化,完善了常态化诊断改进长效机制,实现“自定目标、自立标准、自主实施、自我诊断与改进”的闭合循环提升。
3.构建“一主三融六进”育人文化体系
形成文化专门课、文化浸入课、文化活动课、文明习养课,“四位一体”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创新出浸润体验、习得体验、实践体验三梯度体验式教学模式。
三、主要成效
1.依法治校不断完善,综合管理能力持续提升
学院各项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被批准为“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入选中央电视台“职业院校百强巡礼”,荣获“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
2.激励机制日趋健全,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通过实施《作风效能问责实施意见》等,激发了教职工内在动力。近三年,新增“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教改立项14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3项,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1项;国家二级教授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齐鲁文化英才1人,省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获2018年省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3.信息化示范凸显成效,质量保证体系有效运行
通过智能化校园建设,提升了学院智能化应用和管理水平,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校园公共服务系统化和管理决策的信息化、科学化、智能化,获批全国教育信息化省级示范单位。
4.文化育人亮点纷呈,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
“高职院校‘三融三进三课堂文化育人体系研究与实践”荣获2018年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等标志性成果56项。学院文化育人成果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相继报道,2018年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单位复核。
(作者单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