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毛姆小说的20世纪初英国群体心理分析
2019-11-15苏悦谢宇雪杜晓扬陈雄鹰杨莉
苏悦 谢宇雪 杜晓扬 陈雄鹰 杨莉
摘 要 20世纪初,英国由于工业革命所经历的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成为西方社会的缩影。通过研究20世纪初英国的群体心理特性,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西方社会在此阶段的社会心理特点。本文运用文学智能分析法,通过对毛姆小说代表人物的人格和生活满意度的分析,间接了解这一时代下英国群体的社会心理。研究结果发现小说中人物的大五人格和生活满意度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心理特征呈现较高开放性,较低外向性,中等偏上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这些心理特征的形成可能源于男性与女性适应了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以及家庭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 英国群体;毛姆小说;大五人格;生活满意度;文学智能分析
分类号 TP391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9.10.004
1 引言
历史上,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英国经历了空前的经济发展和巨大的社会变革。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鼎盛时期(汪顺来, 2018)。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席卷了欧洲大陆,男性参战,女性经历从被家庭禁锢的“家庭天使”到争取经济独立、男女平等的“新女性”的巨大转变(郭婷婷,刘金源, 2014;贺鹭, 2016)。同时,女性解放运动也使得当时的英国女性追求男女平等、经济独立(吴庆宏, 2002)。英国社会的变化是当时西方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研究了解20世纪初英国的群体心理特性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西方社会在此阶段的社会心理特点。
本文从大五人格和生活满意度两个方面对英国20世纪初群体的社会心理特征进行探究。一般而言,主观幸福感由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构成,而认知幸福感即生活满意度(邱林, 2006)。在国内外心理研究中,研究人员多使用生活满意度作为个体对其生活状况总体评估的指标,也有很多因素诸如季节、居住环境、工作等会对生活满意度造成影响(汪静莹,朱廷劭,郝碧波,刘天俐, 2016)。在人格方面,国内外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人格理论之一是大五人格理论(Goldberg,1990)。大五人格理论将人的人格特质划分为宜人性、尽责性、 外向性、 开放性和情绪性共五个方面(Pervin,1999)。人格特质往往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定时期人群的心理特质。而生活满意度则直接表现在该时期某群体对于当前生活状况的评价。
传统的心理测量,包括本研究中使用的对大五人格和生活满意度指标的测量,往往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接触,或是以问卷及访谈的方式进行。这些传统的方法对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显然是不可行的。而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时代的特征(胡爱华,李玉先,朱莉, 2009)。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发生在英国20世纪初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小说中人物的心理特征,从而间接了解这一时代背景下英国群体的社会心理,以克服传统心理测量方法无法获取非同时代测量对象数据的局限性。20世纪初的英国文学作品中,毛姆的小说颇具代表性,其多部长篇小说所描述的英国群体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人物大多生活在社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下,展现了人生百态,也成为了英国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申利锋, 2001)。
对于文学人物的分析,研究学者大多选择进行定性研究,分析过程易受主观经验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计算网络心理研究室独立研发的 “文心” 中文心理分析系统(Text Mind)(Gao,Hao,Li,Gao, & Zhu, 2013),该系统利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方法,对于毛姆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内容进行分析,计算各指标的预测分数,并从大五人格、生活满意度以及这两者的关系等维度对毛姆小说中的文学人物形象进行刻画,旨在通过客观化、体系化且智能化的定量分析探析20世纪初英国群体的心理特征。
2 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学智能分析方法对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探究。文学智能分析是指通过运用统计学、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抽象等数据分析工具,借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实现自动识别人物心理特征的智能处理过程(吴育锋,吴胜涛,朱廷劭,刘洪飞,焦冬冬, 2018)。本研究使用“文心”中文心理分析系统对小说人物的对话进行分析,并预测人物的相关心理指标。这种将数据挖掘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新的角度分析和探究了小说人物的心理特性及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研究过程主要包括文本选取、对话提取、“文心”系统计算得分三部分。
2.1 文本选取
作为20世纪初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毛姆被称为最会讲故事的人,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称他为“艺术大师”(萧晓红, 2016)。他的著作涉及各个文学领域,包括二十部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多部剧本、回忆录和文艺评论等(潘绍中,1982)。长、短篇小说更是以清晰的故事走向、朴实的文笔、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富有变化的情节见长。他的小说总是冷峻、犀利地观察着社会现实中具体、可观的人的种种特性,揭露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堕落。毛姆擅长塑造人物形象,其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有现实中的原型,毛姆的作品形象饱满,语言朴素且符合时代特征,能充分反映20世纪初英国群体的心理特征(韩红军, 2012)。
本文选择了毛姆五篇典型的小说,分别为《月亮和六便士》(毛姆, 2006)、《人生的枷锁》(毛姆, 2011)、《刀锋》(毛姆, 2007)、《寻欢作乐》(毛姆, 2017)和《面纱》(毛姆, 2012)作为分析文本。
目前,国内外对于毛姆小说中人物性格的研究较为成熟(马上云, 2017;王文婧, 2017)。本文主要针对小说人物进行大五人格和生活满意度的描述性、相关性以及差异分析,通过梳理现有文献资料可以大致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顾弘, 2004;李天军,1995;徐琼, 2009),与本研究的分析结果相互参照对比。毛姆小说的依据事实的叙事手法使得其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作品里人物的故事、经历将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本研究所选取的五部小说与英国20世纪初的社会背景较为契合(陈春生,1994)。毛姆的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都体现出了复杂的人性。这些人物形象的突出表现映射着毛姆所处的男权社会,文学作品人物依托小说文本的形式展現,作品中的小群体对应着大时代背景下的大群体。虽然小说内容讲述的是英国20世纪初的故事情节,但本文选取的毛姆小说中译本使用的是现代汉语,小说人物语言和普通话程度接近,使语句的识别和处理与“文心”系统特性更为贴合,结果具有更高的还原度。
从均值可知,小说人物的开放性和情绪性较高,宜人性和外向性较低,尽责性处于中等水平。
说明小说人物的个人精神追求表现出较高的广度、深度和复杂性,生活体验丰富,具有较为活跃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小说人物对于情绪的把握能力不够,情绪波动,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有过强的自尊心,小说人物整体表现出较低的亲和力,因此在社会交往中的积极性不高。
3.2 性别差异检验
考虑到20世纪初的英国社会中,由于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生活方式和社会分工也会存在差异,相应地,其性格特点和生活满意度或许会在性格上有所不同。本研究在性别上对大五人格和生活满意度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差异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由上表可知,宜人性、尽责性、外向性、开放性、情绪性和生活满意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小说人物在大五人格的各维度和生活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3.3 大五人格与其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小说人物对于20世纪初英国群体的心理特性的反映,本研究将小说人物的大五人格与其生活满意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小说人物在人格特质和生活满意度方面的关系。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可知,生活满意度与尽责性和开放性呈显著正相关。小说人物的尽责性越高,生活满意度就越高;小说人物的开放性越高,生活满意度就越高。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首先以生活满意度作为因变量,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为自变量作逐步回归分析。经检验,F(53)=5.05,p=0.029,有统计学意义,此回归方程可建立,见表6。根据结果可以发现毛姆小说中人物的大五人格中的尽责性会影响人物的生活满意度。
之后我们又以大五人格中的开放性作为因变量,生活满意度作为自变量作回归分析。经检验,F(53)=4.77,p=0.034,有统计学意义,此回归方程可建立,见表7。由结果可知毛姆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满意度会对人物大五人格中的开放性维度产生影响。
4 讨论
由结果可知,小说人物的开放性和情绪性较高,宜人性和外向性较低,尽责性处于中等水平。结合英国当时的时代背景,毛姆小说人物所处的20世纪初正处于英国社会转型时期。工业化成就了维多利亚时代的鼎盛,同时也使英国文化受到冲击, 20世纪初的英国亟需正确的社会观念去引导英国群体的发展,大部分的英国群体正如毛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过度追求物质生活,人们的信仰受到冲击,女性的自我意识还未觉醒,导致他们的精神世界无序且迷茫。从维多利亚时代到爱德华时代,旧的道德观念被打破,新的道德体系却尚未成立,阶级之间、理性与感性、乏味与激情、躯体与灵魂的不适应,潜在的矛盾与冲突隐藏于社会中,紧接着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引起精神上的悲观和文化的没落。这与小说中人物表现出的高开放性和低外向性不谋而合,证明了小说人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20世纪初英国社会群体的心理特性。
而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毛姆的小说人物在大五人格的各维度和生活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该结果的出现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1) 样本量不足,结论存在偶然性。受到对话数量的限制,此处我们只分析了54个小说人物,可能未能全面代表群体的特点。假设在样本量足够大的情况下,人物的大五人格和生活满意度可能会存在差异;(2) 小说人物的心理特性受到作者的创作心理以及创作主题的影响。毛姆作品主要反映对人性的思考和精神探索,男性与女性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影响下都需要审视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3) 小说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初的英国,群体受到女性解放运动和自由主义的影响,社会上的男性和女性差异在减小。
在对小说人物的分析中,生活满意度与尽责性和开放性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尽责性可以影响生活满意度,而生活满意度又会对开放性造成影响。根据20世纪初英国社会的现状,可以推断:小说人物的生活满意度可能来源于对社会制度的服从和男女性之间正常的恋爱观、婚姻观以及家庭观。相对于尽责性低的人物来说,尽责性高的人受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以及家庭地位的影响较大,对于现有状态的满足感使得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更高。而相比于低生活满意度的人,高生活满意度的人物则更能表现出快乐、无忧无虑、淡泊名利以及不计较得失成败的心理特征,因而开放性也更高。由此可以分析20世纪初英国群体更倾向于欣赏新观念、新价值观、新行为,并且对生活淡泊,追求轻松和有限度的参与。
本研究在研究过程存在一些不足,具体包括以下方面:5篇典型毛姆小说中,对某些人物的刻画可能由于作者自身经验和情感历程而存在偏见与不满,作品缺乏情感的亲密与深度及人文关怀可能会影响本文的分析过程;目前样本量较少,分析结果可能无法完整地反映20世纪初英国群体的心理特征情况。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在后续工作中,一方面可以对样本量进行补充,在达到统计学标准的基础上,使结果更为充分完善;另一方面还可选择其他种类的文学作品,例如歌剧、散文等文学形式进行相关心理特征的分析,扩大分析体裁的范围,以得到更系统的分析结果。
5 结论
本文通过数据挖掘的文学智能分析法研究典型毛姆小说人物,侧面探析20世纪初英国群体的心理特性。结果发现,毛姆小说人物的开放性和情绪性较高,宜人性和外向性较低,尽责性处于中等水平,生活满意度属于较高水平,说明20世纪初英国群体的心理特征整体呈高开放性、高情绪性,低宜人性、低外向性,群体生活满意度較高。毛姆小说人物的生活满意度与尽责性和开放性呈显著正相关,即小说人物的尽责性越高,生活满意度就越高;小说人物的开放性越高,生活满意度就越高。这一特点也反映了20世纪初英国群体尽责性和开放性越高,生活满意度越高。
参考文献
陈春生 (1994). 论毛姆的精神探索及创作观.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4), 49-52.
顧弘 (2004). 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解读毛姆《月亮和六便士》的主题.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1(2), 38-41.
郭婷婷, 刘金源 (2014).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英国妇女家庭地位的嬗变.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3), 80-83.
韩红军 (2012). 毛姆小说中的多维人性书写. 江西社会科学, (9), 81-84.
贺鹭 (2016). 维多利亚时期伦敦中产阶层的婚姻与家庭.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32(4), 78-84.
胡爱华, 李玉先, 朱莉 (2009). 从二十世纪早期戏剧作品看英国女性的主体意识以及地位的变化. 电影评介, (16), 109-111.
李天军 (1995). 天使与魔鬼──《刀锋》的人物形象塑造及毛姆的创作心态.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36-38+47.
刘挺, 车万翔, 李正华 (2011). 语言技术平台. 中文信息学报, 25(6), 53-62.
马上云 (2017). 叔本华非理性意志哲学对毛姆创作的影响——以长篇小说三部曲为例. 大众文艺,(16), 44.
毛姆 (2006). 月亮和六便士. 傅惟慈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毛姆 (2007). 刀锋. 周煦良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毛姆 (2011). 人生的枷锁: Of human bondage. 张柏然, 张增健, 倪俊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毛姆 (2012). 面纱. 阮景林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毛姆 (2017). 寻欢作乐. 王晋华译.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潘绍中 (1982). 在国外享有更大声誉的英国作家——萨默塞特· 毛姆. 外国文学,(1), 64-68.
邱林 (2006). 人格特质影响情感幸福感的机制. 博士学位论文. 华南师范大学.
申利锋 (200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我国毛姆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 (4), 122-127.
汪静莹, 朱廷劭, 郝碧波, 刘天俐 (2016). 微博用户生活满意度微博语言及行为特征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 32(2), 225-229.
汪顺来 (2018). 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成长小说主题思想的流变.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6(1), 115-119.
王文婧 (2017). 浅析毛姆的价值观——以《 人性的枷锁》 中 “非正常人物” 形象分析为例. 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38(6), 108-111.
吴庆宏 (2002). 论女权主义在英国的演进. 学海, (3), 92-95.
吴育锋, 吴胜涛, 朱廷劭, 刘洪飞, 焦冬冬 (2018). 小说人物性格的文学智能分析: 以《 平凡的世界》 为例. 中文信息学报, 32(7), 128-136.
萧晓红 (2016). 毛姆: 一个不老的传说. 现代世界警察, (2), 95-96.
徐琼 (2009). 毛姆小说中典型人物的精神追求. 成功: 教育, (12), 289-290.
张信勇 (2015). LIWC: 一种基于语词计量的文本分析工具.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36(4), 101-104.
Goldberg, L. R. (1990). An alternativ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The big-five factor struc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6), 1216.
Gosling, S. D., Rentfrow, P. J., & Swann Jr, W. B. (2003). A very brief measure of the Big-Five personality domain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7(6), 504-528.
Li, L., Li, A., Hao, B., Guan, Z., & Zhu, T. (2014). Predicting active users personality based on micro-blogging behaviors. PloS One, 9(1), e84997.
Pavot, W., & Diener, E. (1993). Review of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5(2), 164-172.
Gao, R., Hao, B., Li, H., Gao, Y., & Zhu, T. (2013). Developing simplified Chinese psychological linguistic analysis dictionary for microblog. In Imamura K., Usui S., Shirao T., Kasamatsu T., Schwabe L., Zhong N. (Eds), Brain and Health Informatics (pp. 359-368). Cham: Springer.
Pervin, L. (1999).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5(5), 920.
Zhao, N., Jiao, D., Bai, S., & Zhu, T. (2016). Evaluating the validity of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of LIWC in detecting psychological expressions in short texts on social network services. PloS One, 11(6), e0157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