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诗歌对家乡文化的反哺探微

2019-11-15齐瑛

知识窗·教师版 2019年8期

齐瑛

摘要:西部诗歌作为中国诗坛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部诗歌通过描写西部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彰显了它对各类文化的重要意义。“文化反哺”是指在极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文本拟从西部诗歌体现出来的历史文化,分析西部诗歌对家乡的文化反哺。

关键词:西部诗歌   家乡文化   反哺

一、西部诗歌的出现

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一个世纪的总结期,动荡和复杂必然存在,朦胧意境诗的热潮也告一段落,整个世界需要一种新的寄托,像被禁锢了太久的飞鸟需要追求自由。20世纪80年代,五四诗潮回归主流诗坛,但主流诗坛被“第三代诗人”占据,这一代诗人更加注重诗歌与生活的联系,诗歌风格更加日常化和口语化。在诗歌界乱象丛生的环境中,西部诗歌因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诗人结构造就了它独特的坚守,表现出独树一帜的特征,在动乱的年代保留了诗歌的纯真。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西部独特的自然风景,西部诗人的浪漫情怀与英雄情怀受到了广袤风光的影响,而且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较多,各民族风情与文化也为诗歌提供了更多的素材。由于时代的特殊性,20世纪末的西部诗人由一群特殊的人构成,他们大多数不是西部地区的人,但西部是他们的第二故乡,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对他们来讲西部的一切更加珍贵,他们也更加珍惜。他们虽然生活在西部,但是第一故乡的氛围还在他们生命里流淌,这一部分文化底蕴与西部文化发生碰撞,于是造就了独特的西部诗人文化。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后,西部诗歌独特的气韵有所削弱,但一直存在的历史底蕴文化造就了西部诗歌的传统。

二、西部诗歌的历史文化对家乡文化的反哺

我国西部地区历史悠久,在历史上曾是文化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西部在汉唐两代占据了重要的历史位置,即使这里“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即使这里“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但仍未阻挡人们前去一看究竟的愿望,大漠壮美的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的遗产都是亮丽的风景线。正是这些壮美的风光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想保护这些风光不受侵害,利用文化反哺的形式回馈这片土地。

反哺家乡不是只有“回家”一条路,人们还可以宣扬西部文化,利用已有的资源更好地传播西部文化。从历史的长河中,西部诗人从历史遗迹中看到了旧时人们的生活状态,获得了生存的意志,也让他们产生了忧患感,曾经的文明已被风沙吹为了废墟,只有一件件悲伤历历在目,这种沧桑感让人产生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觉。历史遗迹把人带到了战场的烽火台上,感受着血雨腥风,在古城遗址前人们曾写下“这一片遗址,可并不是为了显示悲哀。不被人忘记的死,比暗淡的生,更有意义”“我没有见过他们/凿石者已经死去/但他们灵魂的一部分/却永远留在了这里”等语句。如今,命令凿石的帝王已逝去,但凿石者的智慧仍流传至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些遗址,而是对生与死、永恒与瞬间的感悟,我们可以从“边关震颤的古钟声”里听到驼铃的执着、风铃的欢快、胡笳鼙鼓的悲壮、金戈铁马的恢宏、征战者的狂啸、戍卒的离绪,以及大漠落日的空寂和飞沙走石的轰鸣。“这是历史严峻的慨叹/这是时间悠远的沉吟”,诗人面对遗址时,会深深感受到来自历史的宣讲,仿佛自己身处于“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三、结语

西部詩歌的演变源于历史的演变,它由描写战火纷飞的一片荒凉转为大好风光与民族风情,这是环境带给诗歌的变化。但是,西部诗歌带给大家的不仅是历史,更将人们带入有时代意义的环境中发扬西部诗歌,发扬西部文化,让人们在理解诗歌的同时,更加了解西部地区,在描写大好风光时,将更多的人带到这片净土,为西部地区谋求更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园.地之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彭岚嘉,陈占彪.中国西部文化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林染.西部诗论:从高昌壁的黄昏开始[J].当代文艺思潮,1985,(4).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课题号为:GS[2018]GHBY033。

(作者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