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操作实验教学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2019-11-15郭玲
郭玲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操作实验,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实践中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下面,笔者分析和探究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操作实验的流程,以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一、切实注重实验所需问题情境,致力于提出探究性问题
因为数学实验的核心是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并对数学结论或者假设进行的操作和思维活动,属于让学生动手的数学学习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借助所学知识认识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操作实验前,教师要结合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探究性问题,为操作实验的实施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笔者可以先利用电子白板资源库,找出生活中常见的圆锥体,这样既能有效复习圆锥的特点,又能引出探究的问题:“圆锥的体积主要取决于什么?”
二、注重操作实验有效实施,高效处理数学问题
要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在探究性问题提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学什么,为什么学,如何学,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又要及时为学生释疑解惑,引导学生判定和预设实验的时间。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操作实验中对自身的预设进行判断。
如在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实验中,教师应要求学生采取数学转化思想,结合现有的知识和经验,针对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的关系进行假设,并在此基础上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寻找规律,完成实验步骤。
三、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感知,在动手操作实验中感知规律
操作实验教学能带给学生大量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实际观察、测量及实验活动中能获取相应的结论,而这一过程就是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它将学生推到思维的前沿,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动手操作实验时,学生可以从直观的观察现象向发现问题转变,通过实验验证猜测的结果,并结合验证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以及积极主动的批判性思考,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对图形特点有一个深刻印象,又能形成一定的表象,将听觉、视觉和触觉等诸多感官充分调动起来。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使用白纸剪切平行四边形,并以数学模型为基础,巩固学生已学的数学知识。然后,教师要带领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分割后形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这一规律,要求学生测量三角形底邊与高的长度,通过之前所学的三角形面积进行求解,将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加,得出四边形面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带入数值,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强化学生对数学公式的运用能力与掌握程度。与此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数学实操方法,增强师生间的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
四、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实验,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感性认知。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所以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方法进行指导,减少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存在的误差,确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有效回顾实验过程,强化对知识的认识,还能及时进行总结,从知识结论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概括能力。
另外,对于学生在操作实验中的表现,教师需要进行及时评价,这样才能更好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了解车轮的轴长就是圆心至圆上任意一点之间的距离,得出圆的半径是相等的这一结论。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让学生在数学实验中动手操作,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作者单位:扬州市扬州大学教科院附属竹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