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公众气象服务的新探索

2019-11-15潘海娃陈梅

科技资讯 2019年21期
关键词:新探索全媒体时代

潘海娃 陈梅

摘  要:互联网作为划时代的工具,推动人们进入全媒体时代,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在全媒体环境下,传统的公众气象服务工作受到挑战,但同时也给公众气象服务的创意表现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载体,带来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该文对公众气象服务如何顺应全媒体时代,不断创新发展,做出了一些相关措施,做出了一些新的探索。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公众气象服务  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c)-0234-02

公众气象服务是气象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重要体现,经历了从声音到图像、从文字到主持、从电视到网络的发展。在全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正朝着多元化、个性化、互动性和高速传播的方向进展[1]。在此背景下,公众气象服务者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全媒体的特点,大胆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和传播模式,推动公众气象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1  公众气象服务现状与面临的困境

现阶段,我国公众气象服务的主要内容有:天气实况、天气预报预警、大气环境监测预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和百姓生活指数预报等内容。传播渠道主要有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短信、热线电话、客户端,传播方式以固定时段、单向广播式发布为主。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全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公众气象服务逐渐暴露出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1 传播手段单一,内容乏善可陈

长期以来,公众气象服务采取的是单向的、自说自话的传播方式,对受众是谁、在哪里、需要什么等缺乏足够认知。由于服务方与受众方之间缺乏沟通,可能会提供受众方迫切需要但晦涩难懂的专业性术语,甚至有可能服务方在付出辛勤劳动后提供了受众方不需要的内容。

1.2 表达方式单一,个性特色不足

公众气象服务往往采用常规语言来表达,与丰富多彩的网络语言相比,多了一点专业,少了一点幽默;与方言相比,多了一些官腔,少了一些亲民;与韵文动画相比,多了一份严肃,少了一份活泼。

1.3 习惯背靠体制,缺乏市场活力

在各类公众气象服务中,气象影视服务发展较为迅速。在气象影视发展初期,中国气象局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天气预报工作的通知》,赋予气象部门气象节目制作和播放的权利,我国气象影视产业由此得到长足发展。但是,随着有关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媒体时代的冲击,气象影视节目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发展困境。

2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

根据“360百科”的定义:“全媒体”是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5W)。可以看出,全媒体至少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2.1 便捷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网民人数达8.29亿,其中98.6%是手机网民[2]。随着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以及数字化城市的发展,无线网络的覆盖面逐年加大,公众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大幅提升。

2.2 新颖

“全媒体”是综合使用图文、音视频等信息的新颖形式,并通过各类媒介,如显示屏、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全方位传播信息,有着很快的传播速度。迎合当代年轻人的需求,有着较强的关注度和吸引力。

2.3 交互

“全媒体”具有沟通和交互功能,公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可以体验互动的乐趣,将有力地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全媒体”时代,公众既是信息的消费方和传播方,又是信息的制造方。

3  公众气象服务的创新探索

3.1 丰富服务内容

构建以新媒体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生态体系,统一配置公众气象服务的内容资源。充分挖掘气象大数据和拥有气象专家的优势,结合各媒体传播特点和规律,实现预报预警类、资讯类、科普类、专题类等各类气象产品的分众式服务和传播。如:针对突发灾害性天气,第一时间通过短信和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利用手机通知栏实现快速发布;同时利用PC端不受播出时长限制的优势,可对气象灾害形成原理、防范措施等做一个全面报道;而传统的气象节目,如电视和广播,可提供深度解答和在线互动,从而形成“移动端讲快、PC端讲全、传统端讲深[3]”的媒体融合传播格局。

3.2 提高服务效益

构建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气象信息智能推送和个性定制服务模式。目前,各地大数据管理中心和通信运营部门,拥有较完整的用户基本资料、行为习惯、行动路径等基础信息库,气象部门可根据气象灾害特点,对接基础信息库,实现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气象信息精准、快速发布。同时,对受众信息进行研究分析,根据不同受众需求,精准“画像”,如为运动、旅游、健康、交通、农业等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专业气象信息服务,实现智能制作、按需推送、精细服务。同时,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对特定区域、特定时间段、特定灾害域值等多类气象信息进行个性化定制,进一步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效益和受众粘度。

3.3 提升服务质量

适应读屏时代需求,树立“移动优先”的全媒体思维。以激发受众阅读兴趣和参与热情为目的,准确把握服务内容,创新表达方式,变阅读为悦读。利用数据可视化的特点,将晦涩难懂的气象数据用生动直观的图表、漫画、音视频、直播、动画等形式予以展示,探索开发融入型的情境类、竞答类、构建类等气象闯关小游戏以及H5、VR等新手段、新技术,选择最适合的展示形式,恰当运用网络语言、各地方言和韵文动画等公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以滿足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公众需求,在第一时间抓住公众眼球,最大限度提高传播效果和服务质量,带动全民防灾减灾自救能力的提升。

3.4 树立服务品牌

全媒体时代,也正是信息爆发时代,网络上各类天气预报、天气后报等信息林林总总,真假难辨。由于天气的偶然性,不被人为所控制,即使是权威的天气预报也会有些偏差,这更让那些假信息有了可乘之机。然而,近年来,短时气象预报准确度已超过85%。随着气象探测数据在时空密度和质量上的不断提高,随着各类气象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有机融合并协同分析,必将进一步提高短时气象预报的准确率,气象部门应该有信心,也有必要树立自身的公众气象服务品牌,勇敢地亮出属于自身的LOGO。

3.5 拓宽传播途径

顺应全媒体的传播特点,打通“报、网、端、微、屏”等各种资源,形成基于用户体验的跨时空、可检索、超文本、可交互的综合性平台,既可传播气象信息,又可开展科普教育,发布内容和手段突出“在线监控、在线显示、在线管理”,公众可读、可看、可听,可查、可录、可存,自由地获取各类所需的气象信息。气象部门不仅要强化自建渠道的传播能力,提供权威信息,还要鼓励各类信息发布渠道积极参与权威信息的传播,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4  结语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公众气象服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智能到智慧,新业态呼之欲出。随着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公众气象服务的新形式还将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搜狐网.评论员文章:全媒体时代是个大趋势媒体融合发展是篇大文章[EB/OL].(2019-01-27).http://www.sohu.com/a/291892614_120037266.

[2] 第一财经.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2-28).http://www.yicai.com/news/100127009.html.

[3] 中国新闻网.传统与新兴媒体相“融”新型媒体集团初具雏形[EB/OL].(2017-01-09).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01-09/8117633.shtml.

猜你喜欢

新探索全媒体时代
微媒体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聚类分析方法的高职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新探索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国培计划”河南省幼儿园师资培训模式新探索
全民健身视阈下体育产业发展新探索
基于改革后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