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建筑场地认知的教学模式探讨

2019-11-15马腾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0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

马腾

摘要:建筑教学是一个连续反馈的过程。场地认知作为建筑设计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具有综合性、灵活性、逻辑性、时代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促生了两种常见的教学模式:自上而下的引导式教学、自下而上的自发性研究。文章从场地认知教学环节的四个特点出发,对常见的两种教学模式展开具体探讨,并进行相关教学的评价与思考,以期达到对场地认知教学中多元与开放的启发思考。

关键词:教学模式;建筑教育;场地认知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0-0236-02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是一个连续反馈的过程。从空间感知,到建筑本体,再到建筑与周边的环境场地,教学内容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因此,当代国内高校的课改,常以建筑认知规律作为依据,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或专题属性的环节划分,以便学生更加系统扎实地掌握相关知识要点[1]。而本文探讨的场地认知教学环节,便是由此产生。

场地认知是将场地要素进行拆解梳理的过程,既包括场地自然属性的理性认知,又包括人文属性的感性认知,旨在加深学生对场所的感受、理解与思考,培养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教学进程做准备。因此,针对场地认知的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它的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一、教学环节特点

1.综合性。对场地的观察与理解,涉及地质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城市规划等不同专业。学科交叉性较强,是自然学科与人文社科的结合,具备综合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根据场地的自身情况,结合课程主题因素,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安排。

2.灵活性。学科交叉不仅使教学具有综合性,还带来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具备灵活性。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言,这种灵活性常常体现在调研方法上。例如,对基地人文属性的分析中,可能会采用社会学的问卷调查法或访谈记录法,进一步加强场地内部的人群心理、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的感知与了解。

3.逻辑性。此环节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现象、发现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将复杂的场地拆解成众多单一的元素,在探寻其中的现象与规律之后,将其按照相关逻辑再现同构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贯穿指导,保证学生逻辑的连贯性,从而加深其对场所运转方式的理解。

4.时代性。时代科技的进步,往往体现在技术的支持上。例如,场地探测设备、GIS或Google earth等软件的普及、网络信息的查询与共享等,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具有时代性。

二、常见的两种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根据上述教学的特点分析,以师生各自主导程度的不同,衍生出两种秩序:自上而下的引导式教学、自下而上的自发性研究。

1.自上而下的引导式教学。自上而下的引导式教学,是指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主导,针对性地进行场地调研或文献查阅,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课程往往已经设置好任务书,调研或查阅的内容、方法等标注其中。与之配套的,还有教师对场地相关介绍或文献案例等进行讲授式教学方法,重点锻炼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偏重再现性思维。这种教学模式,更注重已设定好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辅助下,能够更为系统地练习对场地认知的分析方法,并且在教学环节的评定中,标准统一,容易验收考评学生的学习成果。但是,学生也会受到先入为主的引导,对场地的感知与思考受到相关影响。另外,教师引导的认知方向,往往是搭配课程主体进行的,不能穷尽场地所有资源,也需要学生在场地调研的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此种模式常见于低年级的课程教学中,更适合通用的、普适性的场地认知方法教学。

2.自下而上的自发性研究。自下而上的自发性研究是指以学生自身行动为主导,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与优势,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形式,对场地进行自发性地认知研究。教学安排是以行动为导向,自拟任务书,教师则扮演辅助指导的角色,重点锻炼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偏重发散性思维。这种教学模式更注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在项目合作中的责任意识。但是,学生可能会产生无头绪或跑偏的现象,需要教师及时介入进行指导。另外,每个学生的认知方向不同,在成绩评判环节可能会困难些。此种模式常见于高年级的课程教学,更适合课题研究形式的场地认知教学。

3.取长补短,相互结合。上述两种教学模式,各有优缺点与适用范围(表1)。无论是自上而下的引导式教学,还是自下而上的自发性研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会依据课程设置,进行互补组合。例如,我校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城市集合住宅设计》,在场地调研的手法上,以学生为主导,自发性去发现、分析场地要素。而在调研内容上,则通过讲解授课与规定限制,引导学生以城市社会相关问题研究为导向,用城市意识与社会意识去认知场地存在的问题。

三、教学评价与思考

教学模式的形成,往往离不开教学经验的积累。即使同样的教学模式,在不同时期的教学实践中,也会产生新的收获与思考。反之,教学评价也是对教学模式的一种修缮,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注重学生客观逻辑分析的同时,也尊重主观上的感性认知。关于场地认知,学生常常会从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等方面进行感受与分析,这种认知是常规的、系统性的,与后续的设计环节存在逻辑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场地的一个优势就是学生后续设计的灵感来源。这种不成系统、片段式的主观感性认知,也是值得重视与呵护的。

2.场地认知的教学模式,不是追寻四海皆准的通用公式,而是要因“地”制宜进行引导。常规的教材与课程教学,是以具有普适性的技术与文化为主。而现实中,每个场地的情况都会有所差异,甚至存在特异性。课堂教学常见的、大众的场地认知方法,可能无法对这种特殊的、个别的要素进行分析解读,这时候就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引导认知。例如,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场地内部的材料或房屋建造方式极为特殊,这时可能就需要用到劳动体验的认知手法。

3.场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在课程安排上应当注意好衔接。场地意识的培养包括场地感知、分析与设计。小到场地内部的停车位,大到场所精神,无不涉及到场地概念。在课程配置上,有场地设计课、环境心理学、GIS软件应用等,都会涉及场地意识。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应当注意好内容衔接,环环相扣。

四、结语

总之,场地认知的教学模式,应当以适应社会动态发展、设计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场地问题的能力[2]。同時,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法,充分调动师生教学与研究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多元与开放的建筑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丁蔓琪,冯静,李延龄.“化整为零”模块化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析——以二年级独立式住宅课程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1,29(11):168.

[2]孙克真.2008年“建筑教育的新内涵”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特殊教育学校在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PBL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三元重叠教学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