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方法研究

2019-11-15余雷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0期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持续改进培养目标

摘要:文章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方法,通过调查问卷与数据收集、构建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机制以及利用教学归因分析策略对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与社会评价反馈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调整培养方案,修订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和实践环节安排等,进而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持续改进,以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目标;持续改进;社会评价反馈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0-0176-03

一、引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我国工业实现电气化向自动化方向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苏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和良好的文化传承。2013年被列入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校一直高度重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在“211”建设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育、优势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建设方面都予以政策及经费的大力支持[1-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每年对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全面修订,并且每年可进行课程的细微调整。每学年上学期由校教务部发文启动,依据学院教学委员会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评价与修订实施细则,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进行全面修订,最后由学院教学委员会交教务部备案及向社会公开,并负责执行。针对每年的课程的优化调整,学院领导会定期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或用人单位开展人才培养讨论会,参加有关专业规范建设的研讨会。通过分析毕业生质量信息数据库与调查问卷,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总结社会评价调查经验,改善用人单位和高校的毕业生质量评价制度。通过归因分析得出主要问题和不足后,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培养方案,修订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和实践环节安排等[4-5]。从而不断完善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教学适应体系以及教学目标达成度,不断完善教学和修订培养计划,进而实现培养目标。

二、基于问卷调查的毕业生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客观、全面、深入地评估我们的培养目标制定与达成度情况,本专业通过调查问卷与数据收集、构建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机制以及利用教学归因分析策略对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与社会评价反馈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招生、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及专业设置等环节的工作。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高校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机制,对于促进高校就业信息流通渠道的畅通,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积极意义。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机制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作为支撑。

毕业生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作为支撑,包括应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结果数据、教学管理数据、用人单位需求与评价数据、校友数据等。用人单位收集的数据信息作为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状况评估的又一个依据。近几年由本专业教师深入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华电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特种设备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访问,收集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能力的评价意见,主要包括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对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建议,对电气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建议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建议等。

收集数据工作由学生工作办公室组织进行,由学院分管学生的副书记牵头,教学院长、辅导员、班主任协助,问卷内容涉及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社会责任心、人文社科素养、社交技能、国际视野、实践动手能力、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创新精神、紧贴技术前沿、教学方法手段、工作态度、外语能力、身体素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方面。通过对数据分析基础上对培养目标达成度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并对培养目标进行调整与修订。以2016年开展的往届毕业生调查为例,面向2012届学生的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发出56份,收回25份有效问卷;同时面向2012届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发出56份,收回53份有效问卷。从收回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校友来自政府机关、国企、私企、外企或合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军队等不同领域,对反馈情况进行分析,有如下的反馈结果:

1.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获得肯定意见,但非技术能力培养有待改进,主要包括国际视野、沟通合作、素质拓展等方面。

2.教学实践培养质量获得肯定意见,但在实验场地、实践教学模式、实践环节优化等方面有待改进。

3.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基本获得肯定意见,但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方面有待改进。

4.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本获得肯定意见,但在科技创新项目、竞赛、活动等方面对全体

学生的覆盖面有待提高。

三、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

近三年,本专业按照培养目标的修订制度,依据由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组织收集毕业五年左右学生的《苏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反馈意见调查表》以及收集《用人单位对苏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反馈意见调查表》,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讨论后,通过“社会评价机制”需要每五年左右制订和改进培养目标一次。但本专业近年来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学校专业定位以及地方产业升级,及不断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培养目标近年来每次都有一定的变化。随着地方经济产业升级逐渐定型和逐步达到专业认证标准,培养目标的修订会依照相关制度及评价机制每五年左右制订和改进一次。

本文以本专业2015级和2016级培养目标为例进行持续改进分析研究,从培养目标的对照表来看(表1),2016级相对2015级来说改动幅度较大。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本专业的毕业要求,明确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尤其是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社会需求”纳入专业培养目标。另外,对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左右的事业发展预期给出了细化,具体为“毕业5年左右具有较强的电气工程实践能力、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能力、团队沟通与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创新实践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

另外,在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选修和新生研讨由4学分增加至10学分,全校公共选修课程由4学分降至2学分,持续加大本科生的科技创新力度,保证学生100%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同时该培养目标体现了苏州大学的地方特色,从长三角地方经济及制造产业特色角度出发培养电力系统、电子制造、装备制造等区域产业急需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新的培养目标在原有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既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又强调在本专业领域的职业能力、非技术因素能力培养与可持续发展,对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等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以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骨干工程技术人才。

四、总结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学校专业定位以及地方产业升级,本文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5级和2016级培养目标为例进行持续改进分析,通过构建基于问卷调查的毕业生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培养目标的修订,以期培养出电气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敏强,程明,李扬.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知识体系框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2):44-46.

[2]许鹏奎,虞庐松.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4):633-637.

[3]余雷,张茂青,费树岷.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PID控制部分的教学[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2):104-106.

[4]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4,(1):42-47.

[5]余雷,王富东,杨歆豪,费树岷.控制类课程工程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36(2):7-8.

猜你喜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持续改进培养目标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精益管理在国际物流服务企业的应用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