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基于文本的习作指引浅析
2019-11-15郭春凤
郭春凤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见,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互动互逆的过程。阅读是基础,是吸收;写作是实践,是运用。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总结写作的经验;在写作中不断延伸阅读,综合提高表达能力。读和写是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让阅读更好地为写作引路。
一、积累文本语言,丰富个性表达
教材中所选文章的语言都是规范典雅、准确贴切,或生动形象,如诗如画,或精辟犀利,入木三分,教学时学生常常会被深深感染,陶醉其中,激发强烈的共鸣。如《春》一文,朱自清先生妙笔生花,点染出春天的流光溢彩,春意盎然,其中生动的比喻,一气呵成的排比等修辞的运用使得语言摇曳生姿,俯仰皆美。积累这样的语言,何尝不是丰富个性化语言表达的捷径呢?
二、仿照文本结构,厘清行文思路
刘湛秋先生写作的《雨的四季》一文,四季的雨如四幅風格迥异的美丽图画,春雨美丽娇媚,夏雨热烈粗犷,秋雨端庄沉静,冬雨自然平静,层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淋漓地抒发了作者对雨的深情爱恋和对人生的美好追求。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和作品细致深入对话的过程,就是在作品中涵泳体会的过程,就是学生和作者选材、构思的交流与碰撞的过程。教学完文本之后,我让学生仿写应景文章《秋》,要求描绘秋天三四幅图画,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形象表达,抒发对秋的热爱与赞美之情。由于有本可依,有章可循,有情可抒,所以学生的习作都有模有样,具体充实。有的从“秋风、秋雨、秋果”三个方面行文,有的从“秋在田野、秋在果园、秋在校园”表现,层次分明,结构紧凑,思路清晰。
三、模仿文本表达,巧用表达方式
七年级学生能简单叙述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但是缺少生动描写和深刻议论,文章常常干瘪无味,尽显骨干之峭拔,没有血肉之丰腴。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精彩的语段,揣摩其中的奥妙。如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作品《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叙述了“我”在遇险时,父亲沉着引导,让“我”一步步化解困难,最终成功脱险。其中“我”的心理变化是通过一系列传神的描写表现的,有关于悬崖的高峻险要的环境描写,“我”和朋友杰里的对话描写,“我”的攀爬动作描写,父亲的语言描写等,人物形象鲜明,心理刻画细腻。通过学生圈画表达心理变换的词语,勾出描写心理的语句,批注“我”的心理成长变化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描写的作用。课后作业我布置了《这也是一节课》,要求学生仿照课文,将自己人生中遇到的一次成长过程叙写下来,细致描写心理变化过程。
当写作有了范例,行文自然不再艰涩难熬,孩子们有的写受伤的麻雀努力飞翔,给考试失利的自己进取的动力;有的写碰瓷青年被正直老人机智拆穿后悔过自新,给自己以启迪。孩子们的习作中有典型环境的烘托,有人物语言与动作描写,并且在结尾画龙点睛,抒写自己的思考感悟,这样的仿写无疑是成功的。
四、仿照文本写法,鲜明主题思想
文学大家之作常常运用一些写作技巧,有的运用对比,鲜明地突出主题;有的欲扬先抑,跌宕起伏;有的以小见大,平中见奇。如冰心先生的散文《荷叶·母亲》,采取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荷叶妙比成母亲,将荷花比作“我”,将母亲在“我”遇到人生困难时的无私深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课后我让学生仿写,借用一事或一物,传情达意,抒写内心的情怀。学生有借劲松传情述志,有借烛光赞颂母亲,其中有位学生写道当自己误了最后一班车,回到家时“妈妈把饭端上来,没什么特别的——一碗稀饭,一个馒头,两个家常小菜。我饿狼一般扑上去,津津有味吃起来。虽然没什么大鱼大肉,但我觉得,每天能吃到这样的饭菜,已经很幸福了。因为,饭菜有妈妈的味道,有家的味道,有爱的味道”。孩子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对妈妈的无限感激与挚爱。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唯有充分的阅读,才能有精彩的写作。通过阅读教学来指导习作是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的最好途径,希望各位同仁用好文本,让学生学会在文本中迁移并创作出好文章。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