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生物学会科普工作现状与思考
2019-11-15赵东平周丽娟
赵东平 周丽娟
[摘要]科学家缺少做科普的时间和精力,科普能力缺乏和激励动力缺乏是制约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活动的主要障碍,而科普经费来源少等问题制约着微生物学会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此,加强顶层设计、提供针对性培训、建立多元化经费筹措力度等可以逐步解决现存问题。
[关键词]科普评价培训
[中图分类号]N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19)100043-02
中国微生物学会是发展我国微生物学科事业的社会力量,为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做了大量的科普工作,社会效益显著。中国微生物学会开展的一系列科普工作使公众了解了微生物学的相关科学知识、树立了科学观念,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中国微生物学会开展科普现状
(一)合作举办食用菌科普专栏或制作科普节目
食用菌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微生物学会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合作,策划和制作了“药食同源的美味——食药用菌”专栏[1],介绍了猴头菇、灵芝、块菌、羊肚菌、黑木耳及冬虫夏草等可食用的大型真菌类。学会与北京电视台、北广传媒科协频道、科协频道、《科技日报》等合作,围绕海藻糖、酶等方面制作科普节目或发表科普文章。
(二)举办第二届中国微生物培养皿艺术大赛
由中国微生物学会主办、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微生物培养皿艺术大赛[2],来自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微生物研发企业等单位的参赛作品有近300幅。经过自由报名、网上点赞、初评和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作品。本次活动吸引了95万人次参与,对于微生物知识在社会公众中的普及以及激发微生物研究者的创造力具有积极意义。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中国微生物学会配合科普周和科普日活动,与市、县级科协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3-5]。在北京(房山、西城、丰台、海淀等区)、山东(济南历城、济宁市邹城和泗水)和浙江(丽水的莲都、景宁、青田和庆云县,杭州的余杭和临安区,宁波的鄞州区)等地的大中小学完成42场科普讲座,直接受众为12941人次。中国微生物学会与北京航天恒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中国农业微生物科普馆,接待参观和培训的人数超过26250人次,全年讲解超过1460场次。中国微生物学会与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单位共建中国农业微生物科技馆,接待各界团体20个。XUEHUI学会2019年第10期2019年第10期中国微生物学会科普工作现状与思考XUEHUI
二、学会科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大多数科学家缺少科普的时间和动力
科学家的核心任务是开展科学研究,其中申请科研项目资助、进行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及发表论文或专利等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此外,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科学家做科普的激励机制,导致科学家的科普热情不高。科普能否受到科研机构及大学的足够重视,能否成为科研人员的行为选择,实际上会受到科研机构和大学相关制度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6]。领导层对科普工作的认知和理解,会影响整个机构对科普重要性的判断。科学家本人对科普重要性的判断,直接影响他们对科普工作要求和安排的态度以及行动选择。
(二)缺乏充足的资金来源
学会在日常的科普活动中,获取经费的来源主要是政府的项目招标和企事业单位的委托项目。而学会的科普经费很少有专业的项目支持,与科研项目相比,科普项目申报的途径相对少很多。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取消了对科普类项目的资助,相比于科研项目已经形成的常态化申报途径而言,科普类项目的申报途径还远未形成常态化,其资金资助额度也相对较少[7]。
(三)缺少专业的科普培训
我国科学家参与科普的客观条件不尽如人意。首先,科学家自身的科普能力亟待提升。科学知识转化为科普知识并非易事,而我国科学家很少接受科普相关的培训,因此在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浅显的科普知识时,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一些领域,科普与科研差别较大,要想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必须在形式、内容、传播渠道等方面有所创新,仅仅靠科学家以及学会自身完成,显然不够现实。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筹措机制,加大学会科普投入力度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吸引社会资本资助学会科普事业建设,形成双赢局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各种社会力量出资赞助,形成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利用微生物博物馆、科技馆等科普宣传设施发布经审核通过的广告内容,通过众筹众包、项目共建、捐款捐赠、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学会科普工作建设中。
(二)加强顶层设计,设置考核和评价机制
做好科学普及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对于激励科技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意义重大。科学家的参与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打消科学家的顾虑,需要从制度层面着手,设置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不仅要将科普这一科学家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落到实处,还要将科普作为科研工作考核指标之一,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保障措施,用制度激发科研人员形成更大的科普热情。
(三)提供针对性培训,提升科普专业化水平
对科学家开展专业化的传播技巧培训,提高培训效率的同时,也要提高培训的效果,如利用高校和研究院所成立的科协组织,明确科普培训任务,有效开展科普培训;发挥学会对科学家的组织能力,引入科普传播研究机构,为其提供专业的传播培训。
参考文献
[1]中国微生物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与《知识就是力量》合作举办食用菌科普专栏[J].中国微生物学会通讯,2018(1):12.
[2]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中国微生物培养皿艺术大赛”优秀作品评审会在北京举行[J].中国微生物学会通讯,2018(3):18.
[3]中国微生物学会.2018年科普进校园活动春起北京[J].中国微生物学会通讯,2018(1):12.
[4]中国微生物学会.科普进山东科普进北京[J].中国微生物学会通讯,2018(2):11.
[5]中国微生物学会.科普走进浙江美丽村镇[J].中国微生物学会通讯,2018(4):19.
[6]莫扬,彭莫,甘晓.我国科研人员科普积极性的激励研究[J].科普研究,2017,12(3):26-32.
[7]国家自然基金委.关于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請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EB/0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