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一声还是嗯两声?
2019-11-15刘洪波
刘洪波
聊天要回复“好的”或者“嗯嗯”,不能回答“嗯”。有一个网友说,自己因为回复“嗯”,被上司教育了一番。这事情成为一个小热闹,可见人们还没有全都接受“嗯”與“嗯嗯”的表达差异。但是,毕竟回答“嗯嗯”是基本的微信礼仪,好像也定性了,还有知名情感博主、伦敦大学的心理学博士来背书:从职场心理学的角度看,老板的批评没有大的问题,回复“嗯”“哦”等简单的一个字,往往代表对他人的一种不尊重,而回复“好的”“是的”,多一个字看起来有礼貌且尊重对方,有种“上了心”的感觉。
普通劳动者必须连说两个“嗯”的语境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怎样树得起来呢?
嗯一下,还是嗯两下,对其差别,我是无感的。但经过上面的“问题化”,以及成为问题后又引出一番道理,我就有了些感受,不是觉得“嗯”和两个“嗯”真的什么差别,而是感慨当了上级果然能够产生特殊的话语敏感,和表达和维护这种感觉的“敏感权”。
“嗯”也好,“嗯嗯”也好,都是话语中的接受性回应,表示对对方的话语收悉且接受。收悉就是“知道了”,接受就是“就这样办”。显然,与“好的”“是的”相比,“嗯”或者“嗯嗯”没有明确的肯定、赞同之意,而只是表示接受。
要说在上司、老板、领导那里,更喜欢“好的”“是的”,而不是“嗯”“嗯嗯”,还令人容易理解,毕竟赞成与接受是不同的。但对“嗯”几下也敏感,可能是连来几个“嗯”有点接近于叩头如捣蒜,多个动作即使做得马虎,比只叩一下让他们稍爽一点吧。
这真的是“心理学”,而不是语言本身的事情了。还要注意,这是“职场心理学”。强调职场,也就是强调有着上下级关系、科层关系这种场合。这样的场合,与日常的人际心理学不完全一样。日常的人际关系中,叫一声小李或者老张,没什么大不了,但在“职场”,称呼就要归到科层体系里面,整个语言模式也得变换,老板对下属,嗯嗯可,嗯也可,不置一词可,“说得不对”也可,但反过来,那就只能是“好的”“是的”“对”,最起码也得是“嗯嗯”。
这种“职场心理学”,其实又可以叫“主从心理学”,是在有主人有从属的框架下适用的一种东西,那里面有源于主从关系的敏感性或者简直就是过敏性反应,也有源于这种关系的不敏感或假装不敏感的反应。居主位者可以计较“嗯”还是“嗯嗯”,可以不敏感于回复还是不回复的礼仪,从属者则必须对自己的话是否得到回复以及得到怎样的回复,在态度上毫不敏感,而只敏感于对方的心理需要得到无微不至的照应。
这是一套多么诡异的心灵按摩术,又是一套多么严密的体贴进化论。
如果我们不是从主从关系出发,而是从主体间关系出发,两个人之间怎样说话,就会另有一套模式、逻辑和道德。如果我们用劳动心理学、劳动者心理学来代替职场心理学,可能就会认为回复一个嗯还是两个嗯并没有什么不一样,不值得为之而不高兴,会说谁为此不高兴谁就是过敏症。但现在我们没有来讲主体间关系,也没有人来研究劳动心理学。
正观看“嗯嗯”事件之时,我读到一篇文章,说部分青少年劳动价值观异化,好逸恶劳、嫌贫爱富、不尊重劳动和普通劳动者、劳动教育缺失等等。在一个连普通劳动者必须连说两个“嗯”都会被学理化和道德化,言行由职场心理学、主从心理学主导训练的社会语境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怎样树得起来呢?
(摘自《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