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感物说”

2019-11-15夏侯南希

北方文学 2019年30期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钟嵘陆机

夏侯南希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激发了个体精神的解放,文学创作呈现繁荣之势。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感物说”的崛起。这一理论在陆机、刘勰、钟嵘那里得到了长足发展,他们三人对“感物”的理解各有侧重。陆机《文赋》认为“物”主要指自然景物。刘勰《文心雕龙》所言的“物”也偏向自然景物,但更强调诗人感物的主观能动性。钟嵘《诗品序》扩大了“感物”的范围,自然景物、个人生活的悲欢离合,乃至家国政治大事都被囊括其中。通过对三大文论中“感物说”的探析,阐明其中的关联和发展脉络。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感物说;陆机;刘勰;钟嵘

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1)[1]这个说法是不错的。社会的动荡不安激发了个体精神的解放,使得汉末魏晋以降的文学创作呈现繁荣之势。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感物说”的崛起。“‘感物说以中国先秦时期儒家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为基础。该学说认为人和天之间是相通的。人是可以与独立于人之外的事物相交感的,人可以在内心感知到天与人的相统一的关系。”(2)[2]这一理论在陆机、刘勰、钟嵘那里得到了长足发展。

陆机在他的《文赋》[3]中提及了与“感物”有关的内容。“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3)有感于四时变迁,万物盛衰,看到秋天的落叶便觉悲伤,目睹春日的柔枝便生欢喜。这里的“瞻万物而思纷”是陆机“感物”理论的核心观点。自然界中的任何一个事物都足以成为作家生发情感的契机。于是“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4)早在战国时期,宋玉的《九辩》就感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从而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悲秋母题。陆机的“感物”理论是对宋玉“悲秋”的进一步发展。而后的刘勰、钟嵘又在陆机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探讨。

刘勰在《文心雕龙》[4]中更为鲜明地发展了“感物说”。《物色》篇专门讨论了文学创作中景与情的关系:“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5)不仅表明四时景物的变化波动会震荡人的心志情感,还认识到文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情,由情的生发引起创作。《明诗》篇指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6)揭示了作家的个性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人的不同性情会激发对外物的不同感受,从而吟咏出不同面貌的诗作,这一过程是自然而然的。这就深化了对感物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在《物色》篇中,刘勰还指出“诗人感物,联袂不穷”(7)。由此,“感物”过程是一个充满主观能动性的思维发散的过程。面对自然界中的同一个物象,不同诗人会生发出不同的联想和感受,从而创作出迥然不同的作品。拿“月”这个意象来说,在李白心中,月常常是“明月”,如“举杯邀明月”(《月下独酌》其一),“举头望明月”(《静夜思》)等等。而李煜却把月写成“如钩”的样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明月朗照是李白寄托给月的圆满,缺月如钩则是李煜倾注于月的悲凉。豪放飘逸与忧郁苦闷的两种情感态度通过对同一事物截然不同的描述呈现了出来。

与刘勰差不多同时的钟嵘,在他的《诗品》中着重提到了“感物”问题。《诗品序》[5]开篇即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8)言明自然万物对性情的感发过程。但钟嵘的观点有新的变化,他大大地拓展了“感物”的范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9)在这段文字里,钟嵘所说的“物”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范畴:一是自然景物。纷繁变幻的四季物候能触发创作者的情感,从而引起创作活动。二是个人生活的悲欢离合。亲朋聚会往往轻松愉快,于是寄情于诗文以增添雅兴;临行话别常常凄苦孤独,因此将一腔愁怨托付给诗文创作。三是上升到政治层面的家国大事和民族大义,诸如屈原见放、昭君出塞、沙场征战、边疆戍守等等。可見,除却自然景物之外,钟嵘更关注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穷达荣辱,乃至国家政治生活对创作动机的影响。此外,钟嵘还援引孔子“诗可以群,可以怨”的观念,强调了诗歌在吟咏性情的同时能够促进心灵的沟通交流,抒发内心的不满和怨愤,凸显了诗歌慰藉人心的功能。这一观点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时代因素。汉末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于是个人生命历程中的种种苦痛挣扎和无可奈何的家国之感自然而然地成为创作冲动的来源。

通过梳理陆机、刘勰、钟嵘三人对于“感物”的论述,不难发现三者之间的关联和不同之处。陆机所言之“物”,主要指自然界中的各种景物。刘勰发展了陆机的“感物说”,他对“物”的理解与陆机相近,也偏向于自然景物。但他更强调诗人感物的主观能动性。所谓“人禀七情”,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情,不同的性情又会激发出对外物的不同感受,从而创作出不同的诗作。钟嵘所说的“物”,在范围上有了很大的拓展,自然景物、个人生活的悲欢离合,乃至家国政治大事都可以成为感受的对象。而他更加重视家国大事“感荡人心”的作用。由此,钟嵘对“感物说”作了进一步完善,使得这一理论渐趋成熟。魏晋南北朝文论对于“感物说”的探讨,对后世文论和文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值得更深入地研究。笔者此番梳理论述,权当抛砖引玉。

注释: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8.

朱文霞.浅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感物说”[J].汉字文化,2018,(14):39.

(晋)陆机.文赋.裴晋南,何凤奇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汉魏六朝赋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02.

(晋)陆机.文赋.裴晋南,何凤奇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汉魏六朝赋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02.

(南朝梁)刘勰著;王运熙,周锋译著.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462.

(南朝梁)刘勰著;王运熙,周锋译著.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45.

(南朝梁)刘勰著;王运熙,周锋译著.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463.

(南朝梁)钟嵘.诗品序.郭绍虞主编,王文生副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06.

(南朝梁)钟嵘.诗品序.郭绍虞主编,王文生副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07.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朱文霞.浅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感物说”[J].汉字文化,2018 (14):39.

[3](晋)陆机.文赋.裴晋南,何凤奇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汉魏六朝赋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梁)刘勰著;王运熙,周锋译著.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5](梁)钟嵘.诗品序.郭绍虞主编,王文生副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魏晋南北朝钟嵘陆机
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探究
从《文心雕龙》看刘勰对陆机的批评
浅论陆机诗歌中的时光意识
钟嵘论赋、比、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