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南往事》的语言特征及地域叙事艺术

2019-11-15陈福

北方文学 2019年30期
关键词:老城恩施语言

陈福

摘要:安丽芳女士《施南往事》的面世,为恩施地域文学书写注入了新鲜与活力。作品中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娓娓道来的陈述性忆事、口语化的地方表达让老城生活、恩施“小人物”、土苗文化有滋有味。

关键词:施南往事;语言;恩施;地域

首届恩施少数民族文学高峰论坛之后,安丽芳女士携其首部散文小说集《施南往事》横空出世。施南是湖北鄂西老城恩施的旧称,该作品是作者数年间重点挖掘、实地走访、用心整理的恩施故人往事的合集,其中有三十六篇散文和一篇中篇小说。其语言风格朴实无华而又雅致端丽,文白杂糅而兼具乡土之美和意境之美,将恩施地域文化灵活再现,极具研究价值。

小学四年级辍学,做过建筑工、机械工,现在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她,就是恩施籍女作家安丽芳。安丽芳出生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热爱古典文学,受其熏陶,安丽芳自幼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20世纪80年代发表首部作品,到荣获全国奖项的散文《姐姐》,接着是跟随时代步伐创建“施南往事”微信公众号,她把对文学的热爱倾注于笔端,凝结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著名作家莫言为《施南往事》题写了书名,这本散文小说集以故土恩施为原点,记录了安丽芳女士在这里生活过的点点滴滴。她用手中的笔把记忆中的故乡、故事、故人保留下来,通过“王瞎子”、“麻孝歌”、“廖老汉”、“小丝棉”、“老范”等这些林林总总的小人物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所展现出的各种生活轨迹和人生方向,表达了对鄂西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劳动人民生活遭遇的同情与怜悯,彰显了对当下美好恩施的祝福。合集由散文《老城人物》《人世间》《施南往事》和中篇小说《流来庵》构成,《老城人物》中书写了兄弟情深的朱八字与罗剃头、橡皮性格的陈半天、憨头憨脑的胚胚儿等小人物,《施南往事》中书写了老城、老屋、老人,那些消失的年味儿,城隍庙里的故事,荒年那些事儿,命根子的粮油供应证等。《人世间》中书写了让作者感受到母爱的姐姐、承载历史记忆的桐油钉子鞋、沟通两位新人的木炭情、康跳蚤的幸福生活等等。《流来庵》这部中篇小说通过两代人的恩怨讲述还原了特定历史时期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态与文化变迁。

一、语言特征

(一)语言风格朴实无华

在《施南往事》北京首发式暨分享会上,中国现代文学馆王秀涛谈到,《施南往事》延续了当代“新笔记小说”的脉络,是一部背靠传统面向生活的写作,其对恩施地方风物、故土故人的细腻描写,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对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细致的描摹,对具体生活经验的重视,大体上复活了世俗和民间的精神和意义。而新笔记小说与其他小说风格不同,它拒绝华丽的辞藻、绚丽的抒情,希望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来体现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来描述过往的故人、故事,语言风格质朴实在而不浮华,平和缓慢而不跌宕起伏。

大体而言,新事物从首次面世到最后被大众广泛接受,这其中总要经历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语言亦是如此,一种新的语言风格从新奇事物到耳熟能详,同样是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而形成的。然而,在《施南往事》这部作品中,却看不到语言上所表现出来的逐渐深化过程,文中以比喻或借代来表达,或者使用的词汇本身就是一个模糊不定的概念,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平静、自然、追忆的文化语境。以《人世间》中的《姐姐》为例,通过这篇散文,作者回忆了姐姐为自己咀嚼食物、将自己搂在怀里,让自己感受到了母爱般的温暖。文中写到:“姐姐这张嘴代替了母亲的乳,我像一只雏燕,姐姐用嘴哺养我长大。凡通过姐姐那张嘴送入我口中的东西都是那么有滋有味儿,香甜可口,细腻柔软,冷暖适当。”描写了姐姐對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表现出作者对姐姐的感激之情,整体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情感流露温馨自然。文章结尾,作者得知姐姐要嫁人离家后,写到:“说实在的,我比听说她死了更难受!我知道,那人(姐夫)这次是下了毒手,姐姐是再不会属于我的了。”通过描写作者对姐夫的怨恨来侧面表达对姐姐的不舍与喜爱,进而展现姐妹之间真挚的情感,没有华丽辞藻的铺陈渲染,仅是朴实无华的语言,情感表达却显得舒放自如,贴切感人。

(二)语言以陈述为主、娓娓道来

著名作家刘醒龙在为《施南往事》作序时写到:“安丽芳的语言颇有汪曾祺之风,在她娓娓道来的讲述里,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些人物多是曾经生活在身边的邻居、亲友或同事,笔到之处均有据可查。”诚然,作品中大部分内容来自对往事的追忆,通过描写过往回忆的细节,表现出令人动容的平静温馨。安丽芳作品的语言风格中,一个十分鲜明的特色就是其作品以陈述性的语言为主,反刍旧日往事,再通过文字娓娓道来,宣泄情感。

在《施南旧事》的《老城 老屋 老人》一文中,作者通过回忆性的文笔,描写了记忆中的施南老城、六角亭老屋、爷爷一辈的老人。作者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人和景的描述,勾勒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施南古城形象。“他儿时看到的老屋,临街是铺面,左面是糖食铺,中间是纸烟铺,右边是杂货铺。”写出了作者及作者先生对老屋的热爱与自豪。“幺爷爷不是挑鸡便是逗狗,撩得姑奶奶们既恨他又喜欢和他在一起玩。”写出了爷爷那辈老人的可爱与童趣。整部作品语言风格简洁平淡却又清新隽永,文字饱含人文温度,通过陈述性的描写,凸显过去的淳朴与美好。

(三)口语化表述彰显少数民族地域文化

著名评论家杨庆祥认为,安丽芳的文字延续了自汪曾祺、沈从文以来的地方志写作传统。他谈到:“我读到这部作品时,立即想到了汪曾祺的《陈小手》,再往前溯源是沈从文,这种地方志写作有其悠长的谱系”。而鄂西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就是安丽芳女士创作《施南往事》的根与魂,因此在散文和小说中,广泛的使用了当地许多口语化的词汇。不仅如此,恩施地方本土的方言、俗词、俚语以及周边其他地域的语言也信手拈来。

以《施南旧事》中的《那些消失的年味儿》为例,在文中作者写道:“回忆儿时家乡过年的那些乐趣:从腊月十五就开始忙年。‘忙到腊月二十八,又打粑粑又浇蜡,还把年猪杀。推汤圆、打糍粑、磨豆腐、炒花生、蒸年肉。腊月三十祭灶神,给亡人坟头送亮。大人告诉我们,腊月三十夜洗脚一定洗到膝盖以上,这一年才有口福。正月初一,穿新衣、戴新帽、吃年肉、放鞭炮,‘拜年!拜年!拜年声响不绝于耳。年味儿十足。”从这段叙述中,可以发现作者安丽芳的语言表现力,文中的“打粑粑”、“浇蜡”、“年猪”、“年肉”、“送亮”等词语都是来自作者曾经居住过的恩施地方方言,这些土生土长的口语词汇把恩施的年味儿描写得颇具地方特色,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儿时对过年的期盼与喜悦。在《施南往事》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老城恩施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社会风俗和民俗歌谣等全方位的展现,通过具有当地特色的语言文字来体现对于回忆的思考和领悟,烘托了逼真写实的地域文化氛围。这也正如恩施本土作家董祖斌在《施南往事》读者见面会时谈到的,“这本书是乡愁的流露。虽然作者后来离开鄂西,但恩施尤其是施南老城是她的精神家园,这里的气息与血脉遗留在她的记忆与文化基因中。她回归到文学本身、故事本身,回归到生活本身,但是却又把描写对象献给那些底层贫困百姓,用他们有血有肉的五彩生命个体来彰显时代的烙印,充分展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同时,这本书是一部多功能作品,对于研究历史、老城风貌、民俗风情、文化流向等都有一定的意义。”

二、地域叙事

(一)丰富的老城生活

安丽芳《施南往事》以家乡恩施老城为坐标,创作聚焦于故乡、故人、故事。她以第一叙事视角,通过自己以及身边的邻居、亲友或同事的生活点滴,刻画和描绘了丰富的老城生活,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感怀。这种带有显著地域叙事的文学作品,有根植于地方历史和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消弭当今网络文学过于发达导致作品趋向同质化的弊端,凸显地域特色。作为土生土长、热爱生活、亲近生活的“平民作家”,安丽芳对恩施老城生活有独特的感知和体察。譬如《老城  老屋  老人》中,作者用儿时的记忆缓缓铺陈,老城像一部活的历史书,记录着恩施的沧桑:有着两三百年历史的六角亭老屋永远是祖祖辈辈延续的根脉;幺爷爷、二爷爷、二奶奶等老人们风趣幽默、各有性格。整部合集故事情节舒缓自由、结构明快,虽然没有重点突出散文、小说的故事性,却让读者读起来有一种亲切、自由的感觉。

作品中还有许多恩施当地的少数民族独特风俗、少数民族汉化方言、少数民族特色节日等场景的描写,例如大年初一热闹欢腾的“舞龙灯”“玩狮子”“蚌壳精”“采莲船”等,彰显了独特的少数民族特色和其乐融融的节日氛围。端午时节的“赛龙舟”“包粽子”“挂艾蒿”“摸雄黄酒”等把节日的隆重与儿时的乐趣描写得淋漓尽致,鄂西土家族的民间传统娱樂项目“地鸽子”,集娱乐、体育、健身于一体,既考验人的智慧,也能强身健体,是中华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中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平凡的恩施“小人物”

安丽芳笔下的大多数人物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大都默默无闻,即使生活给予他们的是不幸与坎坷,可他们依旧能以自强不息、洒脱随性的性格积极面对。作者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刻画,塑造了恩施土苗儿女顽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和来自生命深处的真、善、美。她笔下有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用跑麻木车来照顾一家老小的“婆娘汉”;一心想着自家一亩三分地的裁缝“陈半天”;因为贪吃最后被活活胀死的“麻孝歌”;虽然生活落魄却品味高贵的“王瞎子”;离奇死亡的“鬼豆腐西施”等等。这些小人物平凡而真实,以自己的处世哲学消化生活给予他们的苦难与不安,形象血肉饱满,更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与共情。

(三)多彩的土苗文化

从地域来讲,文化是一个地域、民族的根系。在书中,安丽芳女士描绘了多彩的土苗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为读者呈现了不一样的美丽恩施。作品中关于土苗文化的描写主要集中于《施南旧事》,例如《那些消失的年味儿》《老城 老屋 老人》《地鸽子》《施南糖食老字号》等,这些部分既是作者对儿时美好往事的回忆,亦是对鄂西地域的深度挖掘与发扬,更是对当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关系密切。安丽芳女士用文学为自己的家乡书写了地方志,老城恩施的自然风景、民俗事象、方言土语、民风民性等地方志内容,参与了《施南往事》的建构过程,让合集具有了不可替代的地域叙事特色,从而体现了其独特的土苗文化意蕴与文化价值。

三、结语

《施南往事》是安丽芳女士对自己几十年来恩施生活的梳理与总结,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其中的创作背景、情节结构、人物指向、文化情怀等,更重要的是要将文本内涵通过有效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形成读者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故事内容。著名作家老舍曾说过:“我们常常谈到民族风格。我认为,民族风格主要表现在语言上。”的确,《施南往事》语言的质朴无华、陈述叙事、口语表达就是恩施少数民族文化的最好体现,也是她对故土恩施最长情的告白。

参考文献:

[1]安丽芳.施南往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刘艳娥.新笔记小说语言特点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4(20).

[4]余华,王尧.一个人的记忆决定了他的写作方向[J].当代作家评论,2002(4).

[5]孙郁.汪曾祺的魅力[J].当代作家评论,1990(6).

[6]樊蕾.汪曾祺小说的民族化追求[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5).

[7]《施南往事》,写活一座城[EB/OL].[2019-02-22]http://www.enshi.cn/2019/0222/704230.shtml.

猜你喜欢

老城恩施语言
老城新活力潮流新维度
恩施石油:党建为经营赋能
老城旧影·和平路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恩施年俗——点路烛
动真招下苦功创建平安恩施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