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模式、多维约束及破解路径

2019-11-15姜霞吴迪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29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旅游扶贫乡村旅游

姜霞 吴迪

摘 要: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具有扶贫方式灵活、返贫率低、综合效益好、拉动性强的特点,目前已经成为我国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重要产业。五峰县通过“景区带村”“特色文化+乡村旅游”“能人带户”“特色产品+乡村旅游”“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扶贫效果显著。但在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也存在着人力资本、政策制度、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和旅游产品等方面的约束。破解五峰县旅游扶贫开发的多维约束,应该继续加大政府支持、全面发展特色旅游、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加强旅游品牌建设、不断提升旅游扶贫内生动力。

关键词:旅游扶贫 乡村旅游 多维约束 内生动力

一、引言

[HJ1.9mm]近年来,国务院、国家旅游局等相关部门陆续发布一系列政策,鼓励生产条件恶劣而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旅游扶贫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随着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的蓬勃开展,旅游扶贫已成为现阶段推进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和全面小康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模式。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简称五峰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湘鄂边境,属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这里山高路远,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一直以来都是湖北的重点扶贫县。五峰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9.1%,自然环境优美,素有“中国名茶故乡,天堂之山五峰,绿色凉爽世界,三峡深处人家”之称。境内自然景观星罗棋布,奇峰幽谷河川纵横,有着绮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独特的民族文化,拥有柴埠溪峡谷、后河天门峡、五峰长生洞等国家4A级景区,非常适合开展旅游扶贫。本文以五峰县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的主要模式,分析发展中面临的多维约束并提出可行性的破解发展策略,为实现旅游产业与精准扶贫良性互动、促进贫困地区早日脱贫做出有益的探索。

二、五峰县旅游扶贫的主要模式

五峰县隶属湖北宜昌市,位于江汉平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区域,系云贵高原东延部分的尾部地带。全境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平均海拔1100米,属武陵山支脉,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县。五峰县共有5镇3乡,96个行政村,12个居委会。2018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19.7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0万人、乡村人口15.72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269户、61189人,贫困发生率10.2%,扶贫脱贫任务比较艰巨

数据来源:《五峰土家自治县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近年来,五峰縣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围绕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自驾游第一县的目标,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构建旅游业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的模式,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推动农村地区全面振兴,乡村旅游已成为带动贫困农民脱贫增收的主要产业和重要依托。

(一)“景区带村”模式

景区带村模式是指发展比较成熟、有一定知名度的景区,充分发挥景区的客源流量和品牌优势,帮助和带动周围的贫困村开展旅游接待工作,实现景区和贫困村利益共享及功能互补的模式。通过该模式,参与旅游扶贫的贫困户不仅能在生态和土地方面得到一定补偿,还能获得在旅游景区就业的机会,从而扩大其收入来源,增加其经济收入,切实让贫困群众从中受益。目前,五峰县依托国家4A级景区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后河天门峡2大景区品牌优势,一手抓景区建设,一手抓乡村旅游,积极构建“12575”旅游城镇体系,实现全县75%的村发展乡村旅游,辐射带动所有村收获旅游红利。农户根据景区的风格和特点对自己的住房进行重新改造和装修,既可以开展旅游住宿和饮食餐饮等农家乐项目,也可以参与富有土家文化特色的商业购物活动,形成了景区和周边村庄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通过积极参与乡村旅游,推动“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农民变股民”,贫困户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全县已形成以柴埠溪大峡谷、后河天门峡、苏家河房车营地、北风垭森林公园等为主的旅游产品体系,为柴埠溪、三教庙、茅坪等村100余人提供了工作岗位,不仅有效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也使他们的人均收入提高到2万余元,为贫困户早日脱贫打下了基础。

(二)“特色产品+乡村旅游”模式

五峰县独特的资源优势使得当地盛产茶叶、蔬菜、蜂蜜、猕猴桃、五倍子等特色农产品,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这些产品逐渐成为该地区标志性的旅游产品,对推动旅游扶贫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政府一方面鼓励有实力的公司带动贫困户大力发展受市场青睐的特色农产品,如“五峰茶叶”“抬格子”“五峰猕猴桃”“十碗八扣”“蒿子芭芭”等,一方面统筹布局全产业链发展,围绕五峰绿茶、红茶、蜂蜜等特色产品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营销,积极为特色农产品搭建各种展销平台,帮助农户扩大市场销售,提升五峰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随着特色产品市场逐步扩大,相关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也随之提升,吸引游客的数量持续增加,进一步带动了相关产业和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2018年五峰全年接待游客3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7%

数据来源:五峰土家自治县人民政府网站《一杯“土凉茶”叩开金银山》。五峰作为世界茶旅之乡,“采花毛尖”驰名中外,近年来以全县6大千亩连片茶园为基础,不断推进茶叶公园建设,积极规划和打造古茶道旅游线路,促进茶文化旅游一条龙发展,2018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21.45万亩,茶叶总产量达2.29万吨,总产值9.56亿元,茶农鲜叶收入达4.68亿元,有力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数据来源:搜狐网《五峰建成三百里生态景观画廊》。

(三)“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模式

目前,五峰县通过实施特色农业产业链与旅游产业链的“双链”式发展,形成了以“农旅一体化”战略为引领、“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的扶贫模式,产业带动率达到96%。主要是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充分利用当地突出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花卉、水果、茶叶、蔬菜、蜂蜜、中药材等九大特色产业,并积极打造和延长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促进农旅深度融合,逐步形成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的格局。同时,五峰县还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通过给予社员各种政策支持、信息服务、技术指导、营销辅助等,吸纳贫困农户入社,提高农户参与旅游扶贫的积极性,帮助农户经营乡村旅游,增加农户收入。在农业合作社的引导和带动下,贫困户交出自己的土地、闲置房屋、鱼塘进行统一规划,建成优质茶园、花卉苗木基地、特色种植区或养殖区,打造规模不等的猕猴桃、李子、蓝莓采摘园,鼓励贫困户开发农家乐和民宿等旅游产品,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采摘、垂钓、避暑、研学、体验农耕生活,带动贫困户增收比例达95%以上。2017年以来,全县通过建设351条生态景观走廊,鼓励沿线居民发展农家乐和民宿,开发农事体验及节庆活动,积极销售当地的特色产品,乡村旅游人气攀升,预计旅游接待人数三年内将达到200多万,可以实现近400人脱贫摘帽。

(五)产品维度的约束——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

五峰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土家民族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然而,与具有同类旅游资源的县市相比,五峰县的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落后,打造的旅游产品跟周边县市具有较高的同质性,重复性高,旅游特色不太突出,可以说是“特色不特、精品不精”。旅游定位上过于低端,很多地方仅仅将乡村旅游定位为单纯的观光,极大降低了游客“故地重游”的兴致。有些景区开发方式粗放,开发者目光短浅,注重经济利益忽略文化传承,不注重对景区周边环境的保护,不注重文化内涵的打造,旅游产品单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五峰县乡村旅游的客源基础主要来自于周边省市,不少景区在周边省市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全国市场的开发力度还需加大,旅游品牌知名度有待提升和加强。目前,全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景区主要集中在柴埠溪峡谷、后河天门峡等景点,多数景区缺乏有效的旅游品牌宣传和产品营销,地区影响力小知名度不高。

四、破解五峰县旅游扶贫开发多维约束的发展路径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做好各项制度改革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做好景區规划,完善旅游政策制定服务标准,加强对全县旅游扶贫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市场监管,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土地管理和资源整合,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合理的要素配置。完善旅游精准扶贫识别机制,加大对旅游扶贫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发放旅游扶贫贷款,增加对旅游扶贫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五峰县旅游业做大做强。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采取TOT模式、PPP 模式等多种方式引导个体工商户、旅游专业合作社、民营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旅游扶贫,大力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重视旅游扶贫宣传,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采取相关措施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和农业生产。成立旅游扶贫发展委员会,建立旅游警察、旅游法庭、旅游工商分局的“1+3”模式,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及时反馈行业信息,促进旅游跨区域联动和全方位发展,帮助贫困户彻底脱贫致富。

(二)充分发掘旅游资源,着力发展特色旅游

深入挖掘贫困地区自然生态、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资源,突出乡村个性与特色,打造一批森林康养、休闲度假和冰雪运动项目,推动五峰县康养旅游产业和避暑经济快速发展。围绕白溢古寨建设一批现代化的户外运动场所,积极发展滑草、露营、攀岩等参与度高、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的旅游业态,满足游客多元化的体育娱乐需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推广具有乡村特色的农家小院工程,积极开发高品质农庄、民宿和农家乐,开创乡村休闲“微营地”新方式,增加体验性强的插秧、收稻、采摘板栗、水果等农事活动,提高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与娱乐性。针对五峰县的客源市场和季节的差异性进行区别定位,推出适合不同人群的春季赏花游、绝壁游,夏季露营游,秋季采摘游,冬季冰雪游等旅游产品。充分将当地的人文风情和土家特色文化融入到旅游项目中,促进文化和旅游的共同发展。对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的白溢古寨进行保护性修缮,通过文化展馆、民俗节目、舞台戏楼等形式演绎土家族特色文化,生动再现土司制度,努力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支持当地村民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和特色农业,鼓励企业大胆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加快开发极具民族特色的土家刺绣、西兰卡普服饰、土家工艺品或纪念商品等。以茶文化项目为载体,延伸茶产业链,积极开发茶叶、茶具、茶工艺品、茶食等与茶有关的旅游产品,构建五峰县的专属旅游特色。

(三)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景区接待能力

当务之急要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拓宽乡村公路,解决进村道路和过村道路会车难等问题。完善水、陆交通运输网络,针对旅游散客、外地游客设计便利的交通路线,着力建设五峰县旅游专线交通,开通景区旅游直通车,彻底解决景区“最后一公里”交通难题。推动五峰中心客运站建成营运,促进宜来高速、呼南高铁等重大交通枢纽开工建设,构建“一轴一环”内部旅游交通网络,打造351国道生态风景线和古茶道文化交通线,推动“五西高原”自驾游环线旅游配套设施完善升级。加大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保证景区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有线电视、通网络,完善景区服务功能。加强景区游客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推进千户土家特色民居保护和苏家河等旅游景点改造升级,改善景区餐饮、住宿、娱乐、商店等服务条件,打造干净卫生的旅游环境。加快推进曹家坪、苏家河、栗子坪、三台坡等自驾游营地建设,做好垃圾处理场、停车场等旅游发展“一条龙”服务,提升景区的服务接待能力。完善旅游线路上的公共设施,如休息亭子、垃圾箱、公共饮水点等,加强游客投诉中心建设,高效处理各种旅游纠纷与问题,全方位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四)加强旅游品牌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企业必须要树立品牌意识,强化旅游产品品牌建设,尤其是加强培育农林特色旅游商品品牌,做好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和高水平农家乐的创建工作。政府要积极为企业搭建各种展销平台,鼓励企业走出去,帮助企业打造地区旅游名片,争创全国旅游名牌,扩大五峰县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大旅游营销投入,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QQ、贴吧、YouTube等新媒体开展全方位、立体化营销,与抖音、快手、微视等娱乐平台进行合作,展示五峰的山水风光与独特的民族文化,多渠道推广本地区的旅游产品、手工艺品和特色农副产品,快速提升五峰旅游整体形象。积极承办各种节会、展销会、茶旅大会等大型活动,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演艺、农事体验、节事节庆等高端活动、承办各种产业、商务、学术会议和文化体育赛事活动,大力宣传五峰县的旅游优势和特色,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研学、休闲、娱乐、购物。借助五峰县“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示范县”、“中国茶旅融合竞争力全国十强县”、“百佳深呼吸小城”等品牌效应,突出“土家、茶乡、避暑、康养”的特质,加强乡村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全力打造“中国自驾游第一县”,进一步扩大五峰县的旅游市场。

(五)注重引智扶智,提升乡村旅游内生动力

首先要转变扶贫资金投入思路,不能过多地依赖外部资金投入,强化贫困地区存量资本和返乡创业资本在旅游扶贫开发中的积极作用。确立贫困户在旅游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在旅游产业的选择、景区的规划、政策的制定和发展规模定位上,给予贫困户一定的知情权、选择权、表决权和管理权,最大程度地提高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是建立健全文化教育、技术培训、资本积累和技能提升等保障机制,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文化教育投入,重點培育一批扶贫村村官、旅游经营大户、致富带头人,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创客基地在贫困地区落户,吸纳大学毕业生、社会精英、技术骨干、能人参与旅游扶贫开发,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推出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吸引本地青年回乡创业,带动贫困地区整体脱贫。第三是加强贫困户对旅游扶贫相关知识的学习,帮助贫困人口与外界建立联系,让他们及时把握经济形势和市场动态,了解旅游扶贫的政策、制度、发展方式、理念、路径等相关内容,鼓励贫困户参与旅游经营管理,充分点燃他们对发展旅游扶贫的热情。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研习班,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传授他们旅游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服务水平,增强贫困农户发展乡村旅游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五峰土家自治县人民政府网站.五峰加快旅游产业升级,推进全域旅游发展[EB/OL].

http://www.hbwf.gov.cn/content-44-461984-1.html,2018-01-19.

[2]成卓,刘祥文.陕西汉中油菜花海旅游扶贫的困境及发展路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5).

[3]顾佳琪.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济发展研究,2018(11).

[4]五峰土家自治县人民政府网站.2019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hbwf.gov.cn/content-365-467796-1.html,2019-02-27.

[5]金松兰,黄金丽,林泽.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实现路径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2(01).

[6]邹开敏. 全民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构建研究——以旅游扶贫为例[J].广东社会科学,2019(03).

[7]罗明婕.旅游扶贫重在精准发力[J].人民论坛,2018(22).

[8]宋慧娟,蹇莉,陶恒.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机制及路径[J].农村经济,2018(05).

[9]潘青.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旅游扶贫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8(10).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旅游扶贫乡村旅游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扶贫发展战略研究
关于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助力平山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广西各地区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时间演变分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