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衡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融合探索

2019-11-15谢茂康王昆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29期
关键词:衡阳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融合

谢茂康 王昆

摘 要:以“三链”驱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推动和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是保障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以衡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为例,通过研究和分析衡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三产”融合实践中的不足与问题,进一步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三产融合中的对策。

关键词:衡阳 农民专业合作社 产业融合

[HJ1.63mm]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农产品经营者或服务者等各类主体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增产。近年来,在国家、省、市三级政府的正确决策与指导下,衡阳市有关部门、各级机构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构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以及2018年、2019年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现状

(一)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以2017年为例,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694个,成员234487个、占总农户数15.12%,服务带动非成员农户数555269户、占总农户数的35.81%;而2011,2012,2014,201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数目分别为1060,1428,2337,3427个,新增规模分别为228个,909个,1090个,2267个,具体规模见表1。其中2017年当年新发展987个,新增成员7412个,新增带动农户18040户,占全省新增合作社总数的8%。

(二)规模和收益均有所提升

2017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额473015万元,其中经营收入458575万元,成员人均纯收入比未入社农民高出1.95万元,销售额、经营收入、人均收入分别比2013年增长109.9%、296.88%、103.91%。

经营模式特色鲜明  近几年来,全市各级机构和各地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主要形成了五种不同特色的经营模式。

1.“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主要是指安邦新农业科技股份公司。该公司依托安农优质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安邦农机专业合作社、安邦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衡阳县周边台源、石市、大安、西渡等10多个乡镇农户,依靠资金技术市场资源等优势,发展优质稻种植基地面积20000亩,种植面积10万余亩。

2.“合作社+基地+农户”。衡南东冠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农技农机作业服务专业。该合作社在冠市镇租赁经营5480亩种植双季稻作为基地,并先后与冠市镇等多个乡镇30多个村的农户签订了服务协议。服务内容主要是代耕代种和有偿服务,包括种前为农户提供免费种子,种后进行病虫害防治,高价回购合作农户的优质稻,以及开展耕种前中后一体化农机服务。

3.“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温氏集团与耒阳、常宁等县市的家庭农场主签订养殖合同,通过“六统一分”的模式,在全市创建了6个养殖小区,带动950户家庭,肉鸡年产量5000万羽,总产值7.5亿元,平均每户家庭年纯收入4.6万元。

4.“合作社+大户+农户”。以珠晖区仙碧果蔬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模式。该合作社通过为成员提供产前生产规划、统一供苗、统一培训,产中统一种植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产后统一组织销售、统一改善生产基础设施等,发展葡萄种植大户276户,带动周边农户1254户种植优质葡萄,提高了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效益,带动成员户均增收2.3万元。

5.“家庭农场示范”模式。以衡阳县桃花湖家庭农场为代表。该农场租赁320亩土地作为场地,以家庭经营为主,集种、养、加工、销售、休闲于一体,2017年经营净收入186万元,示范带动周边农户50余户走上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家致富的道路。[2]

(三)经营质量不断提升

1.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首先是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拓展服务内容,从以前的单纯提供生产技术培训不断拓展到农资供应、质量标准、生产技术、品牌包装、市场营销、基地认证等产加销一体化服务,全市产加销一体化服务合作社数量比上年增长52.2%。其次是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围绕各地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挥示范引导效应,服务范围已从本乡、本村为主转向跨乡镇、跨县拓展,促进了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带、产业区、产业园的形成。如衡南三塘、咸塘、向阳等乡镇生猪产业带,衡阳西渡、台源10万亩优质双季稻产业带,常宁-耒阳百里油茶产业带等。再次是服务质量不断提升。201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销售农产品80%以上的合作社870个、统一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80%以上的合作社达801个,培训成员人数274212个,分别比上年增长37%、45.3%、296%。[3]

2.品牌数量不断增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强品牌意识和管理,创建了一批知名農产品品牌和商标。如衡南宝盖绿彤有机茶,衡阳现代、金鲲、凯洁米业,衡山黄鸡地理标志认证,衡东三樟黄贡椒,祁东中秋酥脆枣,珠晖仙碧葡萄等。[4]

3.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监督措施逐步到位,利益分配机制日益健全。祁东县富塘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创建省级示范社,统一质量标准,提升运行机制。重大事项决策民主,财务管理严格,成员账户规范,盈余分配85%按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进行返还等,极大地提高了成员的凝聚力和创造力。[5]

二、问题与不足

(一)产业融合的规模小,水平低

目前,衡阳市大部分合作社还处在初级的农产品生产销售领域,而在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等方面的融合还较小。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市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偏小,比例偏低,几乎不到20%。[6][7]另外,全市产业融合的效益低。有机构统计显示,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融合收入低,盈余分配小,社员平均盈余小于1万元。[8]

(二)产业融合面窄,联结机制松散

如前所述,衡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融合模式,比较典型的有5种,而这些模式当中体现产业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的主要是订单农业,如合作社+基地+农户等。融合运行中,订单农业联结机制较为松散,违约成本偏高,风险较大。比较而言,股份制模式利益联结机制紧密。但是,股份制模式在衡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融合中比例偏低,由此导致产业融合进度缓慢。[9]

(三)产业融合资金缺乏,融资困难

通常,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户自有资金,但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农户大多家境贫困资金缺乏,这些小额资金形成的合作社资金规模较小。[10]除了自有资金缺乏以外,衡阳市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资金不多,同时,出台的一些扶持政策也难以落实。例如虽然省市政府颁发了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文件,但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渠道单一缺少抵押物,流转的土地又不能直接作为抵押物,加之金融机构涉农信贷产品单一,传统产品影响和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供给。[11][12]

此外还存在专业人才缺乏问题。当前,整个衡阳市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在内的新型经济组织约5379个,从业人员17.46万。但是,这其中大部分农户文化程度低,专业技能差,规范和服务意识薄弱。同时,乡镇技术服务与指导缺位,专业人才断层严重。[13][14]

三、对策和措施

(一)深化认识,加强协调合作,构建现代融合体系

衡阳市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近几年来的中央1号文件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指示精神和要求,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划,明确农业发展的主体目标与任务。同时,各部门要紧密配合,协同合作,积极培育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鼓励当前规模小,实力弱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合并或重组,逐步探索构筑合作社联社机制,融合优势资源,努力构建现代产业融合体系。

(二)提升发展水平,培养紧密型融合联结机制

在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加快土地流转,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积极探索土地托管、股份合作,信托等新的流转模式。上述各种创新模式通过分红、返利等手段,让农民分享土地流转增值收益,以此增强对合作社的认同感、参与感以及产业融合的积极性。[15] 全市范围内有效构建融合农技、农机、动物防疫一体,服务农产品产、加、销产业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和信息服务平台。改进订单农业模式,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之间多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共同体,并严格规范管理,统一标准,共享资源,分享利益,不断提高农户参与产业融合的积极性。[16][17]

(三)构建多元融资渠道

努力创建集农村信贷,抵押,担保,保险与金融风险防范与服务平台,争取在政策性涉农金融服务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和措施,提高支农绩效。[18] 进一步出台市县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融合政策,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基金。通过财政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19]

(四)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育与培训

衡阳市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前合作社专业人才短缺的实际,制定有关激励政策和优惠措施,积极引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并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社员的科学文化素养,专业技能以及管理水平、规范意识。大力引导和鼓励返乡人员,大中专毕业生、企业家等企业管理人员到农村创业和从事项目融合开发,提高合作意识,提升合作社的团队合作水平。

参考文献:

[1][2][3][4][5]衡阳市农经站.关于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汇报[R].

[6][8][12][14][16][18][19]衡阳市农经处.湖南省衡阳市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调研报告[EB/OL]

http://www.caein.com/index.php/Index/Showcontent/index/bh/025/id/102269.

[7]关灿红.永胜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探[J].现代农村科技,2019(02):4-5.

[9][10][13][15]王颜齐,郑桐桐,孙鸿雁.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影响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9(01)37-39.

[11]衡阳市统计局.对衡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的调查[EB/OL]

http://www.hntj.gov.cn/tjfx/sxfx/hys/201507/t20150717_3803632.html.

[17]吴愉萍,夏方文.我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EB/OL]

http://www.nbnyj.gov.cn/art/2018/9/4/art_8361_2688227.html.

猜你喜欢

衡阳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融合
衡阳首届茶油美食文化节圆满举行
朝雨闻雁感时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创新: 案例剖析
隆阳区农民合作社发展中存在问题及思考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抗战期间衡阻直接损失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