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相关问题
——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例

2019-11-15倪宁宁

时代经贸 2019年31期
关键词:内审医疗机构审计工作

倪宁宁

一、内部审计相关概念

内部审计这一概念是相对于外部审计而言定义的,是一种独立客观发表评价的概念和意见,也是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概念。1947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发布了第一号《内部审计职责说明书》,首次将内部审计的定义概括为:“建立在审查财务、会计和其他经营活动基础上的独立评价活动”。它不但在管理方面提供保护性的服务,同时具有建设性,在处理财务与会计问题的同时,也涉及对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的处理和建议。内部审计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即以财务为导向的内部审计、以管理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和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三个阶段。王光远在《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中指出,在全球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问题频发的情况下,由审计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内部审计工作愈发得到重视和关注,该行业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在风险控制方面发挥作用,这是内部审计转型的原因,是风险导向审计发展的基础。

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内部审计师协会成立,同年,协会加入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于2003年相继发布了《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也相继发布,为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指导。《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于2014年1月1日起实行,在准则中,内部审计的定义如下: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最新的关于内部审计的规范参考来自于《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11号令),该规定于2018年3月1日起施行,其规定内部审计是指对本单位和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该规定明确规范了内部审计的对象,运用的方法和实现的目标,这是我们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总纲领,也是我们履行职责的保障。

吴龚在《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审计精细化管理》一书中指出:在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有独特的意志。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所属机构实施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从而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开展公立医疗机构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是一种居安思危的科学做法。它以假定的风险为基础和前提,对内部审计的职能、目标、对象等进行重新定位,推动内部审计正常运作,规避风险。内部审计还有一个重要担当就是要实现公立医院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内部系统是实现公立医院正常运作的保障。

二、我国公立医疗机构内部审计现状

(一)公立医疗机构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传统理念中治病救人是医院的主营业务,管理者也常以主抓医疗服务质量为己任,因此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审计内控相关工作多以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为准,缺乏深度的思考和足够的思考,没有考虑到公立医院长远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际上内部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多方面利益,需要多方理论业务背景,统领多方面关系的业务,需要高层管理者和各级管理者的配合,严格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上下一致共同开展实施,才能确保工作落实完成。

(二)公立医疗机构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且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

由于高层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对审计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员支持和业务支持,缺乏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来开展工作的实施。有时把审计职能作为某一部门的附加职能,或由管理者兼任,实际上是忽视了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肃性、专业性、客观性和独立性,对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审计工作的质量保证产生了影响。实际上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强的业务,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都有相应的要求,要由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职业背景的专门人员开展,而不应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敷衍了事。

(三)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监督与评价机制的约束

公立医疗机构作为事业单位,由于其本身体制内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相对企业而言,部分在职人员工作态度和工作努力程度值得商榷。由于内部审计工作对公立医疗机构而言尚是近年新开展的一项工作,因此缺乏专门的监督与评价机制来督促内部审计工作,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难以得到保障,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和长远性推进。

三、内部审计工作改进建议

(一)公立医疗单位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各层级要充分重视和强调内部审计应该发挥的作用,从高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上保证内审工作的开展和推进

内部审计人员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定位,在医改政策下及时发现医院风险控制点,及时发现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做好防控工作,既要做法律法规的督察员,做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催化剂,也要做绩效提升的促进管理员。

(二)合理设置内审机构和人员,建立一支稳定性和专业性比较强的队伍

确保内审部门足够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从而对其做出的经济活动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保证。确保内审人员的工作和职责配置合理,内审人员应该以相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财务制度为背景,熟悉、掌握单位的各项业务的开展,从而保证能对单位的资金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提高和发挥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内审工作的质量。同时,要注重卫生系统审计人员自身业务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业务技术水平。

(三)处理好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关系

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使内部审计工作事半功倍,为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提供保障。相反,无效的内部控制加大了内部审计的难度,降低了审计效率和效果。通过内部审计发现内部控制漏洞,为内部控制工作提供建议和改进措施,为内部控制的精细化运作提供了支撑。因此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应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共同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保驾护航。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新的审计手段

单位的信息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大势所趋,也是开展包括内部审计工作在内的所有业务经营的必由之路,信息化为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提供了重要支撑。可充分利用医院内部的HIS系统平台,确保信息平台的稳定性与兼容性,实现与被审部门实时信息互通,及时掌握变化动态,监控风险变动信息,推动计算机信息系统与审计业务相结合,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和便利性,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支持,便利化、高效化内部审计业务。

总之,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以风险为导向,推进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审计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审计广度和深度上的全覆盖,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能力、质量和效率,确保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猜你喜欢

内审医疗机构审计工作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加强工程结算内审的思路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白水县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