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锦纶/氨纶复合纱线的多组分织物定量探究
2019-11-15林英钊张铌
文/林英钊 张铌
1 引言
锦纶和氨纶的复合纱线在纺织品中使用广泛。比如锦纶/氨纶复合纱多用于针织袜子面料,锦纶/氨纶纱加棉纱的机织产品多用在风衣、冲锋衣或者防风面料中。在常用的国家标准中,关于锦纶的定量分析标准有FZ/T 01095—2002和GB/T 2910.7—2009。关于氨纶的定量分析标准有GB/T 2910.20—2009,方法都现行有效。
由于在纤维的定量过程中都是多个标准结合使用,很多时候相同面料也存在不同的定量方法。选择合适的检测标准对检验人员的经验和操作规范性要求比较高。本文选取特定布样,探讨采用不同的顺序和不同方法连续去除纤维组分,对检验结果和真实值的偏离程度,从而选择更合理的方法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2 试验
2.1 试验准备
试剂:二甲基乙酰胺,20%盐酸,80%甲酸,稀氨水溶液(取20mL氨水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mL) 石油醚。
主要仪器:恒温水浴锅,循环水真空泵,快速干燥箱,分析天平,称量瓶,砂芯坩埚,干燥器,抽滤装置,索氏萃取器。
试样:在此选取了比较常见且有代表性的两种布料。
(1)针织布料(袜子面料):成分为锦纶/氨纶/棉,结构为经编,锦纶/氨纶复合纱和棉纱交替单循环编织,实际值为棉60.0%,锦纶32.0%,氨纶8.0%。
(2)机织布料(风衣面料):成分为锦纶/氨纶/粘纤,结构为经向是锦纶/氨纶复合纱,纬向是粘纤纱线。实际值为粘纤50.0%,锦纶45.0%,氨纶5.0%。
2.2 试样的预处理
将需要用到的试样放在索氏萃取器中,用石油醚萃取1h,循环6次,待试样中的石油醚挥发后,把样品浸入冷水中,浸泡1h,再在65℃热水中浸泡约1h,水和试样体积比约为100:1,持续搅拌,抽吸后晾干[1]。
2.3 定量化学分析方法的选择及过程
方法1:将织物取样1g左右,参照GB/T 2910.1—2009附录B先手工拆解分出锦纶/氨纶复合纱和其他纤维纱线后把两种纱线一起放置在称量瓶,烘干称重m。然后再迅速手工拣去其他纤维纱线后剩余锦纶/氨纶复合纱第二次称重r1,然后再采用FZ/T 01095中的方法用20%盐酸把剩余的锦纶/氨纶复合纱溶去锦纶,对剩余物(氨纶)清洗后烘干称重r2,通过计算各组分的重量占比计算得出各组分含量百分比[2]。
方法2:取样1g左右后烘干称重m,首先用FZ/T 01095—2002中的方法用20%盐酸溶去锦纶,对剩余物(氨纶及其他纤维)清洗后烘干称重r1,再用GB/T 2910.20—2009中的方法用二甲基乙酰胺溶解氨纶,剩余纤维烘干称重r2。通过计算各组分的重量占比计算得出各组分含量百分比[3]。
方法3:取样1g左右后烘干称重m,首先用GB/T 2910.7—2009中的方法用80%甲酸溶液溶解锦纶,对剩余物(氨纶及其他纤维)清洗后烘干称重r1[4],再用GB/T 2910.20—2009中的方法用二甲基乙酰胺溶解氨纶,剩余纤维烘干称重r2。通过计算各组分的重量占比计算得出各组分含量百分比。
方法4:取样1g左右后烘干称重m,首先用GB/T 2910.20—2009中的方法用二甲基乙酰胺溶解氨纶,对剩余物(锦纶及其他纤维)清洗后烘干称重r1,再用GB/T 2910.7—2009中的方法用80%甲酸溶解锦纶,剩余纤维烘干称重r2。通过计算各组分的重量占比计算得出各组分含量百分比。
2.4 计算
公式:
式中:P1——第一组分净干质量百分率(第一个去除的组分),%;
P2——第二组分净干质量百分率(第二个去除的组分),%;
P3——第三组分净干质量百分率(最后剩余的组分),%;
m——试样预处理后的干重,g;
r1——经第一个步骤去除第一组分后残留物的干重,g;
r2——最后剩余物的干重,g。
在此过程中涉及的质量损失系数标准涉及到的均为1.00,标准未具体提到的以1.00考虑,因此在计算公式中未体现。
表1 两种布料采用方法1 的定量结果与实际值对比
3 结果与讨论
方法1的结果见表1。两种布料通过此方法得出的试验值都非常接近真实值,布料1组分平均值偏差最大的组分仅0.01%,而布料2为-0.05%。采用物理法可使其对其他纤维组分的影响降到最小,而20%盐酸对氨纶几乎没有影响且结果比较稳定。
方法2的结果见表2。布料1组分平均值最大的偏差出现在棉,为-0.09%,偏差较小。布料2最大偏差出现在粘纤,偏差为-0.27%,且多次试验都同样出现粘纤比实际值偏小的情况。可以看出该方法中使用20%盐酸溶解纤维锦纶时对粘纤的定量存在一定影响。
方法3的结果见表3。布料1组分平均值最大的偏差出现在锦纶上,为0.56%,而氨纶,为-0.53%,相对于氨纶含量占比来看,影响较大。布料2组分平均值最大偏差也出现在氨纶上,为-0.25%,同样也是影响比较大。可以看出,80%甲酸对氨纶存在较大的影响,若要参考此方法,需寻求80%甲酸溶液对氨纶的质量损失系数。由于氨纶一般在织物中的含量占比较小,纤维含量允差要求比较严格,所以此方法操作风险较高。
方法4的结果见表4。布料1的组分平均值最大偏差出现在棉上,为-0.05%,布料2的组分平均值最大偏差出现在锦纶上,为-0.02%,偏差较小。
表2 两种布料采用方法2 的定量结果与实际值对比
表3 两种布料采用方法3的定量结果与实际值对比
表4 两种布料采用方法4 的定量结果与实际值对比
4 结论
对于结构和成分类似本试样的织物,能够手工拆解出锦纶/氨纶复合纱的织物首先要考虑手工拆解(锦纶/氨纶复合纱蓬松且带弹性的物理特性,手工拆分出该纱线具有比较高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再用20%盐酸法溶解锦纶/氨纶复合纱线中的锦纶剩余氨纶,此方法溶解剩余的氨纶形态明显,对于溶解是否完全比较容易判断,亦能更好地检验定性的准确性,而且定量结果最接近真实值;对于无法手工拆解出锦纶/氨纶复合纱的织物,或者条件限制只能采用溶解法的试验,要首先选择方法4,其次选择方法2,方法3则不建议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