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志愿服务的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
2019-11-15孙光春东北师范大学
■孙光春/东北师范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科学判断,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理想、坚定信念,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做好青年价值观培育是一项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新时代青年价值观培育需要利用好志愿服务这一重要载体,明确新时代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推动志愿服务开展,提升青年价值观培育实效。
一、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志愿服务可以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从不同层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1)志愿服务有助于培养爱国精神。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青年成长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使广大青年通过多种途径、多个样式来接触社会、了解国家,加深对文化、历史、国情、社情的了解,如在国家大型赛事、会议,重大自然灾害处置过程中,志愿者不计得失,奉献自我,融入国家。在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浸染中形成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和树立青年的家国情怀。(2)志愿服务有助于践行社会责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在公平法治的社会秩序下,公民应自由平等发展。而志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和冲突,有助于推动社会文明和谐。志愿者和被服务对象之间、志愿者与志愿者间没有均所谓的地位等级之分,彼此所建立的是一种平等、自由、互助的相互关系,如助老助残、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增强社会认同。(3)志愿服务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价值目标,表达了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公民,提出了我国公民应该具有爱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和睦亲善品质的要求。志愿服务所弘扬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正显现了奉献利他的服务意识,也是诠释敬业精神、构建友善情怀的重要途径。如邻里守望、关爱农民工子女等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在参与过程中以满满的正能量影响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达到了个人层面的完善提高。
二、志愿服务与青年发展实现相契合
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寻求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结合点,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身实现,同时满足人的需要。
(1)马克思说过,“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3],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全面发展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均匀地发展全部的特性”。遵循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原则, 青年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助贫助困、奉献合作,帮助他人、促进社会和谐,磨练意志、端正态度,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2)人的自我实现过程是寻求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具体行动和实际表现。马克思讲:“富有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完整的生命表现的人,在这样的人身上,他自己的实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5]需要是人的本性,任何人的需要都与他赖以生存的社会分不开。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社会以及他人对于自己的需要,从中找到了乐趣丰富了精神生活,明白了人应该如何看待世界、社会和人,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基础上、满足他人需要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3)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5个等级:心里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6]自我实现是最高级的需要,是精神信念和完整任性的实现,“是人类主体精神在社会及其关系中的道德价值实现”。志愿服务是人实现最高级需要的重要形式,是达成自我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可以获得心灵上的自我满足和精神上的自我认同,促进自身的发展进步。
三、志愿服务的育人路径
将志愿服务活动融入到青年价值观培育过程中,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在全社会营造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不断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引导青年积极投身伟大工程建设。
(1)融合中华优秀文化,发挥思想引领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7]青年价值观培育应将志愿服务活动与中华优秀文化有机融合,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传承创新,让“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在志愿服务中得以传承,让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五四精神等伟大红色基因在志愿服务中得以延伸,让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志愿服务中得以贯穿,引领青年在志愿精神的基础上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统一结合,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引领作用。(2)营造浓厚志愿氛围,激发青年情感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志愿者服务提出殷切希望,强调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的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向上向善,为实现中国梦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努力营造积极良好的校园志愿文化氛围,让青年大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得以熏陶和感染。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志愿精神的内涵,加强志愿服务宣传,引导青年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完善志愿服务体系,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评估、奖励和表彰机制,开展志愿者培训,思想上将志愿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相结合,行动上提升志愿者在自我认知、沟通技巧、安全防范等方面的技能,激发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8]形成对志愿服务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发挥新媒体宣传作用,占领网络宣传阵地。通过多种媒体平台,多分享志愿服务先进事迹,传播新思想,宣扬正能量。(3)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增强实践育人实效。近年来,高校志愿服务深入开展,青年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当前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目标不清晰、热情不稳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数量多但质量不高,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还有待提升。创新志愿服务内容,结合学生成长实际,将志愿服务与特色项目相结合,让志愿服务活动集理论性、专业性、实践性于一身;创新志愿服务方法,拓展志愿服务渠道,在志愿服务常态化工程中融入新形式,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等方式,形成新载体;创新志愿服务理念,贴近学生成长需要,明确青年成长诉求,突出自我成长教育,自觉搭建育人平台,以此增强实践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