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背景下红色音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2019-11-15唐鹤轩湖南科技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3期
关键词:美育革命红色

■唐鹤轩/湖南科技学院

红色音乐是社会历史进程运转到一定时期的产物,红色音乐具有大众性、艺术接受条件大众化等特点,狭义的红色音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作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音乐,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群众进行阶级斗争的音乐。广义的红色音乐不仅包括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创作的音乐,也包括建国以来一些歌颂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音乐。无论狭义的还是广义的红色音乐,其音乐内核都反映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时代精神以及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最殷切的希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红色音乐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注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方法、手段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新的载体。

一、红色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蕴含着革命情怀

红色音乐诞生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也是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之际,红色音乐诞生之日起就一路伴随、见证着党的成长,与民族的命运和国家存亡息息相关。面对着帝国主义的强权和国内封建势力以及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中国人民没有退缩、没有畏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拿起武器英勇斗争、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紧紧依靠群众、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浪潮。红色音乐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宣传了党的革命纲领、凝聚了革命队伍的精神;表达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之情、感恩之情;也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来抒发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

(二)讲述了革命故事

红色音乐作品贯穿了中国革命的始终,一路见证了革命发展的历程,许多红色音乐就是在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下创作的。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学生们纷纷走上街头抗议,这一时期的革命歌曲大多是由学堂乐歌重新填词改编而来,反映了知识分子追求“民主、自由”的愿望,以及号召民族觉醒、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愿望。在此期间《国际歌》也传入中国,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精神旗帜。土地革命时期,红色音乐大多由革命根据地所流传的民歌改编创作而来,表达了革命老区人民和红军之间的鱼水之情,表达了人民对红军的爱戴,此时创作的歌曲有《十送红军》、《八月桂花开》等,其中《十送红军》讲述了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四军即将长征,老区人民冒雪为红四军主力送行,不舍分离送了红军一程又一程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红色歌曲出现井喷式发展,涌现出聂耳、冼星海、吕骥、任光等一大批红色音乐家,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主要反映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要求,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太行山上》等一系类革命音乐,这一时期的红色音乐旋律激昂向上、进行曲风格较多,体现了中国人民艰苦抵抗日本侵略的历史。解放战争时期创作了《千里跃进大别山》、《行军歌》等,音乐体现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向往,体现出中华民族对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渴望。

(三)反映了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新中国成立后红色音乐反映的内容从革命战争转变为对人民对国家的歌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对新生活的向往,这时期的作品以祖国、领袖、人民为题材,总体风格上朝气蓬勃、使人奋发向上。在这一时期红色音乐的形式更为丰富,从以歌曲为主要形式转变为多种形式共同发展,创作出歌剧《洪湖赤卫队》、舞剧《红色娘子军》、器乐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快乐的节日》、《三门峡畅想曲》等,都反映了人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接触越来越平凡,红色音乐的创作更加国际化,创作方法上也从学院派创作手法转为更为通俗更贴近民众生活的创作模式,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如《春天的故事》《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等优秀作品,体现了人民对民族复兴的期望、对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以来所取得的丰盛成果的自豪。

二、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困境

(一)红色教育缺乏时代特征

如今的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00后,他们出生和成长在中国经济高速起飞的年代,物质生活极为丰富。且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对信息有天然的敏感性,他们更加关心网络上的时事新闻、热点信息。而且革命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年代,与当下大学生的生活境况有较大的差距,使得当代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缺乏心理认同,很难领悟革命文化中的革命精神。且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基本摆脱了物质生活的贫乏,随着中国的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艰苦朴素的精神也有所滑坡,急于享受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物质成果,造成当今的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耽于享受、奋斗精神不足、消费主义盛行的不良现象。

(二)价值观引领的缺失

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长期以来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不到位,只重视专业教学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影响力不佳,学生学习的热情下降。

三、红色音乐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用红色音乐培育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红色音乐的本质还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音乐天然就有育人的作用,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把音乐当成培育人良好道德品质、素质修养的手段。红色音乐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传承,其音乐形式丰富多样,既有根据中国传统民歌改编创作出的红色歌曲,也有利用西方作曲手法写作的交响乐;既有简单质朴的工人合唱;又有气势磅礴、场面宏大的音乐舞蹈史诗,这些音乐旋律高亢悠扬、婉转动听,作曲技法纯熟,演奏水准高超是非常优秀的艺术作品。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利用人天生就对音乐有审美欲望这一特质,发扬音乐教育感染力强、易于学生接受等特点,增强红色教育中音乐教育的比重,在提高学生音乐审美品味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内在品格。

(二)用红色音乐增强高校美育的能力

虽然近年来高校增强了美育教育的力度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对学生的美育教育缺乏重视,只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培养出一批高学历、低素质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二是对美育教育的认知不到位,一些高校认为举行一些类似于红歌合唱的活动就是进行美育教育,减少了美育的外延,缩小了美育的内涵。高校应该加大对美育的投入,利用优质的红色音乐资源挖掘红色音乐的审美内涵,拉近学生与红色音乐、革命文化的距离,加深其对革命历史的了解与认知。同时高校要加对大美育教师师资力量的培养,高校的音乐教师大多毕业于专业的音乐学院虽然他们具备十分扎实的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但是对美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了解,对于如何把音乐中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缺少认知,高校要加强对美育教师的培育,通过建立教学评估体系来督促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用红色音乐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布局。文化自信中的文化是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含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音乐产生于革命战争时期,生动的记录了革命时期党的革命纲领、政策方针、描绘了革命先辈的精神面貌、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热爱,同时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红色音乐,体现了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而且很多红色音乐脱胎于民族音乐,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红色音乐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优秀的媒介,高校思政工作者要通过对红色音乐的赏析增进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培育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使命感,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

猜你喜欢

美育革命红色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论公民美育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美育教师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