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网络谣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9-11-15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5期
关键词:谣言思想大学生

■李 莉/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的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当前,网络上充斥着的各种西方价值观、意识形态渗透、暴力恐怖、非主流文化等等,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极具蛊惑力、煽动力、传染力的网络谣言,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当前国内外对网络谣言的研究大致有三个视角:一是社会学视角,倾向于群体主义,对谣言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二是心理学视角,倾向于个体主义,对造谣者、传谣者和信谣者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三是传播学视角,倾向于传播机制,对谣言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进行分析。然而,对网络谣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能单一地从任何一个视角出发,而应该进行综合研究。

一、自媒体与网络谣言

(一)网络谣言的界定

对谣言的研究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不同的学科对谣言的理解和阐释也不尽相同,在这里,我们采用胡钰对谣言下的定义:“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半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基于这个定义,“网络谣言”就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产生和传播的谣言。

(二)网络谣言的种类

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网络谣言可以有很多种分类方式,在这里,为了研究网络谣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根据谣言的内容特征,将网络谣言分为政治谣言、经济谣言、社会谣言、自然谣言、人物谣言等。

(三)自媒体——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媒介

自媒体主要包括微博和微信,此外还有QQ、抖音、网络论坛等其他传播平台。相比其他网络媒介,自媒体传播的匿名性、即时性、随意性更强,监管难度更大。因此,当前自媒体也成为了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媒介。调查表明,大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娱乐、交友等活动时,遇到的网络谣言几乎全部来自自媒体。在加强网络法制建设的今天,对自媒体的监管难度、可控程度等问题却不容忽视。

二、网络谣言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

(一)大学生对不同种类谣言的接受程度和传播意向

为了解大学生对哪类谣言更感兴趣,更容易相信并传播,我们利用调查问卷,从不同种类的谣言中精心挑选了以下几条,让大学生选择哪些是真实的,哪些会进行转发。其信任和转发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官二代宝马飙车撞伤路人被免责”、“女大学生酒吧被人灌醉,醒来发现肾脏被偷”、“医生火车上救助心脏病人,后被判非法行医,获刑并处罚金”、“公安部最新通知,大学生参与小额贷款将被处以拘留处罚”、“苹果8自带地图将钓鱼岛划给了日本”、“日本曾将核辐射的海鲜偷偷运入中国大陆市场”、“杨幂被拍与人私会,相传孩子并非刘恺威亲生”、“科学研究表明,白酒可以杀死癌细胞,长期饮用对身体好”。然而同时,也有8.14%的大学生选择了以上信息都不是真的。

通过调查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对社会公平正义以及与自身相关的问题最容易产生兴趣并会比较容易相信和传播。这不禁让我们反思,为什么学生会比较容易相信社会的黑暗面,为什么在涉及自身问题时往往容易失去理智。

(二)大学生网络谣言的传播动机

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等方式,我们了解到,当前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普遍并不信任。调查中,绝大多数同学认为网络信息可信度低于50%。并在无法判断网络信息真假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忽略,不去理会”或选择“不相信”。而当收到网络谣言信息时,同样高达74.87%的同学选择了“看过就算了,不会转发和评论”。然而当遇到与自身相关的网络谣言,比如自然灾害、停水停电、食品安全等问题时,保持理智态度,选择先考证其真实性之后再做定夺的同学虽然仍然占绝大多数,但是却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了宁可信其有,并会转发给身边的人。

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传播网络谣言的动机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带来了不同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的碰撞,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对社会现象不能形成全面的认识,往往把眼光集中在社会的黑暗面,把贪污腐败、权钱交易、分配不公、人际关系扭曲看成是普遍现象。网络谣言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并与人们已有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产生共鸣,从而不断地被传播下去。

2、个体心理因素

大学生接受、传播网络谣言,通常是出于以下几种心理:好奇、无聊、善意提醒、从众心理、同情心理、泄愤心理、社会责任感不强寻求刺激、标新立异等。网络谣言正是利用了这些心理,从而捏造、夸大、扭曲相关事件,误导公众,或是为了一己私利,宣泄自身的负面情绪。

(三)网络谣言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机制

1、自媒体作为传播谣言媒介的可信度分析

我们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比较同一网络谣言在不同自媒体中传播时的可信度。结果,“急!!!今年高考考生实验中学XXX同学身份证丢失,好心人帮忙转发”、“不要再喝了!最新研究表明,每天喝蜂蜜会导致肠癌”等多条谣言,均是在微信中被大量转发,而在QQ和其他自媒体中转发比例并不高。由此可见,微信显然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乃至当今社会中每个人,交友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2、网络谣言传播中的意见领袖和羊群效应

我们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对同样的一条谣言,在一些小组中安排了一位信谣传谣的“意见领袖”,其他组中没有安排,结果有意见领袖的小组,最后相信谣言的比例不出所料地远远高于没有意见领袖的小组。

通过对以上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将来可以更好地利用微信这一自媒体阵地,利用意见领袖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来监控和干预高校网络舆论。

三、网络谣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大学生参与网络谣言传播的危害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如果他们信谣、传谣甚至造谣,不仅会影响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还会严重阻碍公众获取真实信息、造成认知混乱、误导价值伦理观念、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侵害他人权利、造成物质精神损害等后果,甚至会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更为严重的现实后果。

(二)网络谣言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

在当前流行的网络谣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西方敌对势力制造的,他们以文化侵略、思想渗透为主要目的,凭借其在网络中的话语霸权企图实现和平演变。如宣扬西方价值观、神化美式民主、鼓吹美国自由与人权等方面的谣言、针对中国内政问题进行干涉等等。这使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了很大的挑战。我们必须时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谣言及时澄清事实,让“谣言止于真相”;同时积极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正面宣传和教育,增强大学生抵御谣言的能力,让“谣言止于智者”。

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危害性是不容忽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针对大学生容易轻信的网络谣言,反思教育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不仅要及时辟谣,更要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解惑,解释谣言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让学生日后再遇到类似的谣言时,能够做到冷静分析,积极求证,而不是轻易被谣言煽动蛊惑,相信并传播谣言。

四、网络谣言监控机制与引导策略探索

(一)建立网络谣言的监控机制

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要通过微信、微博、QQ、校内论坛等媒介通道,及时主动掌握大学生网络舆论情况。当前,很多大学都开设了种类繁多的校园微信公众号。要利用好自媒体这一重要的舆论平台,让它在服务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网络传播的教育与引导

1、网络道德教育

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专项的网络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大量的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情景模拟再现等手段,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网络法制教育

通过开展法制讲座,法制论坛等方式,加强学生对网络生活中的法律法规的认识。自觉做到线上线下言行一致,争做负责任网民。

3、心理健康教育

当发现个别学生受到网络谣言影响,产生负面情绪时,要及进行疏导,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社会变革而产生的焦虑、不安的情绪。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情景剧、集体谈心等方式,让大学生能够自觉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三)高校网络舆论话语权的构建

1、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主流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高校网络舆论话语权的构建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要让学生在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下成长。

3、利用校园自媒体,加强建设网络监督、网络引导平台

建立专门的微信公众号,针对当前热点社会问题或普遍传播的网络谣言,及时进行答疑解惑,让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筑牢抵御网络谣言的堤坝,建设和谐健康的网络平台。

猜你喜欢

谣言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思想与“剑”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你被养生谣言忽悠过吗?
谣言π=4!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