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新型教育管理模式,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2019-11-15林璐丹浙江信息工程学校

长江丛刊 2019年25期
关键词:职教定位德育

■林璐丹/浙江信息工程学校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日趋深入,加之企业自主管理模式的引入,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日益严苛,单纯依靠一技之长已无法维系中职生在就业浪潮中的一席之地。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都在积极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以期通过中职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来提高就业竞争力。作为职业教育最基本的组成元素,职教人理应率先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勇于尝试,用自己的探索和实践不断丰富“职教梦”的内涵,真正培养出企业满意、行业需要、社会认可的人才。如何转变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下师生的角色和职能,使学生勇于承担、乐于自治、善于自理,已成为职教发展新形势下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笔者在德育工作中的实践出发,浅析学生在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下自主管理能力薄弱的成因,并就新型教育管理模式下推行自主管理的可能性及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提升自主管理能力,浅谈几点体会。

一、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学生状况频出,教师疲于善后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中,不少学生总是状况不断,即便育人者三申五令、耳提面命,不厌其烦地引导、教育,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任性妄为,对于挑战学校纪律规范的底线更是乐此不疲。面对学生的屡错屡犯,教师身心俱疲。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此种局面的产生,又是什么原因限制了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下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呢?

(一)教师自我定位

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教师常常自我定位为大家长,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决策者。此时教师管理学生,犹如鲧之治水,以堵为上,用统一的标准无差别地要求每一位学生,致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秩序井然的表面之下蕴藏着诸多隐患。教师的自我定位与新课标下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有所出入,在井然有序的教学中所存在的隐患,使得其与新时期的教学要求略显滞后。职业教育改革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一直在不断探索,其中实现教师准确的自我定位,无疑会是改革的助力之一,所以现阶段的教师自我定位出现偏差,会严重影响到中职学生管理。

(二)教师对学生的定位

从育人者的角度来看,中职生仍是孩子,且自律性较之同龄人略显不足,并不完全具备自治、自理的能力,认为只有保姆式的管理,事事叮嘱,处处留心,面面俱到,样样为学生考虑周全,甚至全权代劳,才算是尽到了为人师表的本分,一旦处于掌控之外,便会心神不宁、坐立难安。此种密不透风的管理方式不仅会极大地打击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更会令教师纠缠于各种琐事之中,疲于应付而无暇他顾。在管理中,教师理应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让他们能够在感受老师的关爱之外,因教师的信任而获得一种满足感。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或是高等教育阶段,都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性,这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是息息相关的。所以,针对教师对学生定位不明的情况,也应该加以改善。

(三)学生自我定位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自身非常矛盾。一方面,希望师长把他们当作成年人来看待,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民主;另一方面,当他们犯错时,又希望以学生的身份来为自己托词,逃避责任。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既希望享受权利却又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不成熟的心理,使学生妄自菲薄,认为自己没有自主管理的能力,进而主动放弃了自主管理的权力。就这样,教师和学生都自认为在管与不管、被管与自治的抉择中找到了相对稳定的平衡点,从此便安于现状。身为学生的领路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使其能够对自我进行准确的定位,让自己从被动的教育管理中脱离出来,实现教师主体的翻转。

二、新型教育管理模式:教师统筹兼顾,学生自律自强

近年来,大多数企业都在积极引入自主管理模式,并不断探索此种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成效,以求进一步渗透、深化。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生,培养和提升自主管理能力已是势在必行。

“管理不是目的,服务才是根本”,管理不应为管而管,这对教育管理工作同样适用。如何能在挣脱传统教育管理理念枷锁,摒弃传统教育管理弊病的同时促使学生主动提高自主管理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如何才能真正从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德育管理脱胎换骨,重获新生呢?这将是广大教师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以学生为主体,重心前置

新型教育管理模式下,教师不再是教育管理规范的决策者,不再是教育管理的组织者、践行者,而是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构建的引领者,是学生自主管理实践的监督者。中职学生虽在自控能力等方面尚待加强,但即将成年的他们已逐渐形成了承担责任的意识,且已具备了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作为自主管理主体的自由和权力,使主体意识得以强化。教师还应合理、有效地发挥自身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此外,教师也要及时转变观念和立场,将教育管理重心前置,转移到前期的全局规划上来。我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德育学分制评价体系,各班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组建了自己的德育考评小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引导班委成员制定具有本班特色的补充考评标准,并督促考评组成员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每位学生的德育表现作出合理评价。

(二)以小组为单位,分而治之

为了营造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交际交往能力,市教育局于2012年出台了《湖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指导意见》,我校也在13届范围内全面推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为小组化自主管理的尝试与探究创造了契机。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组员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选择自己在组内所承担的职能,各成员间取长补短、各司其职,在协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逐步实现组内、组间互相监督、评价,真正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

(三)以市场为导向,与时俱进

中职教育力求培养能就业,就业后有发展潜质,能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的可用之才。为了有效践行这一目标,中职德育的管理更应以学生职业和人生长远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德育内涵,培养一批实用型、服务型的人才。中职学生毕业后将会直接面临市场就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能够让学生敏锐的捕捉到专业市场的变化,更有利于教学改革。学生结合专业发展,可以对所学知识加以科学利用。在当代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课程结构不完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和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动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总之,“以堵治水,事倍功半;以疏治水,方能水到渠成。”从以教师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过渡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是每一位职教人在德育工作中应当努力奋斗的方向。只有不断更新德育管理理念,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成长需求的需要,适应市场、企业、社会发展的节奏,为学生自主管理打造平台,创造条件,才能真正实现人人成才、尽展其才的“职教梦”,才能大力助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职教定位德育
《中国德育》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
难与易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巧用“余数定位”,突破周期函数的计算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