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片镜像生产中的精神麻痹研究

2019-11-15颜萌萌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重庆401320

电影文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夏洛镜像梦境

颜萌萌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重庆 401320)

关于人的自我认识,拉康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学说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于传统精神分析学说的创新。拉康认为,婴儿刚刚出世的时候本是一个“未分化的”“非主体的”自然存在,属于无物无我、混沌一团的“前镜像阶段”;婴儿成长期的第6至18个月为“镜像阶段”,这一阶段婴儿开始将镜像与自身联系起来,看到了自己的统一影像。在与“镜像”的不断比照中,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主体意识”。

拉康的镜像理论研究起于此而不止于此,由此所推涉到的在整个自我意识形成与精神分析研究中,镜像理论都是不可忽视的。电影的传播及观影的过程中实现了镜像理论重构,影视作品的说服与规劝实际上是镜像的应用,镜像传播的过程是精神麻痹发挥效果,观众对自我认识完善的过程,是受到镜像刺激后的自我成像。

一、镜像内容的精神把关

在影视作品的生产阶段,镜像的内容通过影视生产的各个环节已经植入到影片构造当中,影片展示既是影片本身的展示也是贯穿于表现主题的,处于影片背后发挥说服效果的把关功能的展示。

(一)内容镜像营造

《夏洛特烦恼》取自于80后主人公高中时期所发生的故事,以现代的内容展现形式实现对于青春意识的重构,借助于时代性的特殊物件及共同记忆,产生在观影过程当中的认同。将精神分析学引入电影研究的麦茨认为,对电影的理解依赖于认同的过程。当电影观众根据影片及其含义来进行自我定位时,镜像阶段的自我反省就变成了电影观众的自我意识。因此,电影观众的认同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同,“每一次我都是在电影中成为自己目光的受抚对象”[1]。依据镜像理论,观众在对影片营造的熟悉元素及场景认同的基础上发生对影片的“误识”,并在借助本身并未具体化的意识构想的趋同下,认同影片中所表现的意识为真实的意识,从而在外界的影响下使自我的认识在无意之中发生了转换,也就是部分自我意识在认同外界中主动叛逃,发生外界入侵形成精神麻痹的效果。青春片的内容选择本身在影片构成元素上深入到意识熟识的关系中,带动观众主动认同,从而产生偷换意识,在物质介质展现的配合下得到现实性麻痹。

(二)镜像情节构造

时间具有不可逆性,往昔被个人赋予了缺失的价值,群体或个人对于青春的怀念是一种“自恋”情节的时空还原,在获得现实的物质及认识之后,对青春时期某些没有得到释放的情绪的追回与重现,以改变在青春时期发生过的根植于潜意识的记忆。

《夏洛特烦恼》以主人公夏洛参加高中时期暗恋对象的婚礼为线索,引发出夏洛对于自我认识主体性缺失的幻想与自我认识的回归。现实中夏洛与高中同桌马冬梅过着平凡的生活,暗恋对象嫁入豪门,夏洛一事无成但身着西装革履出现,本身在现实中是对自我否定的。而梦境中夏洛因为具有了现实的意识一改过去的状态获得了暗恋对象的芳心、成功的事业,这原本都是他现实中想要的,但是在梦醒前却自我打破,在梦境中再次自我否定。夏洛在体验青春往昔的影像补偿中获得了自我的现实满足,进而加强了对于自我的认同,在梦境中凸显了现实缺失的重要价值,以精神满足回归现实。一方面,青春时期的记忆缺失潜在于夏洛的自我认识当中,镜像重现使他具有了改变记忆的机会,就像是长大后看着镜子重塑往昔自身的形象,实现潜意识中对于曾经自我缺失的郁结。对于观众观影而言,影片呈现的记忆线索及认知情节会产生一种误导,引领观众的情绪进入到夏洛定位的认同,进而产生替代性感知。对此拉康认为,欲望确立于与“他者”欲望的遭遇。他以其主人能指再次指向匮乏,并澄清要求[2]。另一方面,影片中自我的重构只能存在于梦境当中,为了得到现实的呼应,自我的重构成形于梦境也最终结束于梦境,结果以获得现实依赖性满足置换了先前的自我缺失,并且因此满足于现实的状态。观众潜意识中的郁结也在观影中被替代性消除,达成对现状的满足、对自身的满足,但这种满足并不是现实的改变而是自我认识发生了改变,影片在播映过程中产生了镜像作用,发生了精神麻痹,观众所满足的现实是影片所表现的现实、是影片最终要达到的现实效果。

(三)镜像效果表征

从影片镜像效果来看,以娱乐性体验发生作用的精神麻痹,在影片的传播中更易实现对观众的自我的置换,《夏洛特烦恼》定位于青春喜剧片,影片中的台词风格完美地呈现了喜剧效果,自我意识在置换中的断裂随着喜剧语言所引发的笑料而被麻痹,观众在自我蒙蔽中偷换了关于自我的概念,实现了对于自我“他者”的转换。另外,喜剧风格也紧贴80后高中时期的日常而进行了艺术化展示,这种更加接近现实的叙事表现促使观众在观影中获得对影片环境的认同,产生情移,将自我的经历追加到夏洛身上,以夏洛在梦境中的补偿式经历来完成自身对梦境的实现。在经典精神分析家看来,艺术应遵循梦的法则,电影亦是如此,观众的观影就是被压抑的欲望经过加工改造后得以表达的过程。如果说文学作品营造的白日梦境我们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凭借各人所具备的审美能力去体验,那么电影则使这种梦的具体化成为可能,虚构的电影创作也是欲望的满足[3]。除此之外,简单、纯粹、真实性强的认识体验更容易颠覆观众的自我认识,植入社会所需要的认识,并且也会引发观众主动获取影片内容,单从数字上来说,截至2015年10月22日晚,公映23天的喜剧片《夏洛特烦恼》累计票房突破12.66亿关口,跻身内地华语片票房排行榜前三名,内地影史第八名[4]。

二、镜像传播中“他者”认同与自我麻痹的形成

镜像传播是配合镜像内容加强其认知效果并将其新转入的“他者”认识进行固化,从而使之成为自我意识中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方式。除了影片的内容方面,电影的传播方式也是产生的新的自我意识在社会环境中获得广泛支持与认同的重要原因。

《夏洛特烦恼》片头在婚礼强烈的烘托之下,镜像人物夏洛以一个典型的自我扭曲的形象出现,他是在“他者”认同的普世价值观中的“失败者”,并且他认同于“他者”的观念,本身对自我的认识也是否定的,因此在婚礼中西装革履却屡遭嘲笑,现代性的喜剧方式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夏洛的精神矛盾,这是唤起观众观影的现实接近性的商业需要,夏洛也因此暂时保证了安全的状态,但是为了达到自我的置换,影片必须有一个线索将自我否定与“他者”否定的矛盾个体彻底展现出来并推向极端。马冬梅——夏洛现实中的伴侣却为夏洛的个人认识所否定的一个重要角色,将这个扭曲变形的夏洛赤身裸体地暴露于公众面前,形成一场符合“他者”认识的现场审判,夏洛在面对审判中也不敢于面对真实的自我,自我保护式地进入睡眠选择了逃避。梦境中夏洛进入了影片为其所制定的自我转换空间当中,在易于发生精神转变的青春期,夏洛完成了自己现实中没有实现的梦想,这一切都处于“他者”认同的掌控之中,夏洛也遵循了“他者”观念,但是最后夏洛还是以否定“他者”的方式走出了梦境,重新获得了自我的认知和对于“他者”的认知。

对于自我的认同来说,影片通过夏洛的经历对观众进行了麻痹操作,将观众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情绪消解殆尽,并以替代性方式以情感道德作为了填充,个人的观影过程培养了对于自我满意度的提升,也通过隐喻的手段将不良情绪暂时压制,但是对于现实的不满,影片回避回答也最终没有解决,而是通过产生精神麻痹的功效将其在个人精神空间中的位置进行转移,以降低提及度的方式将其冷藏。新的自我认识是其内容增加了观影中植入的信息之后通过构成结构的调整而实现的精神麻痹。对于“他者”观念来说,现实的商业价值的影响使个人转向对于自我的关注,个人对于自我的认识开始倾向于作为主体性存在进而存在于各种空间当中,所以在接受影片信息之前对于在“他者”认同的普世价值中的道德情感是居于个人意识中的次要地位的,它是镜像中因角度问题而被遮挡的部分。但是作为个人不在场却经历的影片来说,为实现对于意识组成部分的调整与重构,必须发生对于镜像不同角度的展现,这也就是《夏洛特烦恼》以梦境打破现实重新勾勒剧情的原因,角度的不同或者说镜头偏向的不同会形成对于自我认识的偏向,道德情感被高度放大并置于重要的位置,而原本居于重要位置的自我意识则会因为角度的偏移而进入到遮挡空间当中,转化到现实则是对于传播“他者”观念的认同,成为“他者”中的一部分,而这些拥有这一观念的人群却是不断被“他者”意义侵占和控制的傀儡。

三、镜像成形的跨界认同体系构建

传统镜像理论针对镜像与镜像接受者的成像关系,而对大屏幕的电影传播而言这只是镜像成形的第一阶段,仅完成了镜像与观看者之间的相互认同,镜像成形的第二阶段是在影片传播中再次构筑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接触到影片的观看者,观看者将镜内的影片成像到更加广大的类似人群中,将个人意识的转换逐渐成形于群体意识的转换。

个人意识在经过影片的麻醉之后变成了“他者”的意识,并且通过众多的“他者”形成“意识镜像”,依据传播学理论中的二次传播原理再次发挥作用将影片所奉行的自我认识经过“照射”扩张到更大的社会群体当中,实现转换与说服效果。

《夏洛特烦恼》中的夏洛形象有很大的代表性,夏洛过着平凡的生活,资质平庸、能力有限却一心向往功成名就,拥有美好的家庭却向往大众青春记忆中的校花,这种强大的自我否定甚至以扭曲自我的形式出现。自我之间的这种对立必须以欲望的达成作为基础,才能对原本的自我有一个多角度的认识,实现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离。于是夏洛进入了梦境,同时引导着众多的“夏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生活当中,在影片的虚幻之下体验现实中不可得的经历,夏洛的苏醒是梦境之中惊醒,是在梦境体验之后对于重获现实的欲望达到的又一个高峰,回归现实后欲望获得了实现,而此刻的欲望正是夏洛生活的常态。观众借助夏洛入梦经历了夏洛一般的梦境达成,而在影片中夏洛的指引下重新回归现实,形成对于先前欲望的摒弃、对于自我分离所产生的现实常态对象化的认识。透过影片观看者的现实性体验与欲望达成后的现实性回归,观看者的镜像系统得到升华,以众多的个人视角为镜,可对个人的自我认识进行分离,从而加强个人对于自我的认知。拉康所说的社会中的“自我”的形成过程,就是力图使能指链加以稳定从而使意义稳定,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自我”,这个意义的结构体成形,尽管“自我”仅仅是符号构建起来的一个幻象[5]。

四、结 语

青春片是在目前商业电影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影像传播类型,从观众曾经的生活镜像环境来进行说服,这本就是存在于众多个人的意识之中,因此更具有说服力,外加个人对于自我的不良表现都有篡改的欲望,青春片所提供的可供更改的镜像空间,能够使观影者在影片观看中获得释放,根据自我的理解重构意象。青春片的情景构造具有精神麻痹的功效,观影者在重归记忆中感悟现实、接受现实,拟现实的影片镜像获得了真实性较强的体验,自我意识的缺失得到镜像弥补的麻痹之后,对于现实自我也具有了重新的认识,从而服从“他者”,接受“自我”。

猜你喜欢

夏洛镜像梦境
梦境改造师
梦境改造师
镜像
夏洛的网
梦境
镜像
镜像
读《夏洛的网》有感
我的梦
苦难中的梦境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