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电影与传统文化耦合的困境与突围

2019-11-15侯海荣任宏良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

电影文学 2019年2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侯海荣 任宏良(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如何以艺术语言承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传统文化如何在艺术领域实现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一直是有识之士思考与面对的严峻命题。本文着重探讨当代电影与传统文化完美对接的现实困惑与未来路径。

一、当代电影与传统文化耦合的双重困境

近几十年来,内含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影片,文化意识日趋淡薄,要么一味注水、戏说、穿越,要么传统文化只是作为一个名不副实的招牌而已,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像阐释陷入失语的境地。

第一,追求商业化、娱乐化、狂欢化成为影片挥之不去的“魔咒”,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被弱化甚至消解。从理论角度而言,影片的内容一定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因此,对于受众来说,观影感受包含笑点带来的愉悦、释放、宣泄等效果,无可厚非。正是受众审美需求以及市场引领导向的转变,使得影片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变得难度增大,影片传达和散发的文化情怀和价值观念无形间被推向庸俗化。华语银幕上出现喜剧片扎堆的现象,而且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比如,《三枪拍案惊奇》的貌似强大,被戏称为“大厨端出碗油泼面”。之所以被如此吐槽,缘于作品古装片现代化、明星云集化、场面的视觉化以及人物形象的脸谱化等,反映出该片价值底蕴的缺失。《手机》《失恋33天》等,这类影片更多是追求轻松,紧跟时尚,穿插娱乐,但文化内涵的空洞也是显而易见的。同样打着喜剧片的大旗,冯小刚的《私人订制》,差评也达到峰值。美国《好莱坞报道者》的影评人犀利地指出,作为无可匹敌的中国喜剧大师,冯小刚贡献出的喜剧“太俗气不连贯又不好笑”,“价值导向显得简单可笑”。影片《天机·富春山居图》,注重特效,注重氛围,注重阵容,整个故事的历史沧桑感匮乏,艺术品位不高,奢华的大片气象却无厚重的大片风骨。上述影片在艺术风格、感官刺激与制作理路方面当然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像叙述,有待于在纵深层面实现商业利润与文化格调的统一和提升。值得警醒的是,倘若电影单纯以追求票房等作为终极目标,某种程度是以丧失精神和情感为代价的。一言以蔽之,中国电影想成长得枝繁叶茂,依旧不能离开传统文化之“根”。

第二,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强势冲击,使中国电影在国际化背景中表现出亦步亦趋的依附性。这意味着,原来基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土壤所培育的基本理念及评判标尺,逐渐被所谓的“国际标准”所取代。不难发现,进口大片所奉行的对于感官美学与极致美学的这一艺术追求,带动国产电影也在打造技术影像奇观方面煞费苦心,这是文化的自我迷失。2013年,郭敬明的《小时代》引发舆论的口诛笔伐。该片本来以四个年轻女性的成长为线索,力图折射出一座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很有现实意义。然而该片内容苍白、叙事乏味、无任何营养屡遭诟病。《人民日报》也批评道:“奉消费主义为圭臬,是‘小’了时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真正的电影人,面对全球化与多媒体时代以及社会发展转型的新形势,应当成为能够正确洞察和把握中华文化精髓的先行者,在文化走向上抵制舶来文化错误价值观的袭扰。近几年吴京主演的系列片《战狼》等之所以风生水起,很大程度缘于紧紧围绕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影像策略,是对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具象图解。该片在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同时,最终归于集体主义,没有国家后盾的支持,纵使冷锋叱咤风云也无力回天。《中国机长》等纪录片,由于在情感认同中强化观众的主流诉求,进而实现了民族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置换升级与社会不同主体的视域融合,维系了当代受众文化心理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地构建出阐释共同体。影片《孔子》《赵氏孤儿》《赤壁》等,由于没能精准地抓住文化精神的核心,尽管故事创意有可取之处,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性阐释出现偏差、瑕疵与不足,因而观众对它们评价不高。

二、当代电影与传统文化耦合的三重路径

中华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国人特定的生活哲学,成为深及灵魂的“集体无意识”。因此,华语电影承载优秀传统文化是应有之义。如何借助电影这一媒介形式,规避文化情怀缺失,从行动策略上践履华语电影这一文化使命呢?本文认为以下三条途径很有必要。

第一,古今汇通:传统性+现代性。传统性与现代性叠加组合看似矛盾,其实其宗旨无外乎从思想上重视影片中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内在意蕴,在艺术层面能与时俱进,在直面现实生活的前提下,打破古今障壁,尊重现代人的审美潮流,以特殊的电影语言和技术方式加以外化。儒家文化高举“仁爱”的大纛,追求中和含蓄,凸显善美统一,强调和谐大同,浸润厚德载物、铁肩道义以及自强不息的儒家情趣。因此,要善于将代表传统文化主导价值的那些史实、故事、传说、神话等,做深度挖掘,并把这些文化韵味转化为电影的美学精神与叙事动力。从内容上看,传统文化的主旨意蕴需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播给受众,如水入盐,无痕有味。譬如,《5颗子弹》直接将儒家的仁爱精神作为一个文化制高点纳入叙事体系。《背起爸爸上学》中,石父坚守“学而优则仕”这一传统的人生道路,石娃的叛逆出于“以孝事父”儒家道德伦理的坚守。石娃之所以背起爸爸上学,是“孝”的力量的强大驱动。根深蒂固的孝悌意识与祖先信仰在《1942》逃荒的难民身上得以凸显。当然,如果传统性与现代性融合不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属性就会被解构殆尽。《关云长》虽试图重新解读关羽所代表的“忠义”精神,但由于情节设置存在缺陷,结果关羽变作“迷失的刀客”,原本的精神指向也荡然无存。反之,某些“古装戏”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古典意境的影像表达,体现了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像化现代转换”。《英雄》色彩与构图的大写意风格,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就是对中华文化诗性的符号化表现,别具超现实美学和东方美学的风致。从现代眼光观之,《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中错彩镂金的繁复奇丽之美,这在中国传统的古典美学形态中显然并不占据主流,它是一种新的生发与整合,是兼具艳俗和奢华的“新美学”。同样,《东邪西毒》《一代宗师》等影片通过动感十足、灯红酒绿的影像狂欢,呈现强烈的视觉感官化特征,浮嚣、躁动将传统艺术中均衡的古典意境打破了,不再是宁静圆融的境界和缓慢唯美的风格。

第二,中西合璧:国际化+本土化。国际化与本土化实现有效链接,是将中华传统文化有代表性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元素,同西方文化进行甄别比较,既能择善而从,又能高度自信,以开放的文化姿态,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回溯中国电影史,无论何种题材,均涌现出许多经典之作。时间久远一点儿的比如《小城之春》,后来的《黄土地》《城南旧事》《霸王别姬》等,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和精神底色。电影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讲好中国故事,即便是商业大片,也能很好地融入文化观念。即使是神仙题材的影片,也不应拍摄成只剩诡异、荒诞而仅剩文化渣滓的庸俗片。《卧虎藏龙》之所以斩获奥斯卡多项大奖,根本原因就在于影片把中国的多种文化有机贯通,尤其是“以柔克刚,道法自然”的文化特质和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超出了普通功夫类型片,并且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成功推向世界,实现了电影的国际文化形象建构功能。尽管也可能出现传播学所说的“文化折扣”(culture discount)现象,也就是文化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磨损等不佳效果,但毕竟扩大了异质文化之间的传播。《大圣归来》的主要人物形象不再扁平化,是因为该片一方面有效地化用了中华文化符号,另一方面,较好地融合了“美系”与“日系”两种造型风格,将粗犷、强悍与乖巧、善良的“治愈系”重合,张弛有度,温暖亲切。《捉妖记》也是从中国传统志怪中汲取了灵感和精髓,但又明显融入美国动漫电影造型的特点,颠覆了凶恶妖怪和狰狞冷艳的传统形象。

第三,雅俗共赏:精英化+平民化。电影作为现代艺术之一,目前仍然拥有庞大的受众,覆盖面较大。大众文化的崛起是当下不可阻遏的潮流,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因此,影片倘若一味单向追求阳春白雪的精英文化定位,就会变得“小众”甚至“窄众”。因此,如何消弭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二元对立”,值得深思。《刺客聂隐娘》以唐传奇作为素材,文化起点较高,意境高古,对话精简,这是一种书卷气息馥郁、很中国化的诗意雅兴,含蓄隽永,形神俱佳,但这样原汁原味的作品从消费角度来看,尽管有少数人点赞,但票房窘境也是不争的事实。由此观之,只有在雅俗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传统文化与当代电影相辅相成的崭新文化形态才能得以浴火重生。再比如,近几年妖魔志怪题材之所以颇受欢迎,这是“边缘文化”,或者说“亚文化”“次文化”现代转化的结果。《捉妖记》《倩女幽魂》《狄仁杰》系列影片,强化玄幻色彩,完成大众对魔幻世界的超验想象和奇观消费,给予受众怪力乱神、天马行空的猎奇感受。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虽然匪夷所思却更“接地气”。

三、结 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作为华语电影的精神家园存在的。传统绝非静止的遗产式存在,现代生活呼唤与之相应的绚丽多彩的艺术形态。优秀传统文化精深浑厚,其内在文化精神也许是稳定的、刚性的,但外化形式可以创新与多元。鉴于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互渗以及受众审美的转向,当代电影人务必以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与勇往直前的文化魄力,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象与中国品格的电影。

作为一种方法论,传统文化是当代影视创作最可贵的“符号资源”,在其与时代耦合的转化过程中,转化生成的是显文本,传统则是“潜文本”。这种“互文参照性”昭示着它可以赋予原来文本以全新的文化意涵,这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与艺术实践的二次创造。毋庸讳言,实现当代电影与传统文化的最大化融汇,理论上可以尽情阐发,真正着手绝非易事。比如,会出现“文化错位”与“时空穿越”等问题,也会出现硬伤甚至笑柄,但我们要以宽容之心,允许白璧微瑕。电影作为现代大众传播的媒介,它对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艺术传递,由于接受美学的个体差异,无疑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变形,不可求全责备。适度的笑点融入,只要不舍本逐末,也无可指摘。吴京主演的超硬核的正能量作品,也会被某些“佛系”青年嗤之以鼻。因为无论如何,不能过于无视观众和市场。在当下的文化态势中,在竞争中把握自我,在彷徨中寻找生机,永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畏之心,同时秉持有容乃大的文化心态,在立足本土的立场上,砥砺不懈,创意制胜。新时代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核心竞争力仍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转化与重构。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