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对贾樟柯电影的影响研究
2019-11-15枣庄学院传媒学院山东枣庄277160
王 炎 (枣庄学院 传媒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一、侯孝贤对贾樟柯拍摄电影角度的影响
(一)电影中体现对小人物命运生活的关注和对生命的尊重
侯孝贤在1983年导演了《风柜来的人》这部电影之后,意外获得贾樟柯的高度欣赏,并被其评价为对他有救命之恩的电影。一直以来,面对眼前的社会现实,他虽然有着众多的思想和语言想要表达,但是激烈的电影文化大潮又不断试图将其与之同化。尽管现在的他还能勉强在这股电影文化大潮中坚定地保存自身特色,但是依然不能摆脱往主流方向发展的危险。
在贾樟柯迷茫无措时,机缘巧合之下看到了侯孝贤导演的《风柜来的人》,让他对于电影这门艺术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从此,贾樟柯在拍摄电影时,就把目光聚焦到市井小人物上,把揭示小人物的生活命运作为拍摄重点。因此,他回家乡拍摄了自己的处女作电影《小武》,试着通过自己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因为他在侯孝贤身上学到了宝贵的个体经验。对于一个导演来说,看世界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拍电影的方法。所以贾樟柯一如既往地在他的影片中表现小人物,这些小人物大多处于特殊的历史转型期,他们身处的环境正在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变迁以及他们的生存现状,几乎成为贾樟柯电影创作的独特之处,都给观众展现了一个贴近生活的真实世界。但是贾樟柯在继承侯孝贤电影风格时,也做出了独特的改变,如对于小人物的描绘方式上,贾樟柯重点渲染社会、历史带给底层小人物的灰色悲凉之感。侯孝贤则延续他的风格,在厚重的历史沧桑之中总能让观者汲取一股清新幽静。而贾樟柯与侯孝贤相差二十多岁,对于生命的感悟势必缺乏稳重与深厚,所以他在学习侯孝贤的同时又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电影表达风格,由此细化成严谨现实、犀利透彻的风格。
(二)对电影语言个性化的描写和电影主题的表现
通过对比侯孝贤以及贾樟柯的电影发现,二者存在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会基于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而在电影中穿插地方方言,而这一点正是电影个性化语言的表现,是对整个作品的主题升华。但侯孝贤与贾樟柯的作品更多的是差异性。与贾樟柯相比,侯孝贤的电影作品总是带来一种历史的沉重和沧桑。以《刺客聂隐娘》为例,这部作品耗时十年才完成,它是根据古代故事改编而来,题材简单,但是通过独特的语言运用,能让观众感受到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借助精妙绝伦的古风味语言,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同时也能欣赏历史文化底蕴。
而贾樟柯与之相反。在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摇摆中,他不断调整自己的作品风格,以求更好地适应当代电影大环境。例如前期的作品《小武》《站台》等单纯描写山西汾阳背景,还有三峡背景下的《三峡好人》,如今的《山河故人》,都显得单一。在贾樟柯的电影语言表达中,可以明显看到他保留了山西汾阳小县城的方言文化,但是也做到了与时俱进,在故事中加入现代化背景,从而有了多样化的语言风格,经过他的巧妙安排与运用,显得既摩登又有正统之感。
而造成这两者差异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源自时代赋予他们的生活状态不同。所以贾樟柯仍然处于学习和探索中国电影的创新发展阶段,而台湾电影近年来一直处于饱和状态,几乎停滞发展,侯孝贤仍然坚持固守他原有的影片风格。在既要市场又要电影质量的商业化大背景下,贾樟柯选择了顺应社会发展的步伐,而侯孝贤选择了坚持本真。
(三)用长镜头凸显主题的特色化运用
侯孝贤在他的大部分影片中都突出运用了长镜头,这几乎成为他给予观众的标志性信号。在《海上花》开始的片段中,几个上海人一起闲聊享乐,侯孝贤就运用了长镜头来表现具有上海典型家庭环境的日常生活;在《最好的时光》中,舒淇打台球的情节中,他依旧运用了长镜头静静地让这一切尽收观众眼底,在《刺客聂隐娘》中聂隐娘激烈打斗的场景,因为有了长镜头而让发生的一切都显得那么酣畅与厚重。侯孝贤的长镜头给人以一种与生俱来的临场感,仿佛观众就是其中一员,身临其境地注视着电影情节中发生的一切;正因有了长镜头,才提供了一种注视世间万象的角度。
而相较侯孝贤,贾樟柯的长镜头依旧是对于世间真实的描绘,可是他的镜头却更多给予观者一种现实的刺骨穿透力。在《小武》中,北方汾阳县城的破败景象充斥着整个画面,陈旧不堪的建筑,大街上行色匆匆的人群,各式各样的车辆混杂充斥着车笛声。在《站台》下,走穴的演员们居住的场所,演出的场景,慌乱的人群。在《山河故人》中,汾阳县城大街上晃动的人群,行人与行人之间的交集和错过,都在贾樟柯的长镜头下给予了充分展现,他的长镜头内容纷乱杂章,不似侯孝贤那样赋予厚重的美感。贾樟柯似乎想要告诉人们,这就是你们赖以生存的真实的社会;甚至很多镜头经过拍摄后不加任何特效,更加容易引起观者的深思与深沉的震撼。
除却二人对于长镜头的内容表达,在形式上,侯孝贤倡导固定的长镜头:机器摆放在一个特定的位置,用一个场景拍摄完整的镜头。所以他的摄像机通常很少运动,他甚至很少用标准的内、外反拍镜头,目的就是保持画面清晰、人物心境以及相互关系的稳定、完整,使得人、景、物融为一体,以便观众能够身心投入地去体验。相较于侯孝贤,贾樟柯的长镜头则注重运动,使得贾式长镜头具有了“跟踪”的特征。他的动感长镜头体现在《小武》四处游荡,飘忽不定的特定场景下;体现在《世界》中演员赵涛因寻找创可贴而在剧场的后台穿越长走廊的场景;也有在《小山回家》中小山在寒冷的北京街头游荡的画面。这些略显粗糙却别具真实风格的长镜头带动了一股运动的气息,以适当的距离向观者展示他所感悟和理解的真实世界。
二、侯孝贤对贾樟柯产生影响的原因
(一)个人经历对创作风格方法的影响
台湾著名学者焦雄屏曾经评价侯孝贤:“从他成为一个自觉的艺术创作者后,这种关注逐渐转变成对台湾现实及历史的有意识记录。”简单说来,侯孝贤将他自身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全部融汇在他的电影作品中,他的作品大多描写台湾的某个特定阶段,某一种生活的形态。以“自传体三部曲”——《冬冬的假期》《恋恋风尘》《童年往事》来说,故事讲述的大多是真实的年少回忆, 一种情感的真实:思念大陆的祖母、恐惧台湾士兵的内地渔民……自传体三部曲虽然体式不同,却都传达了相同的信息;有关台湾和大陆,有关家庭,有关童年。
侯孝贤的个人经历在《悲情城市》中体现更甚。1988 年蒋经国去世,1989 年《悲情城市》横空出世。《悲情城市》描述了“二二八事件” 背景下的林氏家族四兄弟的遭遇,这无疑是侯孝贤对这四十多年生活经历的一种概括和总结。
而同样在贾樟柯身上,依旧可看到时代赋予他的电影印记。远到他前期的作品《小武》《站台》,近到2015年才上映的《山河故人》,都是以他的家乡山西汾阳小县城为背景,讲述了一批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旧交替下的人类的生存状态。在这样的转型阶段,有呈现着处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状态,也有剖析着把握投机而一步步发家致富走上事业成功的社会精英的心理转变,贾樟柯统统将其交给这个时代背景。
优秀的电影具有超然的人文性和伟大的思想性,侯孝贤与贾樟柯就用他们对于电影的实践,向人们诉说着他们所处的年代以及现在或是将来,将会引起思考的话题。相比较而言,贾樟柯的个人经历带入他的作品中,多体现在小我、小家, 而侯孝贤则更多地将历史人文的大家之情融入电影作品,而两者细微的差异,源自两人自身生存环境以及生活年代的不同。侯孝贤的电影作品中对于动荡故事的描述更为深刻,而贾樟柯的电影则多以一种无法言说的愁绪来表现。
(二)对于历史使命感的追求
以侯孝贤的作品《悲情城市》为例,它描写的是台湾“二二八事件”。影片以林姓家族的命运变迁为线索,深重地描绘了台湾人民的反抗事件。在大陆政治事件刚刚过去之后,台湾已经将“二二八事件”搬上了电影舞台。由此,这部充满历史使命感的电影被雅各布称为“伟大的电影具有伟大的预言性”。明明只是巧合,却准确地降临在了属于它的时代。
同样,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也有类似的对于历史和现实使命感的追求。在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中,电影的笔触不仅仅聚焦于故土,而是扩大了范围,将其关注点转变为当年最热门的民生问题——三峡工程。该片通过两个山西人在库区找人的故事,以他们的所见所闻为描写对象,向我们深刻地讲述了在中国的后工业时代一座城市是如何被废弃和消失的,以此来引起观众的思考。因为贾樟柯生活在这个时代,所以他影片的笔触多投向于普通人民、普通社会,以这样一种司空见惯的行为和事例,试图引发不一样的思想的碰撞。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侯孝贤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深刻,具有诗人气质和人文精神。以《刺客聂隐娘》为例,故事取自唐代传奇,以魏博节度使传至四世田季安为背景,此时魏博藩镇正面临一场重大的政治危机。若是没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深刻理解,侯孝贤又怎么能拍出极具东方美学的电影来?
而贾樟柯作为出生在“新社会”的人,父亲是语文老师,从小耳濡目染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在《山河故人》中,从小被叫作美元的孩子移民去了国外,竟然连母语都渐渐忘却,和他的父亲张晋生沟通还需要找翻译。这样的一幕是悲哀的,看后让人心里五味杂陈。无疑,贾樟柯在创作这一幕时深有感触,他希望通过镜头来引起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他从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语言入手,带给观众思考。
三、侯贾二人电影对于中国作者电影发展的意义及影响
作者电影是20世纪50年代左右被提出来的,作者电影的诞生与法国新浪潮运动有紧密的联系。作者电影的代表导演有特吕弗、戈达尔、让·雷诺阿等,他们以法国著名的《电影手册》为阵地,公开批判法国传统电影,提出与之大相径庭的电影创作口号:选用非职业化演员,推崇导演是电影的制片人,采用实景化拍摄,追求非情节化的叙事观念,保持一贯的题材风格的选用。实际上,作者电影是电影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个人意识的觉醒,是个人对于生命的体验和表述。
在作者电影一路坎坷发展的今天,海峡两岸都涌现了大量的优秀电影工作者。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台湾掀起“新电影运动”浪潮,侯孝贤坚持他的作者电影论,发表的一系列作品深受《电影手册》旗下后辈导演的推崇。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表达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也让西方世界感悟来自中国导演的独特韵味。正是由于学习继承了作者电影的理念,侯孝贤才拍出了更多拥有自主话语权的电影作品,将自己的美学追求付之于实践,在电影作品中融入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且待时机成熟之后,便加入东方的大家元素,打造中国化的作者电影。他的这一坚持与探索,为中国作者电影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后辈导演挖掘作者电影提供了经验和范本。
四、结 语
侯孝贤和贾樟柯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代表,在给观众呈现越来越精巧的电影作品的同时,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通过对比侯孝贤和贾樟柯的电影风格发现,任何发展都在不断调整改变中进行,以此来找寻最适宜自身的前进道路。中国电影在发展中不断优化结构,调整前进步伐,创造出更适合社会和市场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