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演锡剧《醉县令》县令一角的体会
2019-11-15韩志良
韩志良
优秀传统锡剧《醉县令》,主要讲述清和县令自幼因病,郎中为其配制酒和狗肉为药。久之病愈,但饮酒,吃狗肉成瘾,被嘻称为酒葫芦。他老来得子,夫妻视宝在掌,俩人不同的教子育子方法时起矛盾。儿子长大,酒葫芦繁忙,一日坐堂得知金花坞出了命案,死者乃中毒身亡,他亲赴现场,亲尝剧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村陈巫婆被人杀害,经细查两案同出一人之手,案明,石破天惊,案犯原来是自己的儿子。若执法,必然家破人亡。面对着儿子、妻子,眼看堂上律法,他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的考验。观者将被他“老酒越喝越清醒”的精神而潸然泪下,自作拷问。
该剧情节曲折,舞台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是一台伦理道德的大戏,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为了丰富剧目库,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这部作品搬上了舞台。得知我担任此剧主角县令的消息后,我深感压力,再三推脱,因为我心里明白,我的戏路是小生,现在要我去饰演老生且带有点滑稽成份的角色,难度可想而知,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我一直犹豫不决,导演看出了我的心思,主动找我谈心,帮我克服心里障碍,并且指出一个好演员不仅会演好熟悉的角色,而且要敢于挑战自己,拓宽戏路,这是一个有追求有理想有志气的好演员,导演苦口婆心的一番话,令我触动很深,对呀,一个演员不仅要拿捏自己善长的角色,而且要敢于在其他行当上有所作为,这是一个成熟演员应有的担当,领导的鼓励、导演的支持,我自己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从此以后,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我不仅反复熟读剧本,而且到前辈老艺人家拜访戴黎东老师,虚心求醉县令一角的心得,与此同时,我还查阅许多历史书籍,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多次与王导交心,谈想法,把自己的理解与导演的要求和剧本赋予的规定脉络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主线进入到排练之中。
《醉县令》开排后,我整天泡在排练场,每一个动作都要从头开始学,虽然都是角色,小生与老生的行当有相同处,但更多的是两个概念的因素与成份,为此,我请来了八十年代上演此剧的扮演者戴黎东老师,让他帮我搭搭脉,把把关。由于第一次接触老生角色,一遍二遍三遍,形体肢体动作总是不到位,为此,我非常着急,心想长时间下去会影响排练进度,又有点打退堂鼓的念头,戴老师看透了我的心思,一针见血地说,既然你接受了任务,那怕天大的困难你都要克服,无非你比人家多吃点苦,少休息的时间,多动动脑筋,再说我和王导不是陪着你嘛,我们都没有烦,你到自己先败下阵来,这还像我们认识的韩志良吗?你不要让我们失望。老师中肯的话深深打在我心里,只能用我的实际行动证明!
县令身上的肢体动作非常多,为了一个捧着夸张大型的酒葫芦动作,我要练上许多遍,才能达到喜剧效果。肢体动作过关了,接下来的考验是唱念,由于我习惯性小生韵腔,所以在唱念上我同样要付出百倍努力,此剧导演与作曲赋予县令的唱念是深沉厚重,而我喜欢高亮,但是导演偏偏不要我这样用嗓,王导说,尽管你的嗓音条件不错,又是剧团的当家小生,但是,嗓音要为角色服务,要符合角色的形象,要根据剧情需要,加上县令的年龄和身份要求,正确合理用嗓。
县令是一个官员又是一个父亲,在母亲溺爱下成长的儿子,不学好,不思进取,做尽坏事。面对法律,面对儿子,县令百感交集,审也不好,放也不行,在这种两难选择的现实面前,导演赋予县令的表情是焦虑不安。这段戏是全剧的高潮戏,我为了演好他,在声腔上做到圆润,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在波动音运用中恰到好处,运用的适当。如第四场审子,其中8分钟的长唱段,我把县令发挥得淋漓尽致,唱腔深沉委婉,有高有低,运用得当,听得在场的人拍手叫好。
通过《醉县令》一剧的排练,我深深体会到,艺术学无止境,只有自己抓住机遇,把握自我,大胆尝试,突破自我,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一个演员,在塑造角色上必须做到:1.要根据剧情需要去演,不能给人以装腔作势,矫揉造作,失去剧情需要的感觉。2.要牢牢把握人物的情和韵,其吐字、运腔、用情要真、收声归韵,变“唱声”为“唱情”,使“艺术就是感情”的唱腔,这样才能达到艺术美的效果。锡剧的唱腔是非常讲究“韵味”的,更讲究字正腔圆,圆润、嘹亮、优美动听。把情传递的真、浓恰到好处,同时,要正确运用好真假声,也是一个戏剧演员在进行演唱时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