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曲盔帽艺术
2019-11-15洪亮
洪亮
京剧表演艺术中,头饰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盔帽的造型更为是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辅助演员创造角色与形象,以不变的装备应不变的演出剧目,因此,人物造型的盔帽、翎子、髯口的创造过程,也是传统戏曲的发展过程。
一、盔帽的造型设计
灰帽的造型是古装戏曲传统剧的特征表现,并且成为演员塑造人物性格形象必不可少的手段,它的表演参与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从事京剧盔帽艺术设计造型制作多年,有《南柯梦》《牡丹亭》《青衣》《鉴真东渡》《看钱奴》等一系列的传统新编历史剧的创作制作工艺作品,塑造了淳于梦、杜丽娘、柳梦梅、筱燕秋、僧人鉴真、贾仁、周荣祖等正反人物形象,以艺术装饰表现手法去运用技巧性、夸张性,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方面的虚拟性手法,给京剧演员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供性,通过盔帽艺术造型手段与具有表演的功能,让它并在表演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使中国戏曲人物的头饰设计具有特殊和强有力的表现力。
戏剧盔帽是在戏曲演出过程中由众多艺术家世代创造积累丰富起来的,它们是美的创造物,是历代民间艺人不断地设计加工丰富创新的结果,我在造型制作艺术创造中,继承了老一辈艺人的精华,把握住人物的时代背景、人物社会地位、人物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以盔帽的造型设计出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特征、个性,同时不失民族传统艺术风格,符合已规定好的人物身份地位,即用一种具体的形象表现多种涵义形,形成某种形象的多义性,生发着多种意念和信息,让演员在全剧舞台空间展示出传统戏曲虚拟写意和艺术词汇美学精华,从全剧的总体形象立意出发,为戏曲动作的延伸示意及风格构成起到催化的作用。
二、盔帽在戏曲中的运用
古代人的头饰尽管历代变化繁杂,分类较多,但仍具有一定的民族特点、传统特色,以“盔帽”在昆剧戏曲传统戏里有硬盔、软盔、软巾相称,一般大体分为:皇帝、后妃、大臣武将类、侠义英雄类、才子书生类、黎民百姓类、地痞九流类等等,各式人物也就产生各式各样的盔冠。如:唐帽、九龙冠、平顶冠、侯盔、紫金冠、草玉冠、帅盔、荷叶盔、狮子盔、虎头盔、林冲盔等等称谓硬盔。巾称为软巾,如:扎巾、学生巾、员外巾、道巾、小生巾、鸭尾巾等等称谓软巾。文王五顶,武王顶之称:文指皇帽、相貂、沙帽(沙帽以双翅命名)方沙、尖沙、圆沙;武指:侯盔、文阳、八面威、夫子盔、大额子(武将所戴)。各种盔帽讲究造型、式样、图案、色彩与美观,并在不同剧目中有不一样的改变说法。如京剧:《打龙袍》剧中人物包拯,在救济贫因百姓陈州放粮归来时,巧遇失去20多年的后妃娘娘时,让蒙受迫李妃娘娘母子相见,重新回到宫廷洗涤了二十多年的冤情,得到皇帝大臣们的赏识加以封官,在剧中有大太监把相貂双翅摘去,换文阳双翅,体现出官升一级的可行性和夸张性,使观众一目了然得以首肯。又如:京剧中《四郎探母》剧中人“杨延昭”前开场沙帽加驸马套,表晨身份及为驸马爷,再加翎子,身份及番邦驸马;又如:戏剧《铡美案》中主人翁“陈世美”在考上状元后纱帽上插一对金花,表明为新科状元,在剧情的变化,成为驸马,则摘去金花在纱帽加上驸马帽,后“包拯”斩陈世美时又让他摘去纱帽头,表明剧中人随剧情身份和地位而变,有效地刺激和调动观众心理依存和想象能力,让剧情和演员头饰相互衬托。
三、改进与发展
随着戏曲的发展和剧目推陈出新,舞台上涌现出表演艺术大师名家名流,在表演艺术上各有风格,有南派北派之称。而在京剧这个舞台上有句俗语一直流传至今,“宁穿破,不穿错”这句行话,后人世为典范,让京剧事业形成一套较完整的规律体系。然而推陈出新又是艺人最大的愿望,有人说京剧表演过于“程式化”,其实“程式化”就是戏曲最典型的特色表现,它集中体现了我国戏曲这一系列的艺术特点,以综合性表演艺术有机地结合运用演员、舞美、乐队。更好地表现生活,颂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但是作为一个舞美技师和创作设计者,我个人认为不能满足浮在故事表面,做些浅层次的描述,应该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与时俱进,在继承发扬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要将自己的心灵感悟结合形式,围绕实际从侧面折射出社会观点和生命的价值观,以现代科学技术去有效展示人类的内心世界,与自我的表现,使观众和演员舞美相依并存、相互映衬,相互作用,也就是说从演出空间去界定它的实验性,找出自我。这种实际性是对传统的一种超越尝试,而并非是打破传统,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然而我们不得不去肯定西方的一些文化,教育修养,面对着二十一世纪在多种传媒方式和传播手段重重包围之中寻找自己的光明前景,去利用现代科学理论解放思想,打破一些制约去理性的对待文学艺术,探索求实迎合现代的社会和市场经济规律需求,是我们每个创作者的首选任务。探索是让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得以持久旺盛和富有生命力的根源所在,求是也必然是戏曲艺术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存生存和发展关键所在,艺术是以人类的发展而永存,它将伴随时代发展而延续,更是生命中的主题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