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七年儿童电影人民性文艺观的实践与审美

2019-11-15毛攀云

电影文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文艺观张嘎人民性

罗 娇 毛攀云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指导思想,为新中国电影指明了“人民性”文艺观的具体方向。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电影,在“人民性”文艺观的指导下,艺术品格为重视人物的思想性、内容的时代性、艺术的民族性、人民的主体性,内容积极向上,叙事通俗平易等鲜明的“人民性”艺术特征。[1]

一、十七年时期“人民性”文艺观理论对电影的影响

“人民性”文艺观理论对十七年期间电影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入的,从影片的主题表达,到人物塑造,再到叙事风格,都无不体现了这种思想。

主题表达最能体现电影创作的目的,十七年电影多为表达革命现实主义主题。十七年电影剧本创作的目的,与整个文艺创作的目的当然是一致的,那就是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要求的“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并使文艺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2]十七年时期电影的主题表达主要是正剧,或称之为“革命的抒情正剧”,这类影片主要表现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抒发阶级斗争的革命情怀。通过“革命英雄”形象的塑造,借助人物命运的发展与变化,自然地表达革命现实主义主题,唤起人民的爱国情怀与在新社会激情拼搏的奋斗力,从而引发共鸣,达到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目的。主题从讴歌人民到鼓励人民不断奋斗,无不与“人民性”高度统一。

十七年电影叙事风格贴近人民群众,真实、朴素,富有时代生活气息,但又不能流于世俗、市侩,无论是小人物还是大英雄的塑造,最终都回到群众艺术的道路上,运用人民革命斗争的先进思想去观察现实、表现现实。基于“人民性”的叙事风格,必然要为人民服务,要在艺术创作与服务人民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充分彰显十七年电影全面贯彻人民文化思想的时代特征。无论是主题、风格、手法,十七年电影作品都在努力实践“人民性”文艺理论,并在各个类型电影中都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儿童电影也呈现出鲜明的人民性艺术美学特征。

二、十七年时期儿童电影对人民性文艺观的实践

1949年以前的中国儿童电影尚处在萌芽阶段,到了十七年时期,出现了相当多的优秀儿童影片,如《祖国的花朵》《鸡毛信》《小兵张嘎》等,其间共有39部儿童影片问世,每年都至少有一部产生。这些影片与1949年以前的儿童影片相比,在数量、选材、风格样式、技术水平上都得到了迅速提升。从内容上来说,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主要强调为人民服务,把电影拍给老百姓看。

(一)英雄式战争类型片

儿童英雄式的战争类型片在十七年期间共拍摄了8部,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不乏《鸡毛信》《红孩子》《小兵张嘎》等经典影片。这些影片都无一例外地塑造了战争中小英雄的形象,像《鸡毛信》中的海娃、《小兵张嘎》中的嘎子,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影片成功的背后是一代电影人对时代潮流的敏锐捕捉、对时代人民关切的迅速回应。

《小兵张嘎》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主人公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奶奶为了掩护在家中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被日军刺死。嘎子为了替奶奶报仇,救出老钟叔,最终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在营救老钟叔的行动中,嘎子发挥了异常重要的作用,最终里应外合,打败了敌人,救出了老钟叔,替奶奶报了仇。影片没有一味地为了表现英雄主义而拔高嘎子的人物设定,使人物脱离本身的儿童生活场域而成为歌颂革命的工具,这主要表现在对一把手枪的描写上:嘎子在一次执行任务时缴获了敌人的一支手枪,出于对手枪强烈的拥有愿望,他没有第一时间把手枪交出来而是偷偷藏了起来,这完全符合人物本身年龄、心理成长阶段的特征。最后嘎子把手枪交公,获得了一把真正的手枪,并把自己的玩具木枪送给了自己的好朋友胖墩。嘎子不但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革命的使命,也完成了自身的成长。这些细节的设计使这部影片最终“没有成为简单的政治口号,而具有久远的艺术价值”。[3]以《小兵张嘎》为代表的同一类型影片遵循的是当时主流的创作基调,歌颂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意识形态的本质还是革命英雄主义,只不过表现的主体由成人转换为儿童。这种精神形态的跨代表达,是以牺牲主体人物的一部分真实生活场域为代价的,但却高度符合当时的社会诉求,符合当时人民性文艺观的内涵。

(二)成长转变类型片

成长转变类型片的故事主线及矛盾都是围绕主人公的转变而设置,和英雄式战争片着重塑造个体形象不同,这一类型片一般都是通过人物群像的刻画来突出主体人物的,着眼于歌颂集体主义,歌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最终影响个体成长,所呈现出来的事件比较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与场域环境,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以宣扬“榜样的力量”以及精神成长为主。《祖国的花朵》《两个小足球队》《三朵小红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影片。

《祖国的花朵》原名叫《为了祖国的明天》,聚焦的是五年级的少先队中队长梁惠明受到志愿军叔叔战斗的故事的启发,帮助同班同学江林和杨永丽进步,突破重重困难,最后帮江林和杨永丽改正缺点并光荣地加入少先队的故事。《祖国的花朵》展现的是新中国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他们成长在新中国的天空下,没有战争、没有仇恨,出现的问题是真正在儿童生活中会出现的问题。影片明朗、向上,表现出那个时代文艺作品典型性的“人民性”艺术风格,即对新时代的喜悦、歌颂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童话与民间故事类型片

十七年时期的优秀电影艺术家,都十分注意自己的电影作品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为大多数群众所喜闻乐见,他们注重研究群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注意学习民间艺术的精华。[3]这种民族性在童话与民间故事类型的影片中很好地展现出来。十七年时期相继拍摄了《小白兔》《小梅的梦》《风筝》《马兰花》《宝葫芦的秘密》《小铃铛》六部童话与民间故事类型的儿童影片。

《小梅的梦》是中国第一部木偶和真人合成拍摄的影片。影片将木偶这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引入叙事,不仅大大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也活化了故事的叙事风格。类似《小梅的梦》这样采用传统的叙事方法的儿童影片还有《宝葫芦的秘密》《小铃铛》《风筝》,基本都是借助“做梦”这一独特的情节设定来推动故事的发展。这种借力民间故事叙事手法的方式通俗、平易近人,恰恰是对影片人民性的很好体现。其他如《小白兔》这类影片,虽然用童话的外衣包裹政治的本质,但丝毫不影响影片本身的时代艺术价值,“为人民”的艺术价值旨归凸显。

三、十七年时期儿童电影的人民性美学内涵

十七年时期儿童电影的人民性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儿童英雄之美、儿童追梦之美、儿童童话之美。

十七年时期是一个政治教化目的和主流意识形态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时期。那是一个呼唤英雄也需要英雄的时代,儿童电影的创作也就顺理成章地打上了英雄主义的烙印。这一时期拍摄的39部儿童电影中有8部就是这样的题材,占了总量的20.5%,塑造了不同时期战争中的小英雄形象。如描绘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孩子》、描绘抗日战争的《鸡毛信》《小兵张嘎》、描绘解放战争的《牧童投军》《黎明的河边》《英雄小八路》等。这其中的苏保、海娃、嘎子、江大成等小英雄形象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一个时代儿童电影的经典。这些儿童英雄角色的创作过程,并不只是一味地拔高角色的绝对英雄形象,而是结合角色本身的年龄、成长环境等综合因素,借助技术手段表现更多的细节,通过对角色的全面塑造,使角色更加有血有肉,更加贴近真实的生活,或者说更接地气。《小兵张嘎》的塑造方式就是通过借助长镜头的人物特写来加强的。片中有一个长镜头,用来描绘嘎子进入部队的情景,这是主人公思想升华、取得进步,真正成为一个无产阶级小战士的里程碑式的场景,导演全靠手工移动镜头完成,难度非常高,却完成得非常流畅,堪称教科书级的拍摄,被一直传颂至今。

儿童追梦之美体现在成长型儿童电影的叙事特征上。这类儿童电影大多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容易让观众跟随主人公的视角自然推进,共同成长。受限于当时特殊的时代环境,剧中儿童角色的梦想与解放前不同,不再是吃饱穿暖,而是更多地以小主人公的姿态参与到新中国、新时代的建设中来,讲述大时代背景下儿童的小梦想。儿童角色的设定从一开始都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成长转变的拐点却是一致的,这种成长不是通过自我意识的觉醒完成的,而是通过群像的塑造,通过时代集体的影响与帮助,完成转变,从而成长为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颂扬的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崭新的道德风貌以及新中国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这是那个时代人民最关注的梦想。《祖国的花朵》《两个小足球队》《三朵小红花》等都是这样的叙事特征。这种榜样式的学习与自我完善、个体与群像的交相辉映,完美塑造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充满了时代的清新感,与当时的意识形态完美吻合,具有一个时代电影作品的典型性风格。

充满童话魅力的儿童电影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电影类型,十七年时期的儿童童话电影更是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充满想象力的艺术美感。这种想象力的构建无一例外地带着明显的中国民间故事色彩,如《宝葫芦的秘密》《马兰花》借助宝物、法术的帮助,实现主人公的意愿;《小白兔》《小梅的梦》《小铃铛》将动物、木偶拟人化,最终实现自我觉醒或是战胜邪恶。幻想的展开方式都是模式化的,即通过“梦境”来搭建,小梅的梦、《宝葫芦的秘密》中王葆的梦、《小铃铛》中小满的梦、《风筝》中比埃罗的梦,但梦里展开的情节却最能吸引孩子,加上例如在《小梅的梦》《小铃铛》中与木偶艺术的结合,使影片更加富有童趣,更加符合儿童的审美观,独具匠心,为十七年时期的儿童提供了一场场时代感极强的艺术饕餮盛宴。

十七年儿童电影不断实践“人民性”文艺观,表征人民文艺美学,并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电影作品,为繁荣中国的电影艺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大大丰富了儿童的精神世界,一些成功的银幕形象至今栩栩如生,为人民性的文艺观做出了最好的时代注解。

猜你喜欢

文艺观张嘎人民性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抗日的洗礼
小兵张嘎
夏目漱石《草枕》中那美人物形象与“非人情”美学
胡风的性情与悲剧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张爱玲的文艺观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