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红色文化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价值

2019-11-15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5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思政红色

■赵 扬/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一、红色文化概述

(一)红色文化的含义

红色文化最早是伴随红色旅游为民众熟知,对于红色文化的研究较少,但在2011年“文化强国”战略提出后,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概念被学术界大规模研究(在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中,2011年前的研究结果只占目前的7.5%左右)。学术界对于红色文化的概念界定总体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红色文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进步文明的总和;狭义上讲,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具体历史实际和优秀传统文化,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文明成果。而本文中所指的红色文化为后者。

(二)红色文化的内容

红色文化可分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个方面。

物质形态,主要是指红色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是红色文化承载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活动中的遗址、遗迹、物品、纪念场所、物质化的精神产品乃至衍生周边等内容。

精神形态,主要是红色文化的精神表现形式,是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内核,包括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活动中整体、部分和个体展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风貌,例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也包括创造的文化成果和制度成果。

(三)红色文化的特征

红色文化既具有“红色”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具有“文化”的共性特征。

从个性来讲,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表现为无产阶级的文化状态和共产主义的精神追求;科学性,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被历史实践证明了正确的文化痕迹;政治性,体现着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广大人民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

从共性来讲,红色文化具有一般文化固有的传承性,不仅在文化内核上传承着世界优秀文化和中国优秀文化,同时可以通过具体实践形式不断延续和发展;导向性,文化具有引导和规范社会群体行为的功能,对于社会群体具有引导和教化的作用;同一性,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可以在社会内部形成统一的文化共识和民族认同心理,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凝聚。

二、红色文化与高校日常思政工作的关系

(一)高校日常思政工作的内容与特点分析

就内容而言,高校日常思政工作,主要是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而言,指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第二课堂为主要平台,以社团活动、寝室生活、班级建设、党团教育活动等为依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为主要内容,以辅导员、各级党团工作干部为骨干队伍,对高校大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

就特点而言,高校日常思政工作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课程以及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育的重要补充。同时,相较于理论课程教育,高校日常思政教育跟学生生活联系更为紧密、时间较更多,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灵活选择、丰富多样,日常思政教育多为互动性和参与性教育,更容易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日常思政工作更具基础性、多样性和暗示性。

(二)红色文化与高校日常思政工作内在联系

首先,红色文化是高校日常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红色文化的特征与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的功能完全契合,同时满足内容和方向上的要求,是天然的教育方式和材料。高校日常思政工作可以利用红色文化这一载体,利用旅游、观影、竞赛、红歌、摄影等等方式开展党团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利用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和“红色精神”来增强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更好的实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其次,高校日常思政工作是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渠道。任何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都离不开群众基础和社会认同,红色文化也不例外。根据教育部2018年统计数据,全国在校本专科生共计2831.03万人,加上在校研究生273.13万人。如此数量的受众,红色文化通过与高校日常思政工作的结合,获得高校学生的认同,可以保证红色文化的传承。同时,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群体,是民族未来的中坚力量,红色文化通过与大学生接触和反馈,有利于内容和形式的自我革新,以符合时代的要求,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红色文化在高校日常思政工作中的价值

(一)对于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价值

理想信念是个体和群体在历史实践中不断前进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当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的影响、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等,在一定程度造成了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淡薄和模糊。习总书记曾言,理想信念是共产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同理,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淡漠,就会在精神“缺钙”,就站不直、行不正,容易被包装过的腐朽文化和价值观侵蚀,如此青年自然不能承担民族未来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任。红色文化因为其天然的“红色基因”有着强大的感染力,是理想信念的“强心剂”,高校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引导和帮助青年大学生从党和民族具体历史实践中汲取营养,从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中获得力量,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下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上的“钙”。

(二)对于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价值

培养健全人格是党和国家育人方针的要求。习总书记早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并提出“三全育人”方针,其中“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等都要求学生具有健康与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康人格,也是高校教育的基本任务。高校最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高层次教育组织,“培养什么人”要求必须注意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否则“复旦投毒事件”、“清华硫酸泼熊事件”等悲剧仍将重演。红色文化是经过历史实践证明正确的文化,其中“红色精神”中蕴含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等等优秀品质和优良品格,对于青年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培养有重要的补充作用。青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未能体会的考验和经历,可以在红色文化的先烈事迹进行带入和锻炼,对于自身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大有助益。

(三)对于培育文化认同的重要价值

文化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对于人类文明做出的自己的贡献,也是区分不同族群的重要标志。人类族群的区分从古至今的主要依靠血缘关系、风俗习惯、文化信仰不同,到现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员流动的空前频繁,文化成为区分族群的最为重要的标志。当前,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入民族复兴的关键期,“中国梦”成为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然而,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才能汇聚全民族之力。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将成为“中国梦”推动者和实践者。而受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的影响,青年大学生“黄皮白心”的现象并不鲜见,因此发挥红色文化的重要引领作用,将“红心”注入青年大学生群体,培养青年学生对于红色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对于实现“中国梦”、接力社会主义事业均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思政红色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