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教育教学中油画民族化的解析

2019-11-15高鸿武鞍山师范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5期
关键词:民族化样式中国画

■高鸿武/鞍山师范学院

油画教学离不开对油画自身学术理论的深入探讨,不管是油画教学还是学校其他美术教育教学,其内容都包含专业课程的设置,每一门课程的完成除了相关教学法的支持与保障外,具体传达、传授给学生的依然是美术专业大量的专业知识,当然作为艺术教育相关的教育技能及教育理论是必不可少的。

油画这种舶来的艺术形式,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由意大利罗明坚带入中国。由于多为信仰服务的内容,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数人也不认为这种传神写真的绘画形式是一种艺术上品。这虽然是一次社会上层小范围内的交流,但也促成了东西方文化在绘画领域的首次碰撞。

上世纪初,由于文化上的需求、包括绘画等传统艺术亟需注入新的活力。这样,油画艺术被当作一种科学拿来学习并被中国的艺术家引进、接受,且对其本体语言有了初步尝试。

五十年代开始,油画艺术发展迅速。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油画艺术更是在深度与广度乃至多维有所推进。艺术理念与实践发生了内质的变化,产生了诸如伤痕美术、乡土绘画、新潮油画、古典写实、新写实以及意象绘画等不同面貌、形态各异的艺术现象。架上绘画范围内形成了以具象、意象与抽象为主流的绘画艺术格局。这一时期的油画如此的与世界主流艺术接近,彼时的油画艺术已经成为该时期艺术家情感、人格乃至于文化精神的重要生发器。

油画在中国虽然进步长足,但其发展也不过十几年,同有着厚重历史的欧洲油画艺术相比,存在在着横亘于空间上的时间鸿沟,且东西方在文化理念上的差异,以至于欧洲的各时期的绘画艺术样式喷薄涌现在中国的艺术家面前时,我们表现出来更多的是无所适从和茫然不适,短时期难以消化,进而产生了各层面的简单照搬、移植、摹写流行艺术样式的窘境。同时借鉴也含存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短期丰富了油画的样式、宽厚了架上绘画的格局,副作用是不断分化穷尽样式所引发的极端形式主义,最终使绘画失去核心内涵,导致了绘画艺术是否过时,是否有必要存在这一令人困惑的悖论与伪命题。

西方绘画艺术每向前一步,都有着激烈的反传统呼声的拥甭者。而中国绘画艺术则显得温和了许多,中国绘画艺术有拿来、借鉴、选择的传统。中国绘画艺术的每一次迈进,天然的有着清晰的沿袭脉络,每一种样式风格、流派的出现都是传统学习与借鉴后的自然变化。曾经无所适从的中国油画亦然,在经历正面碰撞、海量借鉴的彷徨后,终究还是采纳了选择的态度,自然而然地走上取其精华的选择之路。在全球潮流的大氛围中,依照中国油画内在逻辑要求构架的油画艺术,不乏是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一条路径。延伸开来,这一路径可以粗浅地理解为油画的中国化问题,也就是我们每每谈起都令我们困扰不已的油画的民族化命题 。

在移植、摹写与翻版的粗略实践过后,一时反弹并激发了致力于围绕民族化命题知与行的摸索。其间,题材、技法与材料、造型语言、形式风格更是被视做珍馐反复践行,繁荣并丰富了该阶段民俗、风情油画的样式。于此并行的研究有以油画材料构建国画意趣、油画中国画传统造型观念的运用等等内容。这些尝试与研究丰富了本土油画的样式与风格,同时也拓宽了中国本土油画的整体面貌与阵容。同时,快速拓展的背面我们也可以隐约感受到风格与样式充实后的精神和内涵的某种失落,也深感此类油画面目还不足以代表中国油画艺术应有的整体实力与品位。可以看出,对于油画民族化把握最核心的内容是,突破表层现象的束缚、如何在文化的视角下多维延展的问题。

一、油画的民族化是内化心灵的体现,不简单等同于民俗、风俗或民族服饰画

八十年代中后期,艺术创作的空间得到拓展,出现了一批以民风民俗以及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如以藏区生活为题材的陈丹青和以彝民生活为蓝本的程丛林,其时代意义在于使油画艺术再次回到现实生活中去,且重新让人们领略到了更为广阏的生活场景,无疑是丰富了油画艺术的表现范围,有一定启蒙的作用。随后也有不少这方面的作品出现,但大多脱离不了俗套,也缺少了这类题材原有的冲击力。从中不难看出想在民族服饰的猎奇上寻找道路无疑是狭窄的,服饰虽是文化的外化表现但同时也是文化现象的最表层。它的华丽与新奇虽能使感观得到满足。但内化到心灵的特征并不能通过浮于肉体表面的精美配饰得以一一体现。普天下民族的习性及风俗无论看起来如何独特,人都是最核心的内容。围绕着人就有了关于生命及衍生的文化现象。肉体的生、老、病、死;人生的喜、怒、哀、乐;尘世的富、贵、贫、贱以及道德规范、秩序准则等等人生内容,会为我们提供丰富而鲜活的素材。以此为基础的民族化道路无疑是宽广的,彰显民族性的同时且具了有普遍的人类及世界意义。

二、油画的中国画表现意趣,可以理解为油画民族化的一种尝试

其特点就是将中国画的内容意趣从绘画中分离出来加以单独研究为我所用,这与某些现代主义油画风格有不谋而合之处。存在的问题是油画材料的特性及表现力,还有油画的特有造型语言会在表现中国画意趣的过程中弱化或失去,从而丢掉了油画属性。另外让油画在画布上要表达出中国画在宣纸上的特点也是勉为其难。所以在这样的方式中必须解决一个语言转换的问题,即在表现中国画的趣味中,弱化中国画的材料、技法特点而代之以油画的材料特性及技法语言,以保持油画作品的油画属性。从形式上保持油画的特点,而表达内容上则体现出中国文化特质,由此油画的世界通用艺术称谓也真正名符其实了。

三、中国化造型法、造型语言基础上的油画方法、技法以及表现内容的研究与拓展

民族化命题在此种观念下的构建是卓有成效的,例如以画家赵开坤、任传文、洪凌为代表的意象油画目前成果累累、影响广泛。造型方法与语言是绘画形式风格的重要内容,也是油画风格样式建构与体现最直接的要素,虽然它只是固化了文化的表层特征,但聚焦驻足于此,对于油画风格及样式的发掘形成尤为关键。外来的画种也好本土国画也罢,它们都是文化在绘画形式里的视觉外化与表现,本身就是作者情感抒发、文化意趣表露的通道与窗口,只要我们在油画艺术中倾注更多显示中国气质的文化内涵,更多的将油画艺术形式同中国文化相关联,将我们的油画作品中融入更多内化为气质的本土修养与人生体验,所谓油画的民族化也必将在多维度的艺术历史中拓展延伸。

当然我们所说的民族化问题,本质上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油画根本上是世界性的艺术语言,它的每一个动向都是世界大环境使然。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首先要遵循油画的普遍规律,同时也不能脱离中国的具体情况而追随潮流,攀比前卫。中国油画的演进不可能同自己的内在逻辑割裂,如同西方艺术有自己的文化演进作为逻辑基础一样。中国油画是独特的并且时刻要面对自身实际。

在厘清了油画艺术民族化的本质后,油画教学中关于民族化的验证才有了方向和实质内容,实践操作才能够有的放矢具备可操作性,油画教学才能在民族化的框架下产生丰硕的艺术成果。关于民族化的讨论不仅仅有益于油画自身的学术理论研究,同时也会对油画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在专业学校的美术课程设置中,所有与美术专业有关的课堂教学,实践都占了绝大部分比例。也就是说除去教育教学理论外,不管油画教学也好,还是其他课程教学也好,学习主要还是集中围绕在绘画实践教学里。除了最基本的基础训练与学习以外,想要对美术教学以及专业学习有更深的研究与了解,就必须对专业课程实践与学术理论有进一步的研究。

为了提升专业的课堂实践教学成果质量,在日常的实践训练中必然要求对学术创新创意有所拔高,由此在各学校的教学模式下产生了种种与之相关的尝试与试验,其中就有关于油画教学中民族化的思考。

猜你喜欢

民族化样式中国画
多彩链接(中国画)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在不同的Word文档之间借用样式或格式
《远方》中国画
中国当代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与国际化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从艺术要素看样板戏
这是巴黎发布的新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