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贾樟柯如梦如画的美术色彩意象表达
——以《江湖儿女》为例

2019-11-15李卫东

电影新作 2019年2期
关键词:樟柯江湖儿女

李卫东

2018年9月上映的《江湖儿女》,是贾樟柯近年执导的现实主义力作,也是入围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影片之一。从该片所呈现出的色彩效果来看,《江湖儿女》侧重将新旧、冷暖、明暗的不同色调进行对比展示,并通过拍摄角度、剪辑构图的多样化,去构建一种真实、质朴而又带有怀旧与梦幻意味的复杂观感,这呼应了整部影片关于“情义江湖”崩塌和回归现实的写实叙事主调,也渲染了爱情与背叛、蜕变和成长的主题。与贾樟柯近年来所执导的《时间去哪儿了》《山河故人》等影片相比,《江湖儿女》在色彩基调上进一步强调了多变性,在写实基础上融入了更多带有区分性、暗示性的元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甚至,在感官体验上更具冲击性,而其所蕴含的指向性也更为丰富,最终构建了兼具感性抒情与理性审视的色彩美学。这不仅对人物形象、故事演进产生了烘托与推动的作用,而且也让影片的主题在冷静解剖现实的同时,更具有温和的、人文层面的成长自觉与自我救赎的思考意义。

一、《江湖儿女》中色彩意象的表现方式

(一)突出冷暖色调的区分性,强调符号意象的象征意义

对于冷暖色调的纯熟运用,是贾樟柯电影色彩美学的鲜明特点之一。在《二十四城记》《三峡好人》等早期作品中,贾樟柯就以敏锐、细腻的写实视角,采用近似于舞台剧的构图方式,以大量带有象征性的视觉符号,如幽蓝而又刺眼的路灯、鲜红的垃圾桶,暗紫色的老旧楼宇、黄色的路牌,淡青色的山峦、亮橙色的船只等,去构建一种区分度颇为强烈的视觉感受。在贾樟柯的电影中,不少画面、场景内的物体,大都带有象征性的意义。这些物体在极具美学意蕴的镜头下,与人物融为一体,共同表达了直观、朴素且细微的感官反馈与生活体验。

《江湖儿女》在色调设计与呈现上,更体现出了一种突出、细微的冷暖对比。在该片中,冷暖色调往往被放置在平视、远镜头等视角中,画面也被有限的人、物、光线所占据,以营造一种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具有深层次、多维度指向性的感官氛围。如在影片前段的某处情节,男主角斌哥被两个毛头小子误伤归家之后,身穿宝蓝色衬衫的他坐在椅子中,背后是泛着橙黄色阳光的青绿色墙壁,腿上则绑着渗出鲜红血迹的白色绑带。室内空间虽然不小,然而拍摄角度却集中于神情淡然的斌哥、椅子、墙体、带血迹的绑带这几个意象,将之作为构图的焦点,使冷暖色调的对比更加明显。如此,它既营造出一种具有压迫感、压抑感的环境氛围,又象征着可能出现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报复与冲突,使影片所释放的感官效果更具难以抑制的冲撞感。在冷暖光线的映照下,人物尚未迸发的情绪、情感,都被按压在带有符号化色彩的有限空间内,产生了一种难以遏制的压抑感与不安感,这无疑比暴怒、狰狞的面部表情更具戏剧张力。

(二)注重色彩的明暗对比运用

现实主义电影普遍强调直观、真实的表达,注重以理性的审视去呈现带有感性意味的意象。贾樟柯作为当代中国写实主义电影的旗手,多次在其作品中以对比的表现方式,借助平行、交叉等蒙太奇叙事手法去呈现社会巨变背景下,人物对于生存困惑的思考。从早期强调以浅淡色调去勾勒遭遇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晋北边城农业文明斑驳脱落的残破痕迹到成熟期后侧重以带有对比性的色彩,去展现城市文明笼罩下的、来自社会底层不同人群的生存对抗与价值冲突,贾樟柯始终都在追求色彩美学在电影中的完善与突破。对于色彩在影片中的运用,贾樟柯倾向于随着人物关系、剧情的演变而同步地去改变色彩的亮度,突出时空层面上的对比性,从而与影片在感官体验上形成紧密的呼应关系,彰显出人性蜕变、命运碰撞下所迸发的各自光影以及实现对时代的文化、现状等的表达。

突变、裂变、改变,是《江湖儿女》在写实表达上的侧重点。在影片所建立的现实世界背景下,“江湖”并非理想国,而是人生的名利场,有平静与安稳,更有风浪与动荡。色彩的明暗,既是时间流逝、爱情消散的折射,也暗示着强弱、盛衰的转移。女主角巧巧在出狱后,作为恋人的斌哥并未出现在其视野中,而是迎来了鲜艳的朝阳、灰蒙蒙的街道。在两人曾经一块生活过的棋牌室,原本鲜红的铁门显得锈迹斑斑,昏黄的光线穿过雾霾、映射在泛着诡异的幽绿色的房间内。那个承载着青春遐想、生存野心以及生活狂欢的小天地,已经被时间侵蚀得斑驳难辩。抚今追昔、茫然若失,巧巧在逼仄的走道上伫立,墙的一侧长满青苔,另外一侧裸露出暗红色的砖块。

失落、悲切、焦虑交织混合一处,在狭窄的走道内呼啸而来,将她推向未知的未来。强烈的色彩明暗对比,让人物形象在视觉反差的衬托下更显真实与立体化,传导出更为强烈的情绪振动与冲击。

(三)凸显色彩纯度切换的多变性,渲染观感环境氛围

贾樟柯近年来所执导的影片,普遍都保持了写实而又带有象征主义美学格调的风格,彰显出讲求细微体验、突出生活感知以及挖掘深层次体悟的特色。贾樟柯曾系统学习过素描、油画,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加之其对于影像,一直有着敏锐的直觉与饱满的改造热情。因此,在贾樟柯执导的影片中,色彩不仅发挥着增强视觉表现力的基础作用,而且也承载着释放情绪与情感、剖解思维以及传达价值理念等重要任务。通过在写实基础上凸显色彩纯度的丰富变化,使之与电影相得益彰,贾樟柯也让其以纪实为基调,揉入象征意味的现实主义美学风格,使之愈发独树一帜。

《江湖儿女》的叙事节奏虽然相对舒缓,人物关系转变则带有强烈的冲突性,15年的时间跨度也迸射出了炽烈的情感冲撞和思维冲击,这都为色彩在影片中的全方位表达,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在影片中,男主角斌哥和女主角巧巧经历了从相爱不离到入狱、出狱后寻找爱人、物是人非选择离开、睽违重逢等一系列复杂的人生变故。色调的纯度,也由纯粹的青、绿、紫、红,逐步转变为夹杂着灰、黑、蓝等色系的低纯度色彩。在已经崩塌的“江湖”里,有人选择坦然面对、重建生存自信,有人最终还是悄然离开、投入未知的命运暗潮中。不断变幻的色彩纯度,在建筑物、街道、房间、家具、器皿上流动,保留着刺眼的逐利躁动、耀眼的欲望臆想,也见证了男女主角从相依联结到分崩离析的命运转变。观众置身于流动、变化的感官环境之中,从视觉反馈角度折射出了悲剧意味与生存思考,强化了影片在精神层面上的感染力。

二、色彩意象在《江湖儿女》中的多重意涵

(一)以发散的色块对比昭示人物命运轨迹演变的差异化

关注、真实展现普通个体的生存现状,聚焦时代变革浪潮冲洗下的命运归宿,是贾樟柯所执导的现实主义电影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在《江湖儿女》中,人物虽然大多来自社会底层,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社会背景以及生活经历。作为影片的男女主角,斌哥与巧巧在虚拟的“江湖”与现实中游离、狂欢。斌哥以人格魅力聚集了一群义气兄弟,对自己所营造的“江湖”充满自信,并谋求继续扩大这个“江湖”的疆域。而巧巧虽然也能融入斌哥所打造的“江湖”里,却更希求能够在“江湖”里建造容纳平凡夫妻相依相守的普通家园。这种差异化的价值取向与生存目标,已经暗示了人物命运必然沿着不同的轨迹滚动。而随着骤然跌入人生的谷底,又经历了入狱洗礼、爱人离弃,原有“江湖”的塌陷,使得斌哥与巧巧,最终不得不必须去找寻属于各自的生存路径。影片以大量明暗不一、浅淡各异的色块作为背景色,使其呈现出由整体到部分的分裂、分散的状态,营造出了一种灰暗、压抑、迷乱的视觉冲击感,象征着片中人物殊途同归与天各一方的命运结局。

(二)通过多色线条的交错去彰显情感冲突与个人蜕变

在贾樟柯执导的电影中,透视男女情感在生活侵蚀下的裂变、个人从安于现状到融入新环境的转变,占据了影片主题的核心位置。在视觉美学的呈现上,贾樟柯善于通过舒缓的长镜头前推、近镜头后移,以填充式的构图与连贯、细密的剪辑,平和剥离男女情感生长之中的缠绵、背叛以及悔悟。斌哥与巧巧跨越15年时空阻碍的爱情纠葛,是贯穿《江湖儿女》整部影片的叙事主线,并折射出了在女性主义精神激活生存脉搏下的个人成长。巧巧在意识到必须依靠自己赢得生存权、摆脱对男人的依赖之后,对于斌哥的依恋,已不再是对回忆与恢复过往生活的执念,而是转化为激励自我的生存韧性。这是一种女性意识的全然觉醒,在必须挥别过去、割断情感联结、独自应对全新的生存考验的阵痛中,巧巧完成了重新发现自我、重建自我身份确认以及完成自我生存价值重构的蜕变。借助色调差异明显的各类线条的游走,通过或连续、或断裂的延伸,影片从视觉反馈角度呼应了作品所要传达的生活体悟:人不仅要有守卫、挽救爱情的勇气,而且更要有坦然挥别过往、坚定生存信仰、舒展崭新自我的自信。

(三)借助平面、立体的色彩聚合呼应成长体悟的觉醒

对符号化意象进行混合搭配、呈现出带有割裂感与反差性的视觉效果,已经成为贾樟柯所执导的一系列电影的标志性特征。《江湖儿女》中既有平淡无奇的平面化的画面,也有借助其他拍摄角度、摄录器材所构建的立体场景。这些意象所呈现出的色彩,往往都被放置在同一视角中,在视觉反馈效果上有强烈的对比性,与影片所运用的男女主角的反差式成长的表现手法相得益彰。片中男主角斌哥因不堪名利重负,突发脑梗塞困于轮椅之中,再难踏入“江湖”。对于从人生顶峰跌入谷底的斌哥而言,打破对自己所构建的理想式“江湖”的幻想,重新思考时代文明冲洗下自身过于执拗的生存理念与方式,离开巧巧、寻找独立的全新的生活,未尝不是一种成长。而曾经两人共同生活的棋牌室,也成为巧巧经营自己新生活的试验田,她的自信、洒脱、豪爽,似乎又映射出之前斌哥的人格光影。在经历生存磨炼后完成蜕变,巧巧俨然成为“新江湖”的道义捍卫者,这是女性主义的欣然生长。生活所给予他们的成长淬炼,或干瘪,或丰实,但都弥足珍贵。影片平面式、立体化的色彩糅合,充分阐释了这种现实反差,让成长的感悟更显斑斓。

三、《江湖儿女》中色彩意象的艺术效用

(一)突出象征性元素的标记性,烘托角色性格特征的多样化

将符号化元素与色彩进行融合,是贾樟柯近年来对其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全新探索。《江湖儿女》中出现的符号影像,开始更多地服务于丰富的色彩,侧重于以多样化的色彩表达,去反衬人物的性格、情绪以及思考。相比早前的作品,贾樟柯在《江湖儿女》中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去削减过于密集的符号元素,尽可能利用更为集中的象征性影像,并借助多种拍摄视角、剪辑方式,去映照出更具视觉感染力、环境代入感的独特光影。在影片中,通过以不同的色调、纯度以及明度,去构建富有象征性与暗喻意味的背景、环境,使人物能够在有限的视觉空间内、产生情感与生存价值上的冲撞,从视觉反馈层面体现出差异明显的性格特征,规避过于单一、单薄的形象刻画,寻求一种循序渐进的自然呈现,折射出道义、欲望、信仰、背叛、逃避、求变等复杂而真实的人性本能,以直观的个体表达与群体冲撞,诠释了“江湖”这一游走在虚实之间的文化概念,以此让“江湖”中的众生相不再带有所谓的神秘感、荒诞性,而是更能贴近实际的现实生活,让人物形象更为立体化,具备了与普通人群同样复杂、多变的情绪与人格。

(二)增叙事空间的伸展张力,驱动故事情节的多线性发展

贾樟柯所执导的现实主义电影往往倾向于舒缓、平和的叙事节奏,人物冲突的规模也较小,并不强调那种剧烈、持久的情绪对抗。在讲求快节奏、多重冲突性的电影语境之中,贾樟柯所坚守的写实主义,无疑会因为不愿与市场需求妥协,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弱化影片的故事性。《江湖儿女》采用了传统的单线叙事模式,故事节奏在整体上趋于和缓,分支线索之间也并不刻意寻求严格的彼此呼应。为了提升叙事的舒展张力、有效影响观众的情绪,影片着重通过优化色彩美学的表达模式,借助大量对比突出、反差明显的色彩元素,力求从视觉冲击、引导的层面,去增扩单线叙事的线索延伸空间,强化故事副线之间的交错与联结。利用色彩在视觉体验、反馈上的影响效果,影片明确地还原了现实生活、寻求精神共振的美学基调,通过直观体现现实生活且带有梦境臆想意味的色彩表达,对观众产生了诸如暗示、设置悬念、猜测与思考剧情等心理反馈作用,增强了影片的故事张力,从而使影片的叙事节奏得以加快,给人以紧凑、连贯的观感,甚至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并不复杂、故事线索并不繁复的写实电影,也能在冷静、平淡之中,闪烁出刺眼、跃动的撞击火花。

(三)引发与影响观众情绪、思维的共振,强化感染性、思考性

对珍视情谊、坚守道义的聚焦与思考,构成了《江湖儿女》思想性的内核。利用多种属性不同、差异显著的色彩元素,影片搭建起了光怪陆离而又最终归于沉寂的“江湖世界”。在现代文明的语境下,影片中所构建的仍旧以传统的道德、伦理准则为精神地基的“江湖”,并不能单纯依靠兄弟义气就能岿然不动。面对生存本能、价值对抗以及发展诉求差异化的冲击,现实生活与“江湖”之间,已经横亘出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当脱离了时代、固执地选择用一己之力去维护摇摇欲坠的“江湖”,结局则必然是人生信仰的轰然倒塌。“江湖儿女”也从梦境的象牙塔中跌落到了现实的洪流之中。在影片中,带有诡异、荒诞意味的象征性的色彩元素,随着“江湖”中的真挚、豪气、守望、毁灭、重生而转动与飘摇,恪守情义原则的成长自觉与信仰的坚守,则在剧烈的震颤中矗立,闪烁出熠熠不息的光晕,照亮重建生存自信、重塑自我的前路。可以说,影片中的色彩无疑在感官体验层面释放出了强烈、持久的冲击力与感染力,渲染、深化了作品的思想主题,也给予观众更为广阔的、独立的思考空间。

猜你喜欢

樟柯江湖儿女
我的江湖
我的江湖
匆匆太匆匆
法国电影资料馆举办贾樟柯作品回顾展
情义
江湖儿女
家有儿女欢乐多
爱的江湖
第二届青葱计划启动
路的旁边也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