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电影与西部片的创作比较
——以《用心棒》和《荒野大镖客》为例
2019-11-15张瑜
张 瑜
武士电影和西部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不同文化环境下的时代产物,既包含时代特色,也富于地域风格,二者分别承载了各自文化国度的历史、文化、审美,甚至价值取向。尽管西部片和武士片有着明显的地域和时代特点,但在全球范围内却有着广泛的受众,甚至二者在创作上有着诸多借鉴学习的地方。《用心棒》和《荒野大镖客》作为武士片和西部片的两个代表杰作之一,用于分析两种类型电影是非常具有价值的样本。首先是关于《荒野大镖客》和《用心棒》的版权纠纷,作为影史上的一段著名公案,以《荒野大镖客》做出版权赔偿为结果,坐实了二者的“翻拍”关系,这使得故事有了先天的比较前提。其次,这两部电影的主创,在各自题材领域都算得上是佼佼者和代表人物。《用心棒》的导演黑泽明执导过《椿三十郎》《七武士》《战国英豪》等多部武士电影,享誉国际;主演三船敏郎和仲代达矢拍过《切腹》《大菩萨岭》《夺命剑》等影片;导演赛尔乔·莱昂内在《荒野大镖客》之后又执导了《黄昏双镖客》《黄金三镖客》两部续集作品,也是“通心粉西部片”的代表人物;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不仅仅是出演“西部牛仔”的专业户,甚至亲自导演了《西部执法者》《不可饶恕》等西部题材电影。在这两个前提下,使得《用心棒》和《荒野大镖客》的比较不仅具有合法依据,更使得在通过两部作品的比较理解武士片和西部片的创作上具有代表性。
一、两个异域侠客的比较
“浪人”与牛仔,虽然分别远在东瀛与西洋,但在中国观众看来却没有太高的理解门槛,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在中国本土文化中有着类似的形象:侠客。韩非子说“侠以武犯禁”,说明了侠客的行事规则是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并通过个人的暴力实现正义。《用心棒》和《荒野大镖客》二者所讲述的内容,简而言之也就是两位剑术/枪法高超的独行侠以各自的手段和武力在法律之外为平民铲除恶势力的故事。两部作品着重塑造的人物形象,则可以理解为两位异域侠客,这与中国的武侠电影不同的是将拳脚功夫替换为剑戟打斗和枪战。落实到人物形象上,二者均体现了“独行”的特点和“以暴制暴”的行事准则。
“用心棒”一词在日语中原指关门后插在门后的棍子,引申意义为防身的棍子;它用来比喻人,则指保镖。因此,《用心棒》在国内也被翻译为《保镖》。《用心棒》中三船敏郎饰演的武士三十郎就是类似一个保镖的角色。日本的武士阶层等级森严,在战乱时代,失去领主的地阶层武士往往会沦落为“浪人”,而为谋生计,有些“浪人”则会选择做“保镖”或者“打手”。而“牛仔”的产生则伴随着美国残酷的西进运动,在荒蛮的法外之地,人们生活在丛林法则之中只能靠子弹维护自己的利益,便诞生了一些充当执法者的牛仔,以一己之力锄强扶弱伸张正义。虽然影片没有直接交代,但是通过细节推断出故事背景大致处于美墨战争前夕的北美西部地区,属于三不管地带,而《荒野大镖客》中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饰演的乔就是一个典型的牛仔代表。两部影片在处理武士三十郎和乔这两个人物时,都抹去了对人物背景故事的交代,直接将两个来历不明的主人公置于法外之地,并在纷争平息之后潇洒离去。如同李白《侠客行》中所写:“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两个“独行侠”的特质不但体现在故事文本当中,甚至在镜头上做出了极强的暗示:《用心棒》的第一个镜头是武士三十郎以背影入画,最后一个镜头则是伴随着武士三十郎离去的背影而电影结束。《荒野大镖客》也采取了同样的处理方式,电影以乔骑马的背影进入小镇开始,以乔离开的背影结束。
侠客作为主流社会之外的执法者,除了遗世独立之外,必然还要具备高超的武艺,这体现在两部影片的剑术与枪法之上。《用心棒》中对武士三十郎做了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习惯性地将双手收拢在和服里。武士的双手如同武士刀一样是致命的武器,一旦从袖口中伸出双手就如同拔刀一样危险。在影片中,第一次表现主人公的剑术时,武士三十郎将双手蜷缩在衣袖内走入匪徒群中,随着双臂伸展,拔剑、劈砍、收刀一气呵成,随着双臂收回衣袖,四个匪徒倒地,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般,对峙的紧张感在一瞬间释放得畅快淋漓,而通过将双臂收回衣内的动作,则将这种畅快延续,更显示了武士的危险与洒脱。而武士三十郎的对手,善于用手枪的卯之助(仲代达矢扮演),则有着同样的习惯,将用枪的手蜷在衣服里,暗示自己是个危险人物。同样的设计也体现在《荒野大镖客》中乔的角色身上,虽然因为服装问题不能像日本武士一样将手臂蜷缩在衣服里,但是乔通过一个披肩,掩盖住了持枪的右手,并在用手枪对决前,先撩动起披肩,随之射出子弹,歹徒应声倒地。这种在服装造型上的本土化处理,使得原本紧张的枪战更富戏剧性,为主人公增添了几许浪漫色彩。
从《用心棒》的“浪人”到《荒野大镖客》的牛仔,以及从演员对角色塑造的细节上,我们可以看出两个角色之间的微妙关系。例如,武士三十郎下意识摸胡子的动作在《荒野大镖客》中的乔身上也有体现;武士三十郎习惯嘴边时长叼着的秸秆,在乔这里变成了雪茄。区别于高层武士的拘谨严肃,三船敏郎在演绎“浪人”的角色时,通过这些动作的加入,体现了武士三十郎的不羁放荡,甚至玩世不恭。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处理角色时却添加了西部式的粗犷风格:一方面有着三船敏郎一样的洒脱随性,另一方面在影片中又多次出现主人公正颜厉色,甚至战斗过程中咬牙切齿地说话,令人生畏。
不难发现,因为“侠客”的身份,“浪人”与牛仔在形象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而在细节上,又会根据他们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东西方不同的审美取向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质,比如传统武士往往恬静淡雅,喜怒不形于色,“浪人”则放荡不羁,与儒释道主导的东亚文化和日本人崇尚的“侘寂之美”有着相同的格调;而牛仔往往粗犷有力,富有阳刚之气,符合欧美观众对男性的审美偏好。
二、武士道与骑士道
从历史背景来说,武士阶级与骑士阶级有着相似的产生根源:日本武士阶级产生于日本平安朝后期,经历七百余年,于江户时代达到顶峰,而骑士阶层兴起于欧洲中世纪。虽然从阶级上来看,东瀛“浪人”和西部牛仔这两种“侠客”有着相似的诞生土壤,但深究其精神源流,却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思维造成的。简言之,就是二者分别体现出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美国的骑士道精神。从文化上来说,武士道本质上继承了儒家所宣扬的“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念,只不过在武士阶层中,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固化在“忠”“勇”之上,甚至崇尚愚忠,但它本质上并没有脱离儒家思想;而骑士阶层虽然服务于公爵和国王,但最终服务的对象是“上帝”,有着很强的宗教背景,加之一些文艺作品的浪漫化处理,骑士又往往被要求具有绅士的特征,如在电影和小说当中,骑士的一个常见身份是“淑女”的保护者。
“日本社会崇尚武道,武士道精神是研究日本武士阶层绕不过的一个话题,甚至可以说,武士道精神所覆盖的已经不仅仅是武士阶层,而是渗透到了整个日本民族精神之中。武士道精神所强调的‘忠’‘义’‘勇’等美好品质成为日本人公认的道德标准,历代在不同环境,不同领域内以这一标准要求自己的人数不胜数。而武士电影所要大力弘扬的便是武士道精神,这也是电影在武士阶层已经销声匿迹一百余年后依然能够得到观众追怀的市场基础和‘法理依据’。”1《用心棒》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日本武士阶层走向没落,整个日本社会也陷入了礼崩乐坏,武士道逐渐淡出人们道德观念的时代。武士三十郎虽然只是一介“浪人”,却被导演塑造为武士道价值的捍卫者。尽管武士三十郎所采用的手段为正统武士所不齿,却无损于武士的正义、勇敢和智慧的正面形象。所以《用心棒》的故事内核乃是武士三十郎和卯之助二人所代表的价值冲突。武士三十郎代表着武士道的旧价值观,而卯之助代表的则是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观。
对于价值观的冲突,影片做了更为具象化的表现,即武士三十郎的武士刀与卯之助的手枪。对武士道的根本威胁是旧有价值的摧毁,而手枪对武士的威胁就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刀是武士的象征,而随着手枪的出现,暗示了武士的地位受到挑战。影片中的一个重要悬念就是武士三十郎应当如何对付有枪的卯之助,这样的安排也就交代了武士三十郎的命运走向。在最终的对决中,武士三十郎先以飞刀将卯之助缴械,再以武士刀将其击杀,客观上是强迫了对方接受以武士的方式来对决。武士三十郎赢得了战斗的同时,也为自己捍卫的武士道夺回尊严,为武士时代画上了悲凉式的句号。
反之,“西部片从以‘老西部’为背景的道德剧开始,那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黄金时代,人们用这种影片来诠释善恶之争。”
2西部片从来不乏善恶之争的主题,甚至是道德说教。但是,导演赛尔乔·莱昂内明显地看出了《用心棒》中的深层价值冲突,所以在《荒野大镖客》中,除了大开大合的善恶对决之外,也为影片注入了新旧价值观的冲突。
乔所代表的“牛仔”在很大程度上被处理成是对欧洲“骑士精神”的继承。在《荒野大镖客》里,玛利亚的角色作用等同于《用心棒》中的阿肃,但是在表现该女性角色与主人公的关系时,玛利亚与乔的爱情就比武士三十郎与阿肃的情感更具戏剧性。这是《荒野大镖客》的独特之处。当然,这种爱情张力的存在使得乔解救玛利亚一家时,又有了骑士效忠淑女的含义。
对骑士道的挑战者,则是使用长筒猎枪的危险分子雷蒙。对于这一点,赛尔乔·莱昂内做出了几乎露骨的暗示:雷蒙用长筒猎枪(威力远超乔的左轮手枪)射击了象征了骑士的盔甲,而这一行为使得雷蒙产生了双重威胁,既有枪/盔甲的对立是对传统骑士的威胁,又有长筒猎枪/左轮手枪对牛仔(现代骑士)所构成的威胁。雷蒙是对卯之助这一角色恰如其分地本土化处理,使得他的身上同样体现出暴戾与危险,而乔也成功地深化了骑士道的捍卫者形象。在矛盾双方的处理方式上,《荒野大镖客》同样以角色的战斗隐喻价值冲突,即乔在衣服下垫着钢板(作为骑士盔甲的变形)承受住雷蒙的猎枪,这代表了传统骑士出战,将雷蒙缴械,乃至逼迫其以牛仔的方式与自己对决枪法。同时,它也代表了当代骑士——牛仔的胜利。可以说,主人公的胜利也代表着传统价值的胜利,这一点与《用心棒》异曲同工。
通过对两部影片的比较可以发现,两位主角,牛仔和“浪人”,虽然都沿着相同的故事轨迹行动,但所驱使他们行动的,却是完全不同的精神力量。《荒野大镖客》虽然故事文本来自于《用心棒》,但主人公牛仔并不是日本的武士踏上欧洲,而是古代的骑士走进现代。
结语
抛开《用心棒》和《荒野大镖客》的“翻拍”争论,二者都是各自电影类型中的优秀作品。但是值得注意的一个事实是:黑泽明从《荒野大镖客》中获得的版权赔偿甚至高过《用心棒》的票房。这反应的不仅仅是北美和日本两个票房市场的消费能力,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两种类型电影的影响力有着不小的差距。而这两种类型电影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更说明电影的影响力背后,需要的是文化影响力的支持。西部片对比武士片所取得的商业成功,背后是美国的文化输出能力远超日本。这对我们当代中国的文化事业从业者应当有所启发,要向全世界输出中国的电影作品,绝对不只是电影工作者的事,只有全方位的输出中国文化,让世界观众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中国电影才能打开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注释】
1许向前.日本武士电影的悲与美[J],新锐视点,2016(2):57.
2[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