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特点及对策建议
2019-11-15巨发青祁文南甘肃省永靖县永靖中学太极中学
■巨发青 祁文南/.甘肃省永靖县永靖中学;.太极中学
校园欺凌是学校长期存在的一种不正常行为,在以往的认知中人们将更多的关注点聚焦于城市学校、焦点问题,对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校园欺凌行为关注较少。其实,相较于城市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校园欺凌更多呈现出隐蔽性与多发性的特点,加之固有的沟通模式限制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行为无法有效的想外界表达。但这种情况不代表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减少甚至灭失,相反鉴于学生、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因素,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行为仍会处于一种逐步上扬的态势。为预防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行为向高发性、暴力化、多元化发展就有必要立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特定的条件进行分析研究。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特点
(1)欺凌行为的隐蔽性。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普遍具有内向不善于表达的特点,加之许多学生具有寄宿生、留守儿童的双重特性,发生欺凌后学生一般情况下不会告知老师和家长,其他同学也不会主动向老师说明情况,这使得欺凌行为无法第一时间传递到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校亦无法在有效的时期内做出处置反应,这种内隐性让欺凌行为逐渐演变成一种仇视的积累,其危害性也会逐渐加大。欺凌行为的隐蔽性还体现在欺凌行为发生的地点,卫生间、宿舍、教室是寄宿生欺凌行为发生占比最多的地方,特别是卫生间和宿舍由于教师的监管无法全时段覆盖,欺凌行为常发多发,在这些地点发生的欺凌行为学生更不会报告教师,报告老师后会有被其他舍友孤立的倾向,只能通过其他的途径由被害者转化为施暴者。
(2)欺凌行为的多发性。这种多发性主要体现在言语欺凌方面,相较于肢体上的欺凌,言语欺凌对于时间、地点、对象的选择更加具有随意性,其发生的不可控因素也增多加大。而且对于农村寄宿生而言其接受的家庭教育与生活的社会环境对其的影响较大,在言语的选择上不能理性文明的进行沟通,往往以说脏话未开始,很快即会演变为辱骂,辱骂的程度也在不断升级,由个体的攻击逐渐扩展到家人。在言语欺凌行为中那些活泼好动且具有攻击性倾向的学生占据主动权,成为言语欺凌的施暴者,而内向、胆小、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经常成为受害者。言语欺凌多发易发且造成的伤害不同于肢体欺凌,更容易滋生仇恨的种子。
(3)欺凌行为的团体性。寄宿生在学校会按照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学缘关系分为不同的团体、小团体,在发生校园欺凌的案例中经常可以见到较强大团体对弱小团体的欺凌行为,这种欺凌已由言语欺凌转变为肢体欺凌为主,且参与人数较多,欺凌时间较长。一般的表现形式为团体中的某一个体与他人产生矛盾,当矛盾激化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占据优势的时候即会选择求助团体,团体的加入让双方的力量对比完全失衡,由原先一对一的形式转变为一对多的势态,欺凌行为也转化为团体对个人的欺凌。当受害的一方面对团队欺凌时也会寻求自己的团体,会选择更强大的团体来作为自己“复仇”的途径,致使团体化的欺凌形成你来我往的恶性循环。
(4)欺凌行为的扩散性。欺凌行为的扩散性主要指欺凌行为已经不局限于校内,有向校外扩展的趋势,由于寄宿生上下学到家有较长的距离,对于大部分选择步行的学生来说,欺凌就发生在回家或返校的路上,单个学生或小团体对欺凌对象进行围追堵截,一旦碰到即进行殴打、恐吓等欺凌行为。欺凌的扩散性还表现在校内在校学生与校外社会人员互相勾结对在校生进行欺凌,有些学生与校外亲属、本村人等互相勾结在校外对在校学生进行欺凌。这些欺凌行为由于发生在校外散学时间,学生单个活动的概率较大,同伴和目击者缺少,等教师得知情况往往滞后于家长,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
二、预防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对策建议
(1)强化法制教育,筑牢法律思想防线。学生出现欺凌行为,特别会施暴者一方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极其淡薄,不清楚自己的行为不仅仅涉及到日常的口角、肢体冲突,已经触犯了法律,也不清楚自己这样做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相应的被欺凌者也不知道甚至不会意识到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除非发生恶性的暴力事件后由家长和学校的介入才会选择法律途径。鉴于此,强化学生的法制教育,特别是校内的法制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学校要重视法制副校长的配备,不仅要配还要用好,不能光挂名不开展实际的工作。重视法制宣传片作用,特别是青少年违法警示片的作用,法制宣传片以案例为背景,由违法青少年现身说法,能够引起学生的警觉,定期向学生播放警示片,让学生从案例中学、悟,逐步纠正自己的行为和想法。重视思政课的建设和作用,思政课要结合课本知识与具体案例来进行接地气的学习,用学生易懂好学的方式展示法律知识,学会保护自己。
(2)构建家校联盟,实现家校无缝对接。农村寄宿制学校有一个突出的弱点即家庭教育的弱化乃至缺失,学生吃住在学校,回家的时间只有周末两天,还是来去匆匆,家长对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学生返校后绝大多数家长忙于农活或外出务工更是无法对孩子进行教育,也很少与老师、学校联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完全处于“两张皮”的状态,难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庭教育的弱化和缺失让学生失去了基本的安全屏障,对自己的行为自控力明显下降,出现欺凌行为的概率就会大幅上升。因此,学校首先要建好家长学校,对在家的家长进行定期的培训,这种培训不是说教更多的倾向于育儿知识的学习、沟通,可以让教师中有经验的、校外有经验的人来主讲,与家长一起学习,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和知识能力。学校要建好班级交流平台,如微信群、QQ群等,就学生在校情况在群内予以适当的公开,对不适宜在群内部公开的也要及时告知家长,尽量把不良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家长也要有意识的主动与老师、学校联系,掌握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不能认为把学生送到学校自己就把责任全部转嫁到学校和教师一方。
(3)合理设置课程,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对于农村学校立足之本是学校的教学质量,这种教学质量建立在大量重复劳动的基础之上。学生在校的生活比较单一乏味,无法很好的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无法有效发泄繁重的学业带来的苦闷,欺凌反而成了一种突破口。学校要重视音体美劳教育,力争开设好这些课程,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多彩。至于说学校缺乏专业的音体美师资,不能等靠要要积极主动的想办法,让有特长的教师转岗,让专业教师在区域内走教等都可以在短时期内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在于学校是否真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比如说农村有一些传统艺人在音乐、绘画等方面有特长,可以聘请他们作为编外师资来教学生。再比如学校借助于地处农村的优势开辟一些种植园,让学生自己种植、自己管理、自己收获,在这种自我参与中体验劳动的价值,感受收获的喜悦。
(4)注重心理健康,有效化解心理问题。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思想工作、心理问题由谁来解决,大多数情况下依靠学生自己来克服,克服不了的借助于班主任、思政课教师来进行课堂引导,这种自我克服和教师引导不仅用时较多,效果也不太明显。可农村寄宿制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既专业心理辅导硬件设施的建设明显滞后,有些学校有心理辅导室可无专业师资还是有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轮流辅导,限于专业知识的匮乏班主任们不能有效化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所以说,心理专业教师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对于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都非常重要,不论是团体心理辅导还是个体心理辅导,都会将化解矛盾和心理问题前置,不至于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无人可诉,无法可解,以至于酿成欺凌行为。
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要针对农村学校、学生的特点,不能照搬城市学校的经验,一定要立足于农村,在农村学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准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性措施方能受到良好的效果。